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蓓蕾
2024-11-02王红霞
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也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如果我们还是用以往的教育方式来处理现如今的教育问题,势必会出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三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告诉我,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就得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只有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情感、家庭教育情况,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开展家校共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和家庭应该志同道合,从同一原则出发,不发生分歧,以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说,家校共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它强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对于家长来说是一道难题。所以,家长和学校应该经常沟通,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
(一)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共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给家长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家长会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班级,让家长零距离了解学校并和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让家长从全方位关注自己孩子的表现,从而更好地配合老师去教育孩子。家长也可以直接表达他们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学校则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们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学模式,从而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我校每学期会定期举行家长会。学校需要做大量的会前准备工作,并提前通知家长会议的时间、地点和议程安排。校长首先会在家长会上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教育特色、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办学水平以及学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会后,家长深入孩子的班级听取老师的报告和建议,并和每一位老师深入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家长也会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与心得,家长之间也会相互交流育儿经验,共同携手,为孩子的成长而努力。
(二)经常开展家访了解情况。家访不仅是为了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学习环境、学生个性以及在家表现,而且还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我经常从实际出发进行家访,分别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在家表现等几方面入手和家长进行沟通。我的家访通常会采取三种方式:面谈、电话访谈、微信等方式。在家访过程中,我会与家长面对面地交流,详细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与家长相处的情况。同时,我也会向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如学习水平、课堂表现、与同学的相处状况,让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电话访谈是通过电话进行沟通,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具有便利性、快捷性,老师可以随时和家长联系沟通,反映学生情况,并及时得到回馈。通过家访使老师和家长达成共识,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和学校携手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设立开放日。学校开放日是学校对外开放的日子,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重要交流平台,主要是为向家长和学生展示学校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从而对外宣传学校。我校在学校开放日活动中,让家长和老师进一步面对面交流,并融入到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中,进行亲身体验;让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学校管理;走进课堂,关注教育,了解课堂教育;走近孩子,倾听心声,提供宝贵建议,增强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学校还会邀请老师和学生代表分享教学经验和学习心得、方法、经验,让家长对学校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进行沟通交流
(一)家校沟通是学校与家长之间交流、增进彼此的信任与了解的沟通方式。它可以促进家庭、学校、学生之间的了解,当家长与学校在教育学生的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时,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有效的家校沟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面谈、电话、微信、家长会等沟通方式,老师和家长可以互相交流学生的近况,共同解决各种问题。总之,家校沟通是学校共育的重要基石,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良好的沟通,学校和家庭可以携手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二)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加深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还可以使家长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性格特点、与人交往情况等。在沟通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尊重家长,对待家长要一视同仁、亲切友好,并以谈心的方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教育模式。教师也可以认真倾听家长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家庭教育方式,便于老师因势导利地教育学生,使家校共育事半功倍。
家校共育主要强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引导。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辅助,只有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合作、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家校共育,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努力。让家校共育蓓蕾,教育之花处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