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理念,聚焦大单元
2024-11-02孙立坤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策略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大单元教学模式,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对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实例加以论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种高效、系统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大单元教学 新课程标准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奠定学生学习基础的关键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单元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其整合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1]
二、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材分析与单元设计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分析和理解。这包括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元素。同时,教师还需梳理出知识要点,确保教学中能突出关键概念和技能。接下来,是将分析后的内容组织成大单元,以便于教学和学习。这种整合可以基于多种原则,如主题相关性或文体特点。例如,“古诗文欣赏”单元可以专注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而“童话世界探索”则可能侧重于激发想象力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教师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路径,还能增强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目标明确与任务驱动
在制定每个大单元时,必须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期望学生达到的效果。这有助于指导整个学习过程,并确保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达成这些目标而设计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可以设计一些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如角色扮演、故事创作或情境模拟等互动活动。通过这类任务,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语境中实践语言,从而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语言运用的自信。教师应监督学生的表现,并在必要时提供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果。
(三)资源整合与跨学科融合
大单元教学强调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如图书、网络和实物资料,以丰富课堂内容。这种方法倡导跨学科学习,将语文与其他科目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授语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让学生了解文本背后的社会背景;又或者,与美术课相结合,引导学生创作绘本,提升他们的创意和审美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三、案例分析与实践反思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同的年段的表现形式与指导重点也要有所差异。如,在低年级段(一、二年级)可以以识字写字为整合点,老师主要指导学生在对字词的比较中进行理解和朗读。通过单元整体识字,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而且通过对字词的比较分析与理解,能够让学生对汉字的构字规律以及特点有所体会。在中年级段(三、四年级)可以以单元主题为大纲,以课文内容为整合点,重点在于在字段中推敲理解内容,领悟表达情感。对于高年级段(五、六年级)的教学而言,可以以单元主题为整合点,将课内外内容统筹规划,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通过对课外内容的补充理解,加深对不同情感的体验和感悟,以此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小学中年级学段以单元主题作为大纲,以课文内容为整合点实施大单元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司马光》《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一个粗瓷大碗》,本单元是以学习人物伟大精神品质为主题,向我们讲述了危急时刻临危不惧、沉着镇定,靠着自己聪明才智拯救同伴的司马光;关心少年成长的列宁;救死扶伤、具有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的白求恩和关爱战士、先人后己的优秀共产党员赵一曼的感人故事。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兴趣。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出主题突出、内容连贯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中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文。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优化了学习效果。[3]
四、结论
胸怀大语文,放眼大世界。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不仅拓展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形态。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兴趣点,自主构建学习的体验。大单元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更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这一模式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及教育管理者也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培训。展望未来,大单元教学策略有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趋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小学语文课堂获得另一种生命的灵气。
参考文献:
[1]邹莉. 追求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逆向设计[J].江苏教育研究,2022.
[2]郑晓云.大学科观下,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审辩式思维[J].教育家,2023.
[3]王颖颖.自为审美:小学语文课堂的理想追求[J].知识文库,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