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新体育》的缘分
2024-11-02于振兴
结缘
我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院子里,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喜欢读书,又酷爰体育运动。
当时,北京刚解放,百废待兴,报刊也仅有《人民日报》,父亲每天必看。有一天,爸爸在看报纸时,发现“《新体育》杂志确定创刊,面向全国发行”的消息。常人看来只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消息,但在父亲眼里成了一条重要的消息。他还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体育运动”节目忠实的听众。
父亲关心体育新闻,盼望尽快看到这本新创刊的体育杂志,迫切心情可想而知。据说买到这本《新体育》杂志那天,他甭提多高兴了,嘴里哼着小曲,兴奋的样子如过年一般。刊名由毛主席题写,“新体育”三个字刚劲有力。翻开里面有发刊词,有我国体育历史和现状,还有对体育事业美好未来的展望,文章和图片很精彩。父亲很想一晚就把这本《新体育》全看完。
父亲每天很早就起床,有到街上跑步的习惯。母亲最喜欢踢毽儿,连踢一二百下都掉不下来,踢出的许多新花样让驻足观看的街坊邻居羡慕不已,让妈妈教他们踢毽子。我长到四五岁时,听着妈妈对大家说的要领,也学着踢了起来。
1953年,我已经5岁了,爸爸把每天购买《人民日报》的钱交给了我,说“以后报纸和《新体育》杂志就由你买了,可别忘了”。从第二天开始,买报纸杂志就成了我的事,有时也问问邮局的叔叔:“《新体育》什么时候来?”
家里的桌子上摆着《新体育》,我经常翻看,问爸爸这杂志是从何时买的。爸爸从床底下搬出一只木箱子,里面装着《新体育》从创刊到发行5年的全部杂志,一本不落,让我很吃惊。
那时候,全国展开扫除文盲的运动,妈妈每晚到离家不远的小学去教人识字。有这个认字的有利条件,我能独立看报纸,《新体育》上几乎没有碰到不认识的字,一些体育专用名词和术语弄不懂,就用笔做个记号,等爸爸下班回来问个明白。我翻看每本《新体育》的封面和内容,见到喜欢的文章就读起来,不宽的桌子上摆滿了杂志。爸爸笑着对我说:“这些杂志你一个星期也看不完,就这样摆着,不用收拾,明天接着看吧!”
感谢热爱体育运动的爸爸和妈妈,是他们引领和开启了我从小与《新体育》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共享《新体育》
时间如梭,我上小学了,书包里多了一本“书”,就是《新体育》,把我最喜爱的杂志分给同学们看。课间休息,我被好几层同学围了起来,甚至有人压在了我的后背上,后面踮着脚也看不到杂志的同学急得干脆站在坐椅和课桌上。我一边给同学翻看,一边讲述其中的内容,没想到一本杂志引起了如此轰动的效应。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不得不散去,赶紧把为看《新体育》挪动了的课桌椅放回原处坐好。老师写板书时,有的同学向我伸手。我知道是在要《新体育》,连忙冲他摆手,意思是说不行,等下课再说吧!
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怕因看杂志影响同学们上课的注意力。我想起家里爸爸存放5年的杂志至少有60多本,找到班长合计,从家里拿出来发给40多位同学,每人一本,可以拿回家去看,看完可以互相交换。班长虽然赞成,但怕万一有同学看完后因喜爱,不愿归还。放学回到家,我对爸爸妈妈说了自己的想法。爸爸夸我的主意太好了,妈妈也十分赞同,还和爸爸说,买杂志不就是为看的吗,既然都喜欢看,我们把杂志拿给同学们传看,既能了解国内外体育大事,开阔眼界,又可以学习到不少体育知识,何乐而不为呢?晚上,爸爸按照我们班的人数,从创刊的第1期到第43期的杂志整理好,用绳子捆好。第二天,一个同学帮我替换拿着这摞杂志走到了教室,心里非常高兴,不仅同学可以看,还可以让外班的同学看。
班长向同学约法三章:第一,说我把自己家里的杂志分给同学看,应该表示感谢,班长带头和同学一起为我鼓掌,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第二,不准在上课时看杂志影响学习,要保护杂志完好,不准乱写乱画;第三,自己手中的杂志看完了,可以和同学换着看。我插了一句:“也可找我来换,我家里还有43期以后的杂志呢!”
