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策略研究
2024-11-04刘桉凯伊晓丁晓丹
摘要:本研究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基于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开展现状,并借鉴国内外观点,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概念、内涵、维度、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进行梳理。以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及健康素养与健康产出的关系模型为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探究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与策略。
关键词:体质健康 青少年 健康中国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20-007-3-JF
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康中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其内涵就是提高全民体质健康水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身体健康是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健康中国的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其中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又是重中之重,青少年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建设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因素之一。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青少年体质健康素养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备受重视。本文重点探究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其健康素养及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素养和鼓励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促进其整体体质健康的发展。
1、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内涵和特点
1.1、健康素养的定义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评估和运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合理健康决策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素养定义为通过改变个人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技能和行动力而改变个人和社区的健康。目前我国比较认可的健康素养的定义为:“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健康相关信息或服务,并运用该类信息或服务做出正确决策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青少年健康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体育锻炼行为作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其锻炼习惯的养成与健康素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青少年体质健康素养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健康促进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2、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内涵
青少年健康素养是指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获取、理解、评估和运用健康信息,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行为习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健康知识:青少年需要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如营养、运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基础了解,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合理的健康决策;健康技能:青少年需要具备基本的健康技能,如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应对压力等,这些技能有助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健康知识;健康态度:青少年需要形成积极的健康态度,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愿意采取行动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健康行为:青少年的健康行为是他们健康素养的体现,如规律的体育锻炼、良好的睡眠习惯等;自我管理能力:青少年需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健康行为。
1.3、青少年健康素养的特点
(1)发展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素养的培养也需要随着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
(2)多样性。
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青少年的健康素养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3)可培养性。
体质健康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干预措施进行培养的,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可以显著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养水平。
2、体育锻炼行为的意义与影响因素
2.1、体育锻炼的定义与意义
对于体育锻炼行为,国内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刘一民、孙波认为体育锻炼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的手段;杜建军认为体育锻炼行为是为了促进身体健康而所选取的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季同则是认为体育锻炼行为是以身体运动为内容,进行具有一定锻炼强度、时间和频率的身体活动。因此,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一切体育锻炼活动都可成为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2.2、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因素
体育锻炼行为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还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此外,体育锻炼行为还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因素:性别、年龄、体质、兴趣爱好等,如一些青少年可能因为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兴趣而更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家庭因素:如父母的健康观念、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陪伴和支持等。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校因素:如学校的体育设施、课程设置、教师指导以及运动氛围等。学校提供的体育资源和活动机会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因素: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媒体宣传的影响等。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
3、青少年健康素养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
体育锻炼行为和健康素养有密切的联系,仲启丰将健康素养分为健康知识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行为技能,通过研究发现,有体育锻炼行为的老师和学生在健康素养的三个维度方面均值均高于没有体育锻炼的老师和学生;孙晓宇发现影响老年人锻炼水平的主要因素则是基本技能素养和基本知识素养,有80%以上的具备健康素养的老年人会进行体育锻炼,这也从侧面证明健康素养和体育锻炼行为存在显著性相关。
王海飞在2014年明确指出体育锻炼行为可以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身体活动水平高,健康素养自然也高,而且他还提出保证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和提升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校体育活动;刘彩茹、孟庆斌、陈谷认为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何劲峰、常红辉、常颖等人提出每周锻炼超过4次的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更高。
因此,青少年健康素养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养水平,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和行为。同时,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也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社交能力和自律性等方面的素养。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可以为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素养和体育锻炼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4、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方式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方式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心理、生理、社会机制等多个方面。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进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1、体育场馆的免费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部委已经明确要求将学校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开放,党的十九大前夕,针对此问题颁布了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相关政策,真正实现了青少年和学校体育之间的“强互动”。众所周知,体育场馆是困扰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上的体育场馆多以营利性居多,免费的场地也往往人满为患,这对于正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青少年来讲,无疑是不利的。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并不高,出于安全、管理、维护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大多数学校往往不对外开放或者限时开放等,导致资源调度不当,场地空置或过度拥挤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可通过合理规划和调配体育设施、延长开放时间和增加开放频率以及优化体育课程和活动安排等措施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为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4.2、课后服务的多样性开展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可以从繁重的文化课中解脱出来,利用课后服务来增加体育锻炼的多样性。同时,这一复杂体系的构建需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在内的多方面配合完成。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的培训机构合作,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供学生选择,同时可融入数字技术,让学生跟着视频学;其次可利用手机APP收集教师、学生的意见,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交流平台,推动同区域体育教师资源共享。
4.3、体育场地的合理规划
在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尤其在课后服务多样化的情况下,场地因素成了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我们国家要求足球、排球、羽毛球、体操、游泳都需要在专门的场地进行,但是我国中小学的体育器械的配备率和场馆面积率仅2.41㎡,远低于日韩等国家,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需求。体育场地的合理规划对于激发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提高体育场地的可达性、优化设计、促进社区合作、强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支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可以有效地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长期的锻炼习惯。同时,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场地数量,开发校本课程,利用各项体育器材,合理安排学生锻炼,可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和更好的运动环境,进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4.4、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氛围,体育文化也是推进青少年体育锻炼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如校队建设、校园赛事、场馆设施、体育节日以及通过长时间积累下来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内驱力,同时也可大大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想法,如清华的“无体育、不清华”,以及我们现有的足球特色学校、篮球特色学校等。在校园体育文化中,比赛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和社会要相互配合,健全各级联赛,学校内组织不同项目班级联赛、校级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真正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真正地理解健康素养知识。
5、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其健康素养及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关系。高健康素养的青少年更具备获取、理解和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从而能够做出有利于健康的决策和行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规律的体育锻炼行为不仅直接促进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包括增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柔韧性,还能间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良好的体质健康状态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对健康行为的认知和参与意愿。因此,通过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素养和鼓励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促进其整体体质健康的发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至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以验证本研究的普遍适用性,并探索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同时,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培养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引导,共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5.1、将健康素养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门应将健康素养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制定相关标准和教学大纲,确保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加强对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5.2、充分利用体育设施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和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课程,激发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健康知识竞赛、健康讲座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养水平。
5.3、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陪伴。家长可以与青少年一起制订锻炼计划,监督青少年的锻炼进度,并鼓励青少年坚持锻炼。
5.4、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强化体育课程与体育锻炼质量的提升。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如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提供运动场地等。同时,媒体也应该发挥宣传作用,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青少年健康的关注度。
5.5、加强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
应该着重加强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打好物质基础,健全基础课程、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
6、结语
青少年体质健康与其健康素养及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养和促进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和文化环境。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加强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等措施来激发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的健康素养和体育锻炼习惯,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001).
[2]贾碧波,汪培,朱桂因,等.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04).
[3]刘一民,孙波.论体育行为的多维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04).
[4]杜建军.青少年体育锻炼多主体协同治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季同.运动友谊质量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6]杨频,吴玲敏.协同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2).
[7]孙晓宇.健康素养在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与老年人运动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9.
[8]刘彩茹,孟庆斌,陈谷,等.某部新兵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军事医学,2019,43(05).
[9]何劲峰,荣红辉,常颖,等.某司法警院法律专业大学生健康素养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11).
[10]李彩娥,许月云.基于政策工具对《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的量化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05).
[11]徐帅帅,李彦龙.“双减”政策下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运行保障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4(03).
[12]蔡纯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作用与探究——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3,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