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趣味定向赛事发展与设计的研究
2024-11-04周倩竹赵云
摘要:定向越野作为一项顺应时代潮流引入我国的运动,巧妙融合了体力与智力的双重挑战,同时蕴含着浓厚的趣味性,这一独特魅力与优势促使它在社会各界迅速普及并深受喜爱。为了更有效地促进该项目的广泛传播与持续发展,使其更加契合社会发展的步伐和大众多样化的需求,本研究在保持项目核心特色的前提下,进行了趣味化的革新尝试。通过深入挖掘定向越野的趣味元素与价值所在,旨在丰富项目赛事的内容与形式,为项目的普及与深化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定向越野 发展与设计 趣味定向赛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20-019-3-JF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定向越野
定向越野是参加者借助地图和指北针两项工具,在尽可能用时最短的情况下,到达地图上分布的若干个检查点的一项运动。
1.2、趣味
“趣味”一般意义上是指人的主观感受,即人在某些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受。其更多地体现在人的心理感受,也就是有了愉悦的享受,激发了人的兴趣。
1.3、趣味定向赛
鉴于当前对趣味定向赛研究的稀缺,尚未有清晰明确的定义,导致该领域缺乏统一的概念框架。鉴于此,本研究在广泛借鉴其他领域、学科及项目赛事相关趣味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趣味定向赛进行了界定:即通过创新性地扩展与改造定向越野赛事的活动环境、规则体系、专业装备等方面,显著增强其趣味性。同时,深入挖掘并展现定向越野的多重功能与价值,推动其与不同领域的趣味元素相融合。设计出多样化的趣味活动、策略,使整个赛事过程充满乐趣,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参与者深刻体验定向越野项目的独特魅力。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参与者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身心多方面的需求,更有利于促进定向越野项目赛事的健康、持续发展。
2、趣味定向赛的设计
2.1、设计方法
(1)确定赛事主题及路线。
趣味定向赛是在传统赛事框架上的一次创意飞跃,将定向运动与多元资源相结合,为赛事量身定制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并设计与之紧密契合的路线,旨在让赛事本身充满趣味性与吸引力。在主题与线路的设计上,虽无固定界限,但关键在于两者的和谐统一,确保为参赛者带来深刻且愉悦的趣味主题路线体验。以下列举几个主题及对应的路线设计方法:
①休闲旅游主题
此主题旨在让参赛者在竞技的同时享受自然风光与地域文化。通过将赛事路线巧妙融入当地景点,使每个检查点都成为一处值得驻足的风景线,让参与者在奔跑中领略美景,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休闲之旅。
②饮食文化主题
该主题聚焦于地方美食的探索与体验。路线设计上,将举办地的特色美食店铺设为必经的检查点,让参赛者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也能品尝到当地美食,从而加深对举办地饮食文化的了解,达到对举办地的饮食文化的推广目的。
③传统文化主题
此主题旨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例如,以诗词为线索,将经典诗句拆分为多个部分,分别设置在路线中的不同检查点,参赛者需集齐所有部分以还原完整诗句,在奔跑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④生态文明主题
该主题聚焦于环保教育与生态科普。以垃圾分类为例,将不同类型的垃圾作为检查点,要求参赛者正确分类并回收,通过实际行动增强环保意识,同时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⑤红色文化主题
此类主题旨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以长征等历史事件为蓝本,将途中的重要事件、时间或地点设置为检查点,让参赛者在奔跑中重温历史,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⑥亲子教育主题
此主题专为增进家庭成员间关系而设。通过设计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的游戏任务,不仅锻炼了孩子的体能与智力,还促进了亲子间的沟通与协作,加深了彼此间的情感联系,让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快乐与满足。
(2)打卡方式。
在确定了趣味的主题后,打卡方式也可以变得富有趣味性。通过简化、改造定向技术与规则,根据不同人群的喜好来设计简单有趣的打卡方式。例如,在儿童中以小卡片、印章的形式打卡;而成年人则可以采用拍照等形式。此外还可以设置“完成任务=打卡”的形式,在打卡点位设计趣味的小游戏或是答题等任务,参赛者只有完成小游戏才可以打卡成功。
(3)目标点指引方式。
