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2024-11-03唐丽英
【摘要】教育戏剧是让学生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于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果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首先阐述了教育戏剧的内涵和理论主张,然后分析了教育戏剧在小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最后依据小说教学的核心环节,围绕小说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以及小说主题感悟提出了教育戏剧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教育戏剧;内涵;价值;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9—0090—03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借助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并未带领学生进入小说创造的生活场景去体验和感悟,导致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层面较低、对小说的情感体验不足,最终影响了小说教学的效果[1]。而教育戏剧是一种将戏剧艺术融入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将教育戏剧运用到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依托戏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小说的生活场景去体验、感悟和探索,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刻感悟小说内涵,体味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对教育戏剧的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戏剧在小说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和方法。
一、教育戏剧概述
(一)教育戏剧的内涵
教育戏剧这一概念源于英国的Drama In Edu? cation(戏剧教学法)与Theatre In Education(教育剧场),是指将戏剧的方法和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共同创造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实做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2]。教育戏剧注重的不是戏剧演出的结果,而是戏剧活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即兴表演、坐针毡、专家外衣、静止视像等戏剧元素和策略,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和想象,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和理解故事情节,让学生精准把握人物情感,进而感受作品的主题。
(二)教育戏剧的理论主张
1.打开身体。教育戏剧主张运用肢体动作来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肢体活动、情境对话、即兴表演和体验感受等方式进行探索。在教育戏剧的理念中,学生的身体是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借助戏剧的手段和技艺,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去体验和感受具体的事件,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表达观点和情绪,让学生通过五官感知将身体嵌入戏剧时空中,对自我和外界进行洞察与理解。它强调通过打开身体来激活心灵,以身体的感受影响学生的行动、想法、情绪和决策,符合具身理论的科学认知。
2.灵魂在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的灵魂,让灵魂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保持在场。教育戏剧将戏剧的技艺和元素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体验、反思和创造,让学生在即兴表演、情境创设以及事件重演等戏剧手法中体验角色,建构同理心,从而达到灵魂在场的目的。
3.愉悦创造。单纯的文字阅读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教育戏剧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表现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选择和创造角色,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独特理解,主动对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创造,在愉悦创造的过程中建构其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二、教育戏剧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促进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程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强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而教育戏剧是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各种戏剧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戏剧时空中体验小说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引发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感悟,能够让学生在思考、感悟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提升小说f27fd9574ffc8d6ed2bc54224bef4fae教学的质量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文本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过遥远,学生不仅缺乏阅读兴趣,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而将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运用到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驱动学生深入探索小说揭示的道理和现实意义。不仅如此,教育戏剧还让语文课堂更具表演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创造以及事件重演等活动,能够深入感知小说的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对文本内容产生更深刻的感悟和见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教育戏剧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读者剧场”呈现故事,把握小说情节
读者剧场是一种以朗读进行表演的剧场形式,也是教育戏剧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不需要道具、服装和舞台布景,表演者也不需要背诵台词,而是以朗读的方式将剧本读出来,可操作性非常强。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在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环节,可以引入“读者剧场”。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然后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将“读者剧场”这一教育戏剧的范式运用到小说教学中,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比如,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教学中,在“梳理情节”的环节,教师就可以引入“读者剧场”,将课堂空间放置到舞台空间,鼓励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找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局对应的段落进行概括,然后分小组进入“读者剧场”,将小说中“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孔乙己被打折腿”等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通过引入“读者剧场”这一形式,教师就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
(二)“坐针毡”活化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文学形式,在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但是受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很难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本的情感联系起来,这就导致学生难以体会小说人物的情感,进而影响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引入“坐针毡”这一教育戏剧范式,引导学生和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促进学生对小说人物的情感体验。“坐针毡”是指让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角色,坐在固定的椅子上,接受其他人对他的采访和提问。这些问题和角色的行为动机、人物关系等有关,而参与者则需要以这个特定的角色身份来回答问题或者发表观点。
例如,在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坐针毡”这种形式,让学生轮流坐在椅子上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和采访,让学生在多轮的对话、提问中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当提问者,和其他学生一起对坐在椅子上的学生进行提问,为学生搭建认知层级的脚手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情境去体验和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困境。比如,教师可以先从孔乙己的基本信息出发提问,包括孔乙己的年龄、学历、身体状况等,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基本情况;接着,教师可以增加提问的难度,从孔乙己的社会关系、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等方面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对孔乙己产生进一步的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对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加以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三)“事件重演”复现场景,深化文本理解
“事件重演”是教育戏剧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指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场景图片、音乐等艺术元素的烘托,复现场景,扮演小说中的人物,还原剧情。“事件重演”可以是单人表演,也可以是多人表演,可以有实物,也可以没有实物,学生需要运用多种元素,将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性格以及思想和心理等展现出来。在“事件重演”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鲜活的情境中,将自己代入小说中的角色,成为小说的“主人公”,经历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从而感悟人物的情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事件重演”对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场景进行复现,比如让学生分别扮演小说中的“我”、孔乙己、酒店掌柜、短衣帮、长衫客和孩子们,引导学生演绎故事,体验“以笑写悲”的写法。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次演绎,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演绎,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在“事件重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走进当时的社会环境,直面当时的社会风气,体会人情的悲凉和社会的凉薄,感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文化的毒害和封建经济的剥削,从而把握小说主题。
总之,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小说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将教育戏剧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到小说教学中,以故事为载体,以情节为主线,借助教育戏剧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读者剧场”“坐针毡”“事件重演”等合理融入小说教学中,借助具身化的戏剧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交流、体验和反思,以此提升小说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薛丽琼.将教育戏剧引入语文学科教学的应用与实践[J].新教育,2024(11):42-44.
[2]崔桂花.运用教育戏剧,优化小说教学[J].语文世界,2024(18):16-17.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