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器材选择分析
2024-11-04陈元征李文晓李晓娟
摘要:近年来,伴随科技发展,信息技术进步,一些运动康复器材也朝着现代化方向转变。运动康复器材是满足运动损伤、传统机体障碍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设备设施,能够让人们在医疗辅助治疗的前提下借助相关器材加快康复,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运用,并发挥出巨大价值。
关键词:运动康复 器材 选择应用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20-154-3-ZQ
前言
运动康复训练器材主要是根据应用者自身情况量身打造的器材设备。当今时代下,伴随社会发展,人们康养意识的提升,对于现代康复器材的选择和应用量也在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并有效迎合了新的发展趋势。所以,为了更加充分地了解相关方面内容,本文针对运动康复器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1、运动康复器材简介
所谓运动康复器材,是根据应用者自身情况量身打造的设备器材,运动康复器材种类多元,主要是根据应用者自身伤病位置设定的器材设备设施。其中主要包括,腿部康复器材、颈部康复器材、上肢康复器材、头部康复器材、腰部康复器材、脏器康复器材等。各个器材功能各异,主要根据应用者需求来自行选择。随着技术的成熟,理念的革新,运动康复器材的类型和功能也变得越发丰富。一些智能化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器材的设计与制造中。比如智能传感设备的安装,能够有效捕捉和获取应用者在应用时所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而及时了解应用者自身恢复情况,进而适时调整运动量,为接下来更加顺利地恢复提供指导。
总的来讲,运动康复器材是一种辅助类设备装置,它能够根据应用者需求进行量身打造,加快应用者康复速度,提升应用者满意度,使人们快速恢复健康机体。
2、运动康复器材的应用价值
2.1、加快身体机能恢复
人们在运用运动康复器材时,多数是因为身体机能遭遇了某种障碍,这其中包括先天性障碍、运动损伤障碍、疾病障碍等,使得身体一些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在传统医疗的帮助下得到了恢复,但为了加快恢复速度,提升恢复质量,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在一些情况下需要适当借助运动康复器材辅助其帮助身体机能恢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运动康复器材的应用是一种辅助性设备,它主要是根据应用者实际需求加快身体机能恢复速度,进而更好地适应生活。比如当颈部出现问题时,通过选择颈部运动康复器材,适时调整颈部弯曲度,并根据相关数据适当活动颈部,加速颈部关节和肌肉运动,进而提升恢复速度。
2.2、满足人们多元康复需求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经济水平提升,追求高质量生活是人们的共同目标。当人身体机能遭遇某种伤害后,为了加快其恢复速度,在一些情况下会选择运动康复器材。当今时代,医疗发展水平也在飞速进步,但很多身体机能恢复仍需要靠后天自身努力来完成,比如当腰部出现损伤后,可通过医疗方案进行治疗,但后续康复环节需要患者自身努力来加速机能恢复。而运动康复器材的辅助运用,正是迎合了人们这种需求。一方面能够提升运动康复速度,另一方面,为人们提供多元化康复选择,摆脱了传统自行运动困难的问题。通过运动康复器材、辅助运动训练,能够精准获取他们在康复训练时的相关数据,为接下来制定更加精细化康复方案提供帮助,因此运动康复器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康复需求,这是一种技术进步。
2.3、提升了身体恢复质量
每个人都渴望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体魄,但一些时候身体往往会出现一些损伤,在进行了一定医疗治疗后身体一些功能开始恢复正常。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身体功能和毅力的付出,然而有些人为了恢复到正常生活,渴望加速身体恢复速度,从而没有遵医嘱进行身体机能恢复,导致负面情况发生,反而加剧了后续治疗的难度。这其中与身体康复运动方法不正确有很大关系,比如当膝盖出现问题时,像更换半月板手术,这是一个较为严重的身体机能损伤恢复过程,较为漫长。但为了提升恢复速度,更好地适应生活,一些人在康复训练时过于偏激,盲目追求速度,造成膝盖压力过重,进而减缓了恢复速度与质量。而在这其中通过运动康复器材运用辅助帮助膝盖功能恢复,根据康复训练及平时行走时相关反应适时调整方案,这样一来,使应用者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自身膝盖所能承受的力量,进而在后续康复训练中加以注意。
3、运动康复器材选择应用
3.1、明确康复目标,科学选择器材
康复期间,清楚康复目标是关键,这有助于患者与康复师共同制订个性化康复计划,确保康复活动具有针对性,提升效果。清晰界定了康复目标后,接下来便是选择适合的康复器材。器材选择应紧密围绕康复目标,保证可以直接促进患者生理机能恢复和改善。
