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心脏”

2024-11-04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42期

60年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沸腾。但你可知道一张薄如蝉翼的过滤膜犹如原子弹的心脏,它的研发关系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它背后有什么故事?让我们重回20世纪50年代的中核八所,寻找那里被时光掩埋的秘密。

代号:“真空阀门”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发展原子能事业,铀235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之一。然而,铀235与铀238属于同一元素,是任何化学方法都不能分离的“双胞胎”。当时,苏联援助中国建立了一个核燃料工厂,关键技术由苏联专家掌握,其中一项管状分离膜元件可以将铀235与铀238分离,完全由苏联提供,对中国人绝对保密。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分离膜元件停止供应。有人传言,苏联专家走后,中国的浓缩铀工厂就是一堆废铜烂铁,中国的原子弹将胎死腹中。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党中央立即作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原子弹的“心脏”——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和生产。这项艰巨的任务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下达,交给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承担。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曾言:“我们哪怕少活几年,也要把这个东西攻下来!”

1961年秋冬,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沈阳金属所、复旦大学和北京原子能所4家单位的共60多名攻关人员在上海冶金研究所集结,成立了代号为“真空阀门”的第十研究室,时任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吴自良是技术总负责人。夜以继日的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终于在1963年的秋天有了结果,符合要求的分离膜元件试制成功。分离膜像纸一样薄,十分脆弱,得用缝焊机进行焊接。

没时间缓一口气,更紧张的挑战随即而来。仅两个月后,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第四次会议决定建立分离膜的专业试验厂,主要任务是中试生产甲种分离膜,并研制确定工业化生产设备和工艺,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和人员保障。最终该厂取名为上海金属材料加工厂,这就是核工业第八研究所前身。

很快,上海宝山的一个废弃瓦砖厂就迎来了一群年轻人。这里只有一片荒草地、四个窑洞、两栋宿舍、一个车间、几间平房和唯一一条通向镇上的小路。此外,就是异常艰巨的使命。白手起家,与时间赛跑。

“856”的岁月

草地茂盛、枯萎,再茂盛、再枯萎。对他们而言,除了睡觉时间,就是工作时间。1964年2月,因设备问题,上海金属材料加工厂迁移到嘉定,新厂址代号“856”。

为了尽早成功,全厂一刻不敢停,边设计、边施工、边试制、边生产,终于在1964年5月,成功中试生产出甲种分离膜,提前2个月交付第一批产品,经过鉴定,其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马上装配到专用工厂。由于出色的性能,分离膜于1965年开始批量生产。这项成果在1984年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985年又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现在看,那时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可能是不科学的,但我们工作严谨细致,这样做赢得了时间并且没有造成返工浪费。”原上海金属材料加工厂厂长张毅回忆。“当时国防工办的同志说,在这国防尖端攻关的项目中,我们是最好的范例之一。”

再紧迫,安全永远是一根绷紧的红线。1964年,张毅带着刚试制出来的样品,怀着初战告捷的喜悦心情乘飞机前往北京,向冶金部副部长王玉清汇报工作,想到部领导还没见过产品,所以随身带来了一只。王玉清听后立刻严肃起来,语气略重地问张毅:明明规定带样品要火车包厢军人押运,这次是几个人来的?怎么来的?张毅刚分辩两句,王玉清就发火说道:“飞机失事怎么办?样品丢失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张毅也认识到了错误,为此进行了深刻检讨。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