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顽强”的电视问政:沉浮二十年

2024-11-04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42期

过去的20年间,全国至少拥有过243档电视问政节目,分布在全国169个地级或以上城市。有些因为“名场面”火遍全网,也有些少为人知。20年之后,不少栏目已经改头换面,一些还存在的栏目,定位也从“问政”转为“探讨”。

“没有事前彩排”

2024年9月初,因为在一档电视问政节目中的“犀利发问”,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鹤走红网络。陈鹤走红的视频片段,来自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大冶电视问政》播出的第15期。

陈鹤介绍,《大冶电视问政》由大冶市纪委监委、大冶市委宣传部主办,黄石广播电视台、大冶市融媒体中心共同承办。节目自2023年3月开播至今,她是唯一的点评嘉宾。

录制节目时,在台上接受问政的是各单位“一把手”。陈鹤说,这是大冶市委书记点名要求的。而据大冶本地媒体报道,录制第15期节目时,大冶市委书记、市长均在现场观看。

按照节目流程,播放暗访短片后,相关负责人会当场就问题进行回应,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观众对回应进行满意度投票。陈鹤的“出圈”点评发生在满意度投票之后。“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胡专员)多次提到,群众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好像群众不该考虑自己的利益一样……要求群众大公无私,其实反过来,恰恰就是为了便于自己偷懒自私嘛!怎么现在反而要群众大公无私,而你可以无所作为呢?”

“节目是没有事先彩排的,我的点评也都是现场发挥。”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鹤表示,“接受问政的单位压根不知道暗访短片曝光的是哪个点位、哪方面的问题,更不知道主持人会问些什么。”陈鹤解释,“同样,在节目中,接受问政的单位会如何回答及回应,我也是无法提前知晓的,所以我的点评只能是现场发挥。”

近年主流在“县一级”

在《大冶电视问政》走红前,电视问政类节目已经拥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2004年12月10日,新任市委书记陈宝生上任10天后,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兰州搞一个“治庸计划”,“向官员的平庸行为开刀”。随后,兰州电视台推出《一把手上电视》,参与首期节目录制的,除了陈宝生,还有兰州市32个委办局的“一把手”。

此后,包括湖北省武汉市《电视问政》、北京市《向前一步》、广西南宁《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山东省《问政山东》等在内,一批电视问政节目开始涌现,节目主旨也从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延伸到社会治理的多个层面。有学者在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至少拥有243档电视问政节目,分布在全国169个地级或以上的城市。

不过,在陈鹤的观察里,近年来,录制电视问政节目的主流在“县一级”。“在县一级做电视问政很重要的动力之一,就是县委书记或(县级市的)市委书记在推动工作时明显感到下面的干部不好带。”陈鹤解释,在县级行政区,大部分干部的“天花板”在副科级,“如果一个干部在45岁左右才当上副科级干部,他往上晋升的空间就不多,工作积极性也不大。他只要不犯错误、不犯法,你就拿他没办法,所以一些人就在那个位置上‘半躺平’。”

倘若县委书记想要有所作为,电视问政就会成为有效推动工作的手段,“用舆论压力,用老百姓和民间的压力来倒逼干部作为”。

上下两层共同需要

电视问政节目发展至今,相较于节目开播之初的“轰轰烈烈”,20年之后,一些还存在的栏目,已有不同程度的“转型”。不过,虽然每档电视问政节目存在的周期长短不一,但这种节目类型却一直存在,而且不断有新栏目在不同的电视台推出。

“这类节目能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在于满足了上下两层的共同需要。”在陈鹤看来,电视问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上层,地方主官需要把它作为改进干部作风、优化当地政风的抓手;在底层,普通百姓需要更直接的、能反映自己诉求的渠道。他们都是欢迎电视问政的。“可能就是中层干部,夹在中间,感觉压力比较大,个别人对电视问政有抵触情绪。”

(摘自《南方周末》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