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宝级“痕检专家”崔道植

2024-11-04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42期

崔道植,我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在他60余年的刑侦生涯中,共检验鉴定7000余件痕迹物证,参与办理1200余起重特大案件疑难痕迹检验鉴定,无一差错。他曾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成为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一,也是政法系统中唯一一位获奖者。

认认真真地下“笨功夫”

崔道植是朝鲜族,1934年出生于吉林省梅河口。1955年,崔道植从志愿军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省公安厅。他所做的第一次痕迹鉴定,是一根被剪断的电话线,当时已经初步认定是钳子剪断。崔道植仔细观察现场发现的电线断头,肉眼看断面非常光滑,但在显微镜底下看,却有一条一条比头发丝还要细很多的纹路。崔道植认为这根电线不像钳子剪的,而是平常使用的剪子剪的。

根据崔道植的意见,侦查人员锁定了嫌疑人,并从其家中搜出了一把剪刀,但电话线是不是被这把剪刀剪断的还需要进一步鉴定。崔道植便用剪刀反复剪铅片,再一次次把铅片上形成的痕迹和现场的痕迹进行比对。

崔道植用了整整5天,一点一点比对两边形成的擦痕线条的粗细、间隔、高低是不是都一样。当比对出某个一致细节的时候,再放大倍数看,同一认定的结果越来越清晰,最后确定只能是一把剪子剪出来的。

崔道植的鉴定结果成为这起案子侦破的关键证据,这次勘验也让崔道植明白,自己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证据服务,而从事这项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耐心。

此后,崔道植先后到当时的中央民警干校(现中国刑警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院校学习刑事科学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医学、数学和逻辑等方面的知识。静下来,认认真真地下“笨功夫”,一直贯穿着崔道植刑事技术鉴定工作的始终。

侦破“1997中国刑侦第一案”

在崔道植的传奇从警生涯中,“白宝山案”是值得一提的案件。该案曾被称为“1997中国十大案件之首”“世界刑侦第三案”。

1996年3月至1997年8月,北京、新疆两地发生涉枪大案,犯罪嫌疑人袭击军警抢劫枪支,打死军警和无辜群众。但现场除了几枚残留的弹头和弹壳,别无线索。案件谜团笼罩,北京和新疆,相距3000多公里,两案是否有关联?没人能够说清楚。“这两地的子弹是不是同一支枪打出来的?老崔,你有把握鉴定出来吗?”当时,公安部的一位领导将电话打到了崔道植的家里。身在黑龙江的崔道植一直密切关注这几起案件,他沉思半晌:“这个能鉴别,但要有一点经验才行。”“好,你马上买机票来新疆,我们等你!” 崔道植连夜赶往乌鲁木齐,经过三天两夜的鉴定, 得出了一个结论:北京、新疆两地的 弹壳为同一支“八一式”步枪发射,可将两案并案侦查。正是基于崔道植的这个鉴定,警方判断,歹徒很可能是在北京犯罪后被送往新疆的服刑人员。很快,犯罪嫌疑人白宝山进入警方视野。一度气焰嚣张的他未曾想到,自己的终极对手竟是一位身材清瘦的老人。

用退休金做科研,又放弃成果专利权

1984年,崔道植参与了公安部弹壳痕迹识别技术的课题研究。当年12月,全国枪弹弹壳痕迹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并rklHwNJIaPSI/1tWoct6PA==通过了部级审核鉴定。

然而,弹壳只是子弹的一半,弹头痕迹的比对鉴定,在当时仍是国际刑事技术领域的一道难题。要使弹头痕迹像指纹一样实现准确、快捷的自动比对识别,需要将立体弹头上的痕迹转化为平面图像输入计算机,建立弹头的数据库。但直到崔道植1994年正式退离工作岗位,在中国警界,这个技术难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成为崔道植的一个心结。

搞科研攻关?可自己已退休了,难以申请经费。崔道植便省吃俭用,用退休金做研究。7所高等学府、3所精密仪器研究所、3家铝厂和铝箔片厂……5年时间里,为了突破膛线痕迹提取技术,崔道植不停奔走;为了设计理想的弹痕展平装置,他先后设计了4种模型图,与4家机械加工厂合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崔道植成功发明了一种用特制铝箔胶片提取弹头膛线痕迹的技术,在多个省份39家单位推广应用。他设计了一种弹痕展平装置,复制出来的膛线痕迹较以往更加清晰稳定。

崔道植利用铝箔胶片和弹痕展平器进行枪弹痕迹检验鉴定的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他本可凭着专利权获得大量经济收益,可他说,“专利”两字限制了其他同行应用这个技术,于是主动放弃了专利权。

2022年5月25日,崔道植作为英雄模范代表出席中国公安模范表彰大会。接受采访时,他表示:“我今年88岁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但是如果党需要我,现场需要我,我拎着包就去。”

(综合红星新闻、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