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4-11-02郑希河陈香菊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4年14期

摘要: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协同育人为研究对象,从家庭和学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家庭教育 小学教育 协同育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只有实现有效对接,才能培养出健康、自信、有责任心的新时代人才。当前,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而教师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但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塑造。因此,必须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1]

1 加强家校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父母责无旁贷。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同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扬其长,避其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尽量结合孩子的年龄、智力发育、性格和学习基础等情况,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倾听孩子的诉求,必要时帮助他们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孩子的朋友,多给孩子以尊重、理解、鼓励。要作孩子成长的助推器,教给他们适应社会环境的良好心态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家校沟通。首先,家长要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其次,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家访、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变化,使家庭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教育。再次,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会,邀请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和活动策划中来,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共同商讨学生教育的问题。最后,学校还可以建立家委会,吸纳有能力、有威望、有经验的家长加入,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总之,只有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此外,教师和家长都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家校合作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不断增强家校合作意识。

2 家长配合老师工作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成才,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只有双方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共赢。

首先,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家长应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家长还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学安排,配合学校的工作,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来。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家长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刻。家长可以通过参加家长会、亲子活动等方式,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周末时间,陪孩子一起阅读、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等,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体验,增强孩子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发展。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合理规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3 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成立家长委员会,以实现家校共育。家长委员会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还能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督和引导,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目前,部分学校在组织活动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班级活动需要家长签到,但并没有明确活动的内容;家长会只是一种形式,老师只是简单地向家长汇报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和家庭情况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家校合作的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家委会这一平台,通过组织各类活动,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从而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4 搭建家校共育平台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教育的两个重要阵地,为了发挥双方的优势,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需要搭建一个家校共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家长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同监督学生行为等。同时,也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并对学校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结语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要想实现家校共育,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家庭教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来,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伦,马立志,王若宁. 基于第二课堂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自主成长探索与实践 [J]. 保定学院学报,2024,37(01): 111-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