山西:于坚守中绽放在转型中前行
2024-11-04王莹
能源资源安全,一头连着“国之大者”,一头连着“民生要害”。
今年8月份,山西规模以上原煤产量11378.3万吨,同比增长0.8%;前8个月规模以上原煤产量81321.7万吨,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26.6%。
到今年6月底,山西省已累计建成128座智能化煤矿、1491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3200处无人值守硐室,50%以上的煤炭产能实现了智能化开采,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近82%;
上半年山西省外送电规模达746.6亿千瓦时,增长2.1%。从2009年山西启动大规模晋电外送开始,山西已累计外送电量14723.7亿千瓦时,实现向全国23个省市送电;
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速发展,截至6月底,山西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6448.9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例达到47.2%,全省建成新型储能项目23个,规模达90.5万千瓦。
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5年来山西为能源保供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彰显了保障能源安全的“山西担当”,正是这份坚守与奉献,让累累乌金温暖了千家万户,点亮了万家灯火;同时,这些数据也折射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的坚定转型之路,从“一煤独大”向着“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坚定迈进,交出了一份从“乌金”到“绿金”的“山西答卷”。
坚守
75年前,随着共和国成立的钟声响起,我国现代煤炭工业的大幕徐徐拉开。
煤炭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煤炭工业基础薄弱,全国煤炭年产量仅有3000多万吨,山西煤炭产量也仅有267万吨。凭借着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煤层厚、埋藏浅的优势,山西很快就成为新中国能源供应的重要来源,为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
发展与建设同步推进,山西煤炭产业很快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山西省政府成立了煤炭工业局,统一管理山西的煤炭资源。1958年,山西省委决定实行“大包干、大兴济、大发展”的方针,率先打造现代化煤炭产业。此后,山西的煤炭产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后,山西的煤炭产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速。1983年,《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建设规划》出台,提出变“能源基地”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对山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定位,从此山西作为国家的一大能源基地开始了建设。到1990年12月底,山西基本上建成了一个以煤炭、电力、机械、冶金、化工为主的有自己特色的能源基地,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之一。
此后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山西煤炭作为基础性能源,在推进现代工业进程中始终扮演着“永动机”的角色,通过“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将煤炭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到2022年的10年间,山西煤炭产量累计超过100亿吨,其中调给外省市的煤炭达63亿吨,切实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能源资源安全,一头连着“国之大者”,一头连着“民生要害”。从“烧热华北一半炕”到“点亮全国一半灯”,煤炭储量丰富的山西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光与热。
从2021年的“拉闸限电”,到2023年冬天全国遭遇大范围雨雪寒潮,面对能源保供的每一场“大考”,山西从未退缩,千方百计释放产能,力争多供一吨煤、多发一度电、多暖一方人,毅然决然地扛起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政治任务,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保供责任之于山西来说,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七十五年风雨征程,无论是煤炭供应短缺时期,还是煤炭供应短时间出现波动,山西始终将“稳价格、保供应”作为己任。70多年来,山西原煤总产量已从1949年的267万吨跃升为2023年的137752万吨,保供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决不能让国家为煤发愁”,这是山西的承诺,是山西自觉践行“国之大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担当。
转型
75年来,山西在扛牢能源保供责任的同时,也努力在能源革命的道路上走在前、作示范。
2010年,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批复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山西的重大任务。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四个革命、—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吹响了新时代中国能源革命的号角。
“不当煤老大,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这是山西踏上能源转型新征程的坚定决心。2019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山西正式成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手握这一金字招牌,围绕“五大基地”建设,山西煤炭产业打出转型发展的一张张“王牌”。
——昔日打眼放炮、人工开采,如今实现了综合机械化、智能化开采。
电子屏幕实时监测井下瓦斯浓度、温湿度、采煤等数据,SG巡检机器人在井下500多米深的机电硐室内进行360度视频监测、音频采集、红外热成像等工作,轻点鼠标井下设备就能有序运转……四年前,潞安化工集团旗下的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新元煤矿(简称“新元煤矿”)率先开通了我国首个煤矿井下5G网络。
在煤矿布局5G,是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先手棋”。2020年11月,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关于开展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的通知》,新元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一同入选的还有同煤大唐塔山煤矿有限公司塔山煤矿、同煤国电同忻煤矿有限公司同忻煤矿、阳泉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矿、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高河煤矿。
如今,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建设,山西煤矿智能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截至今年6月,山西省已累计建成128座智能化煤矿、1491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3200处无人值守硐室,所有重要作业地点实现“无监控不作业”,处于全国第一梯队。“下一步,山西煤矿智能化建设重点将由目前的以采掘工作面为主转向全矿井智能化建设阶段。”山西能源局副局长苗还利表示。预计到2030年,山西省备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今年3月,山西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这是我国首个煤炭行业专属的智能化赋能平台。平台建成后,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中存在的系统不兼容、数据不互通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煤矿的智能化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对全国煤炭行业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意义。
——昔日破坏环境、污染空气,如今绘就“蓝天、碧水、净土”的美丽矿山生态图。