看到同学的愿望得到滿足,我心里真是高兴。住在院子里的发小可随时来我家看《新体育》。小学毕业与同学即将分别之际,我决定把《新体育》赠给每个同学,留作纪念。他们和家人在这本杂志影响下,见证新中国体育从弱变强,为祖国夺冠争光,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5岁起到1966年杂志停刊,长达11年的时间里,受到爸爸妈妈热爱体育的影响和熏陶,每期《新体育》是我唯一从未间断购买和阅读的杂志。
难忘的封面人物
《新体育》封面、每一篇文章和图片,都是我的最爱。编辑记者以生动的语言和手笔写出了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专业摄影师准确完美捕捉着运动员赛场上精彩的瞬间,呈现在读者面前。精辟生动的文章和震撼人心的画面,世界冠军的人物传记,专访和评论,深入解析重要赛事,台前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对名人轶事的介绍等,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全国最具权威的综合性体育杂志,甚至超出了体育范畴,不仅名扬全国,还在几十个国家获得了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我想特别说说几位令人记忆深刻的体育老前辈。
我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新体育》封面之一,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一期,国家男篮主力杨伯镛跳起投篮一刹那的照片让我称奇。杨伯镛身高1米80,速度快,弹跳好,突破能力强,为完成跳投,练就了超强的滞空能力,令人惊叹。这张精彩的封面照片永远存在我的脑子里。
与杨伯镛并肩战斗的男篮队长钱澄海,比杨长一岁,身高1米82,是队内的灵魂人物。他思维睿智敏捷,根据教练意图采取的防守紧逼,打乱了对方的节奏,经常给对方造成慌乱和失误,成为中国队赢球致胜的一大法宝。
这些运动员和教练员对中国篮球运动做出巨大贡献,在《新体育》上都留下了印记,让我们永远难忘。
杂志上的奥运
2008年8月8日晚,亿万国人翘首以待的北京奥运会在“鸟巢”隆重开幕。《新体育》展示大开页的北京奥运会特刊,由特派记者拍摄的“北京见证”气势恢宏,星光璀璨不夜天。中国体育健儿赢得奥运历史上的大丰收,让全国人民振奋。由木木撰写的“龙清泉:神童二世”和记者拍下的举起杠铃瞬间,从坚定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中国运动员力拔山河的力量和精神。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以“无与伦比”四个字,为北京奥运会打出了滿分。
伦敦奥运会上,16岁的叶诗文破纪录的壮举让国人为她欢呼。大开页的图片,叶诗文在泳池中劈波斩浪,题目为“亦诗亦文”,真是一幅让人心动的绝美彩画。
“马背上的母爱”一文中,37岁的体操妈妈丘索维金娜在跳马决赛中排在第五名,完成了第六次参加奥运会的谢幕。看她与患白血病儿子十分可爱的照片和比赛中依然灵巧的身姿,让人感受到世界上每个妈妈对孩子伟大的母爱。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
《新体育》杂志封面是双人滑冠军隋文静和韩聪手拿金牌的喜悦,这是继申雪和赵宏博获得冠军后又一对中国选手夺魁。他俩一起训练了多年,流过多少汗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向他们祝贺!
《新体育》这届冬奥会特辑做得精致、漂亮,开幕式题为“中国之美映照五环之美”的双页彩照,灯光映照着洁白如玉的冰场,礼花为开幕式增添了美丽色彩,随着习近平主席宣布北京冬奥会开幕,礼花齐放,万众欢腾!
拿起这本《新体育》,总想知道老一辈滑冰先行者罗致焕、王金玉等为国争光的事迹,想了解滑冰英雄叶乔波现在的情况怎样了。《新体育》的编辑好像摸到了读者的心思,翻到后面时,发现了万伯翱写的文章“我所认识的奥运英雄叶乔波”。有关叶乔波如此详细的文章还是第一次读到,我敬佩她先后参加了120多次国内国外重大比赛,为祖国夺得133枚奖牌,仅世界冠军就获得23个。
这期杂志刊登了梁学增写的“罗致焕中国冰雪项目‘破冰人’”,讲到从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中国运动员总共获得42个冠军,其中41个是夏季项目选手夺得,只有一个冠军出自冬季项目选手。我上小学时,就在《新体育》和广播里听说过罗致焕、王金玉等优秀运动员的名字。杂志上还刊登了罗致焕当年在赛场上的英姿,站在冠军领奖台和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中老当益壮的身影。让我们向冬季运动老前辈们致敬!
我在购买《新体育》北京冬奥专刊时差点错过时机。接到喜欢奥运特刊的同学和同事向我索要杂志的电话后,我鼓起勇气,向杂志社编辑部发出请求。听到一如既往的痛快答应和助力的回复,有幸得到发行经理许诺的热情帮助,还替我掏了快递费,让我如愿赶上加盖北京冬奥纪念邮戳。此事真让我感动。
法国巴黎奥运会,《新体育》最先进入眼帘的是喜笑颜开、手拿金牌的郑钦文,拿了两枚射击金牌的盛李豪。这期专辑我最喜欢的是第84页至85页宋翔的文章“ 盛李豪 冷面射手”。盛李豪是本届奥运会上的首位双金得主。依我之拙见,盛为父姓,李是母姓,父母的愿望是不管孩子将来干什么,都应成为让父母引以自豪之人。不知我的这个说法对否。
翻看《新体育·巴黎奥运专辑》,被里面精彩的图文所吸引,是市面上难得的好刊,看得爱不释手!我将专刊已到的事告诉了同学同事,谁着急看就到我这儿来拿。同学同事们说,请代他们向《新体育》表达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谨祝《新体育》的朋友们工作顺利,祝《新体育》越办越好,再创辉煌!
责编 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