选择康复器材应根据患者具体康复需要,比如在增强肌肉力量时,选择重量训练器械、弹力带或自由重量等,相关器材能帮助患者逐渐增加肌肉负荷,进而刺激肌肉生长与提升力量。此外,为确保训练安全性,发挥作用,康复师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康复进展,精准调整训练难度,强化训练强度。就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选择康复器材时需应侧重协助恢复关节灵活性,提升活动度。其中涉及各种关节活动器、牵引装置及辅助关节运动康复器械等。在康复师指导下,通过轻柔而持续的拉伸与牵引,帮助患者慢慢恢复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同时,促进血液循环也属于康复的重要目标。为发挥效果,达成目的,选择可促进血液循环的康复器材,如气压治疗仪、震动按摩器等。相关器材按照不同物理作用机制,促进血液在体内循环分布,帮助患者缓解局部肿胀、疼痛与僵硬等症状。
在清楚了康复目标,选择了合适康复器材后,明确器材使用目的,有助于患者在康复中保持清晰思路,形成目标导向。比如在进行重量训练器械时,明确其目的是增强肌肉力量;在应用关节活动器时,明确其目的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而气压治疗仪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等。
3.2、基于个人情况,精选运动康复器材
选择适合个人应用的运动康复器材期间,系统且全面的评估非常重要,这既可以保证所选器材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且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使用者安全。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器材选择和控制:
其一,明确了解应用者身体状况是前提。涉及细致询问并记录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息,因为这会直接影响运动康复强度及方式选择。比如年长者避免高强度冲击力运动,而选择低冲击、高柔韧性器材;体重较大者要选择承重能力更强的器材,以避免因器材负载不足诱发意外伤害;其二,评估健康状况环节。明确使用者有无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近期有无有手术史或创伤及目前的康复过程。相关信息对制订个性化康复计划意义重大,由于不同健康状况需不同运动方式与康复器材辅助完成。例如,心脏病患者要防止剧烈运动,所以选择步行机、椭圆机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器材;术后恢复患者,借助特定康复器械完成关节活动度训练,加快肌力恢复;其三,清楚康复目的。基于使用者身体状况与康复目标,设定科学标准的康复目标,目的是提高心肺功能、强化肌肉力量、优化关节灵活性等。清楚了目标后,更有针对性选择相应运动康复器材;最后,选取合理的运动康复器材。综合考虑了以上全部因素后,根据使用者实际需求挑选合适的器材。考虑器材安全性、易用性、可调节性及是否适合家用等因素。比如针对需要长期进行康复训练的人群,设计一款结构合理、操作简便且方便清洁保养的家用康复器材是关键。
3.3、专业运动康复器材的选择
选择符合国际标准与认证的专业运动康复器材,首先需关注器材有无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或CE标志等。相关认证标志是确保质量保证的象征,保证器材在设计、制造、测试中遵循国际标准;其次,详细研究器材技术参数与性能指标,以保证其可以满足运动康复需求。比如器材承重情况、调节范围、运动幅度等,都要与康复目标、患者实际情况相一致;再者,考虑器材易用性,涉及操作简便性与应用直观性。器材要具备详尽的应用说明,方便应用者快速掌握正确方法。同时,器材维护、保养也要简便易行,以减少应用时带来的不便。舒适度方面也很关键,也是选择器材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器材应具备科学的人体工学设计,保证应用者在应用期间保持标准姿势,减轻不必要的身体负担。此外,材质选择应考虑舒适度与安全性,防止应用时引起过敏或不适。在选择器材的时候,还要考虑器材兼容性、扩展性。伴随康复进程加快,可能需要调整或更换器材,所以选择能模块化升级或更换配件的器材是关键;最后,展开实地测试,验证器材能否符合要求。经过实际操作与体验,能直观评估器材性能、舒适度与易用性,保证最终选择器材可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
3.4、科学设定训练计划
围绕康复目标与器材特征制订训练计划,首要任务是清楚康复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力量、灵活性、平衡感、耐力或恢复特定功能等。之后,按照所选康复器材(如跑步机、力量训练机、平衡板等)特性,制订训练计划,发挥其效果。(1)知晓康复目标。假定康复目标是提升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以满足日常行走和轻度体育活动;(2)评估、准备。首先,初步评估。通过专业评估明确患者当下身体状况、力量水平及平衡能力;其次,选择器材。基于评估结果,选择适合的器材,如平衡板、腿部力量训练机、跑步机(低速度设置)等;(3)训练计划制定。首先,训练频率。初期:每周3次,确保身体慢慢适应训练强度。中期:提升至每周4-5次,维持训练连续性与渐进性。后期:按照恢复情况调整,保持每周5次或根据建议调整。