煤炭绿色开发利用是能源产业转型的重要一环。2019年,山西省试点推进煤炭“绿色开采”,选定10座煤矿作为省级绿色开采试点煤矿,先行推进煤矸石返井、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
位于长治市郝家庄村的高河能源,被优先确定为潞安化工首个充填开采试验矿井,目前已逐步建成“规模量级最大的绿色开采矿井”“综合绿色开采技术最完整矿井”;毗邻管涔山脉的山西焦煤汾源煤业,成为山西省首个尝试在地面对奥灰水隔水层进行改造、实现煤矿安全带压开采的试点单位,打造出了煤炭资源开采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创新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煤炭行业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绿色开采技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清洁低碳原则,实施源头治理、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轻煤炭开采对生态、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
目前,山西省基本建成30个绿色开采技术应用试点煤矿,能够使煤炭开采最大限度减少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在满足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最优化和生态环境破坏最小化。如今,在三晋大地,一幅幅“蓝天、碧水、净土”的美丽矿山生态图正在徐徐展开。
——昔日“一煤独大”、结构单一,如今产业发展走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煤炭产业发展要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过去,煤炭的下游产业多为发电、炼钢,如今,经过煤炭行业的不断转型升级,煤炭产业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乌黑的煤炭经过化学加工,可以生成天然气、甲醇、烯烃、聚乙烯等化学原料,然后再变成塑料、纺织品等,进入各行各业。
在潞安化工集团,煤炭还能被制作成一瓶瓶高端润滑油、一粒粒高端特种蜡、一件件精细化学品……“未来,我们还要通过更多技术创新,打破煤制油产业发展瓶颈,把煤的价值‘吃干榨净’,让煤化工朝着高端、多元、低碳迈进。”潞安化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3年6月,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我省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初具规模,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省煤化工产业发展规范有序,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力稳步提高,建成国内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
建设煤化工示范基地,由“一煤独大”向煤层气、新材料、高端化工等多元产业延伸,是“双碳”目标下山西省为发展注入的新动能、布局的新业态。如今,以煤为“媒”,更多新兴产业在山西落地开花,近年来,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280fd248131e4c264bf791a00936ffdf司厚度仅为0.015毫米的“手撕钢”、太钢不锈高端冷轧取向硅钢、华芯半导体晶体材料正成为山西能源转型的“新名片”。
发展
“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提速发展”,这是山西推动新能源全面发展的鲜明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革命的主攻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争先占位,主动求变,“借风”“迎光”而上,推动山西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屡创新高,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较十年前增长了10倍,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的一半以上。十年来,山西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氢能、甲醇、地热能、抽水蓄能多点开花,能源供给正实现由单一到多元、由“乌金”到“绿金”的华丽转型。
在运城市平陆县,风力发电机组矗立在绵延起伏的中条山巅,发电机风轮迎风转动,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在长治市上党区,依山而建的光伏电站,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排列有序,为区域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在大同市,山西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在今年正式开工,未来将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基地,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从晋北到晋南,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崇山峻岭到院落屋顶,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蓬勃生长,装机容量大幅跃升,三晋大地“绿意盎然”。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底,山西省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2023年,山西发电量达4376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25.2%,相当于每4度电就有1度是清洁电力。
与此同时,山西省电力外送含“绿”量不断提升。2023年,山西新能源外送电量95.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95%,其中绿电交易达到23.11亿千瓦时,位列省间外送绿电第一位,覆盖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五省市。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山西近8亿千瓦时绿电进京;2023年,山西平鲁白玉山风电、临汾戎阳光伏、浑源荞麦川风电等新能源发电企业共同为上海首批“绿色充电桩”提供绿电。从京津冀到长三角,山西绿电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风光”无限。
追风逐日之间,山西也在氢能赛道加速奔跑。
依托丰富的焦炉煤气,2022年,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西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今年2月,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山西省工信厅联合出台《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支持下,晋南钢铁、美锦能源、鹏飞集团等钢铁、焦化企业早已先行,纷纷竞逐氢能赛道,布局实施绿氢、氢能重卡、氢冶金等项目。目前,山西焦炉煤气、化工尾气、电解水制高纯氢能力达3.1万吨/年,建成和投运加氢站22座,约占全国的5%,氢燃料电池运营车辆增至885辆。
绿色是山西转型的底色,也是产业发展的机遇。在山西确定的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中,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有光伏、风电装备、氢能、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多条产业链。
如今,以吉利汽车为龙头,美锦氢能、中航兰田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共同推动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区迅速壮大;全球最大锂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的负极材料第一供应商尚太锂电也已在晋中市加速投产。在光伏领域,国内光伏巨头晶科能源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该项目是国内光伏领域最大的单笔投资、也是全球首个包含硅片、电池、组件的“超级一体化”太阳能工厂,山西有望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光伏全产业链生产基地。
从新型储能到新能源汽车,再到光伏全产业链加速布局,新能源正加速成为山西高速发展的“新引擎”。
春潮涌动澎湃起,扬帆奋进启新程。75年来,从煤炭保“量”到能源保“质”,从“一煤独大”到“八柱擎天”,山西的时代答卷已然书写。如今,站在新征程上,迎接更大挑战、实现更高目标的“号角”已吹响,新的跑道上,山西新能源、新产业、新业态加速起跑,三晋大地正在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