关于目标点的指引,提供多种方案:可以是直接在地图上清晰标注所有检查点及其顺序,便于参赛者一目了然;可以采用渐进式披露方式,初始时仅告知首个检查点位置,参赛者需抵达后方能获取下一个点的信息;还可以是基于线索的提示法,即不提供确切位置,而是通过大致方向或周边显著标志物的描述,引导参赛者自行推断并找到检查点。
(4)参赛对象。
趣味定向赛的受众人群不限,其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特征、性别与年龄差异。因此,可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调整与分组安排。例如,若参赛主体为儿童,则赛事中将融入更多趣味性的游戏任务,并可能依据性别划分男子组与女子组,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与特点。
(5)比赛场地选择。
赛事场地的选择紧密围绕比赛主题展开,场地规模与环境不设固定标准。为提升参赛者的新鲜感受与赛事体验,尽可能选择参赛者相对不熟悉的环境作为比赛舞台。无论是广阔的野外空间,让参赛者亲近自然、享受户外乐趣;还是体育馆、商场、教学楼等室内场所,均能为赛事提供多样化的场景与挑战。这样的选择确保了每位参赛者都能在熟悉与陌生交织的环境中,收获独特的竞技体验与心理满足。
2.2、设计案例
(1)“永不消逝的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学习主题定向赛。
①主题与路线设计
本次活动采用长距离定向越野的模式,核心主题为“永不消逝的红色精神”,聚焦于渡江胜利纪念馆与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两大历史地标。我们将这两处纪念馆内的9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展览区或建筑作为打卡站点,分布于游览路径之中。具体包括:
a.渡江胜利纪念馆:设有“风雨苍黄”“天翻地覆”“人间正道”“胜利之都”4个展区,以及渡江胜利纪念碑,共5处打卡地标;
b.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涵盖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4大重要纪念点,共5处打卡地标。
此设计旨在让参与者在亲身体验中深刻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②打卡方式
各打卡站点均设有专门的打卡服务台,配备相应的纪念徽章或卡片。参与者需从服务台工作人员处领取,以完成打卡流程。
③目标点指引方式
所有预设的打卡点均清晰地标注在比赛地图上,包含两张分别对应两大纪念馆的平面布局图。参赛者入馆后,首先领取对应地图,根据图中标注的目标点自行规划游览路线。地图仅提供位置信息,不设定固定路线,鼓励参与者自由探索。同时,终点位置亦在地图上明确标示。
④参赛对象
根据参与对象性质与人数,活动分为个人组、情侣组、混合多元组及温馨家庭组四大类别,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参与需求。
⑤比赛场地选择
以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为比赛场地。将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设为起点,渡江胜利纪念馆设为终点。
活动场地选定为渡江胜利纪念馆与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以梅园新村纪念馆为起点,渡江胜利纪念馆为终点,构建一条连接历史的红色之旅。
⑥具体比赛方法
a.自由时间制:比赛不设定具体时间限制,重在参与与体验;
b.集合与启程:所有组别在梅园新村纪念馆集结,领取首张地图并开启首站打卡;
c.分段打卡: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完成四站打卡873be9bbb96f8e53968add19e2158118d61b72e5665d8d9bb601f6c639fbc8bb后,自行选择交通方式前往渡江胜利纪念馆,继续完成剩余五站打卡任务;
d.知识问答挑战:终点设置趣味知识竞赛,围绕比赛途中的红色历史展开,个人组需答对五题,其他组别则需答对十题,以检验学习成果并增添活动乐趣;
e.结束:完成所有打卡与问答后,比赛完成。
(2)“古韵中华”趣味诗词科普主题定向赛。
①主题与路线设计
活动采用小组接力赛的形式,以“古韵中华·诗词定向接力”为主题,巧妙地将定向运动与古典诗词文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相融合,旨在让参赛者在追寻目标的同时,沉浸于中华古诗词的韵律与意境之中。赛道设计基于该词作的24个独立句段,将其顺序打乱,并依次设为检查点,设置一条固定路线。
②打卡方式
每个预设的打卡点均配备一块题板,展示着与之对应的诗句。参赛者需以“拍摄”的方式完成打卡,即在题板前拍摄照片作为到访证明。待所有站点探访完毕后,需将收集的照片集于终点,提交给工作人员进行核对确认。
③目标点指引方式
活动仅提供首个目标点的明确位置于地图之上,作为起点。随后,每个目标点均藏有下一站位置的线索:一张局部地图。该地图展示了下一个目标点所在区域的详细地形,但范围仅覆盖其周边10m之内。参赛者需凭借这些微缩地图与全局地图的对比,解开谜题,逐一找到所有站点。
④参赛对象
根据参与者的性质与人数,比赛设立情侣组与混合组两大类别。混合组特别要求成员不超过三人,且必须包含至少一名女性队员,以促进团队合作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⑤比赛场地选择