其次,控制训练时间。各次训练总时长控制在1h,涉及热身、正式训练及放松恢复。10min热身,主要以轻松有氧运动与拉伸动作为主。正式训练40min,按照训练内容科学分配时间。放松恢复10min,主要设计静态拉伸、深呼吸,确保肌肉放松。再者,调整训练强度。练习力量,借助腿部力量训练机,从低重量开始,渐渐增加重量至可完成8-12次重复而不感到过度疲劳的负荷,每组休息1-2min。练习平衡度,借助平衡板完成单腿站立、闭眼站立练习,初期可通过扶手或教练辅助,慢慢减少辅助直到自主完成。各次训练持续30s到1min,休息1min后展开下一组。
最后,合理控制休息时间,精准安排训练期间的休息时间,保证肌肉有充足恢复时间,防止过度疲劳。训练前保持充足睡眠,加快身体整体恢复。
3.5、科学监测和调整
康复中,持续监测进展与身体反应是重点,有助于康复计划的科学执行,并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定期评估康复进展,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功能性测试、疼痛评估、活动范围测量等。相关评估结果可为康复师提供精准数据,确保其了解康复进程有无符合预期,或者是否有必要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监测身体反应也很重要,这能反应康复训练对身体带来的影响程度,或者有无引起不适情况。比如在某项训练后感到疼痛或不适,这与过度训练或训练不当有关,因此明确反应后快速进行调整,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保证康复顺利进行。按照监测结果优化训练方案,若进展缓慢或身体出现不良反应,需增加训练强度或频率,或者引入新训练方法与设备。反之,若进展过快或身体反应相对强烈,需降低训练强度,增加休息时间,或更换为柔和的训练方式。训练计划调整时,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涵盖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及康复目标。同时,正确应用康复器材对提高康复效果意义重大。不同器材适用于不同康复阶段,所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器材,确保其应用方法无误,从而发挥最佳康复效果。例如,一些器材更适合提升肌肉力量,还有一些则专注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具体应用环节中,都要做好密切沟通,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患者理解康复中各种问题,并提供心理支持。必要时咨询专业康复师意见以确保康复计划科学进行,进而达到最佳康复效果。
4、结语
深入分析了运动康复器材选择事宜,能够得知,决策的重要性。精准分析器材独特功能,满足不同患者个性化需求。认识到选择适合器材对于提高康复效率与患者整体体验具有深远影响。正确选择器材既能加速康复进程,使患者快速回归正常生活,还能减少因不当训练而诱发的二次伤害风险。同时,标准科学的器材设计注重应用者舒适度,通过人性化细节处理,符合人体工学握把、可调节支撑角度等,为患者康复增添安心与惬意。由此可见,医疗机构与康复中心在选择运动康复器材时,应当秉持严谨、科学的态度,有效考虑患者实际需求和康复目标,精心挑选既符合专业标准又能激发患者康复动力的器材。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康复效果最大化,为患者带来更加全面、高效的康复体验。
参考文献:
[1]帅记焱,刘雅丽.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3,28(6).
[2]王班,关天嘉,尤莉莉,等.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残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
[3]赵彩霞,杨潇,刘淑兰.多位一体康复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0,18(22).
[4]于长隆,励建安,周谋望,等.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DUNCAN P W,ZOROWITZ R,BATES B,et al.Management ofadult stroke rehabilitation care: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Stroke,2005,36(9).
[6]孙广艳.人体髋关节运动生物力学模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7]李静.基于人机闭链的下肢康复外骨骼机构设计与分析[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9.
[8]吴常铖,宋爱国,李会军,等.一种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及控制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2014,35(5).
[9]邢红辉,王保升,洪磊,等.基于MATLAB的六自由度焊接机器人的运动学仿真与轨迹规划[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8,47(12).
[10]陈力.基于Udwadia-Kalaba方程的机械臂末端轨迹跟踪控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