本次赛事选址于某公园内,利用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为活动增添一抹生动的色彩,让参赛者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生。
⑥具体比赛方法
a.通过抽签决定各小组的出发次序,每队间隔30s出发。各队内部自行商定接力顺序,除首名队员在起点集结外,其余队员由工作人员引导至各自的接力站点待命;
b.随着“出发”指令的响起,计时器同步启动。首棒选手携带地图,依据指示寻找首个目标点并完成拍照打卡。随后,依据现场提示,逐步解开后续站点的位置谜题,直至与下一位队友完成接力棒的交接。整个过程中,每位队员均需独立完成寻点与打卡任务,直至全队合力完成所有站点的打卡;
c.最终,所有队员汇聚于终点,将收集到的照片提交审核无误后,领取最终挑战:一套打乱顺序的《水调歌头》单句诗词卡片。在指定黑板上,参赛队伍需将卡片按正确顺序排列,重现这首经典诗词的完整面貌。当诗词复原,计时终止,比赛完成。
(3)“全家总动员”趣味亲子主题定向赛。
①主题与路线设计
本次活动采用短距离定向赛的形式,围绕“亲子同行,全家总动员”的主题展开,旨在通过定向运动的趣味形式,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赛道规划简洁明了,涵盖起点、终点及6个精心设计的互动站点,每个站点均设有特定任务,旨在促进亲子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进一步拉近家庭成员间的距离。
②打卡方式
活动采用“完成任务即打卡”的创新方式。参赛家庭需逐一访问六个站点,完成各自的任务挑战后,即可获得一枚专属印章作为打卡成功的标志。
③目标点指引方式
所有互动站点均清晰标注于赛事地图上,同时,赛道沿途巧妙布置了小动物造型的指引牌,为参赛家庭提供直观、有趣的导航帮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找到每一个站点。
④参赛对象
本次活动面向家庭开放,每个参赛单位需至少包含1名小朋友及1-2位家长,共同组成一支亲子队伍。
⑤比赛场地选择
比赛场地设在一片公园内,利用其自然美景与丰富的户外设施,为参赛家庭营造了一个既安全又充满乐趣的比赛环境。
⑥具体比赛方法
随着“出发”指令的响起,各家庭小组手持赛事地图,踏上寻找第一个站点的旅程。在此过程中,寻找站点的任务主要由小朋友负责,家长则在一旁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每个站点均设有独特任务,如“推小车”展现亲子间的默契配合,“两人三足”强化同步协调等共计四大任务。完成对应任务后,收集印章。6个目标点任务如下:
a.任务1:“推小车”
由小朋友和一名家长完成。小朋友在前,俯卧分腿作小车;家长在后,两手握小朋友踝关节处举起小朋友的腿,让小朋友只剩两手做支撑。之后小朋友两臂交替向前行进2m,任务完成。
b.任务2:“两人三足”
由小朋友和一名家长完成。用绳子将小朋友和家长相邻腿上绑绳,之后向前行进10m,任务完成。
c.任务3:“吹球进筐”
由小朋友和一名家长完成。桌子右沿下放塑料筐,桌子左沿上放4只乒乓球。家长和小朋友每人轮流将桌上的4只球吹进桌子对侧下沿的筐中。4只球全部进筐后,任务完成。
d.任务4:“火炬传递”
场地中设有平衡木、山洞、跨栏器械等障碍。任务开始前,家长与小朋友用报纸与胶带制作简易火炬。小朋友手举“火炬”,依次越过障碍,通过终点,共同完成象征希望与传承的接力赛,最终将“火炬”插在终点“火炬台”上,任务完成。
3、结论与展望
定向越野项目赛事的趣味转型对项目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带给参与者良好运动体验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大众的体育参与程度,是一种切实可行又符合项目长远发展需求的优化策略。极大地丰富了定向越野赛事的设计理念与案例库,为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实施趣味定向设计时,不要遵循一成不变lQt/spU5Cjw2eDjFkcwAZV4X3nshi12fMXAP7MtXjWk=的方法论或主题设定,而是要灵活多变,核心在于贴合参与者的特点,依据实际需求及活动现场条件进行定制化设计。其主要宗旨在于拓宽项目资源边界,以更好地满足参与者的多元化需求。在此过程中,对特定技术动作的精准性要求并非首要考量,而是强调将技术与趣味元素巧妙融合。区别于专业定向人群赛事,确保项目发展与趣味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张惠红,陶于.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赫尔巴特,李其龙.教育学讲授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王肖苏.定向越野与传统村落旅游融合推广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9.
[4]杨魁,任海江.校园定向赛·跟着李白游中国——300~400米耐久跑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案例[J].体育教学,2023,43(05).
[5]朱德雨.红色定向赛事策划研究——以“红船精神”定向系列赛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16).
[6]谢俊涛.我国大型定向运动赛事短距离项目的场地选择和线路设计特征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