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头挑战新高度
2024-11-02黄伟
一
国庆节后的一个下午,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集团下的黎明养老院里静悄悄,暮色下庭院风光宜人。
这里有一个单间,屋子窗明几净,家具简单整洁。王魁以他特有的熊抱相迎。老人家已过93周岁,精神矍铄,双目有神,满脸留下了岁月的沟壑,肤色却黑里透红,耳朵虽背,但嗓音未见沙哑,记忆惊人,吐字很清楚。
王魁身材挺拔,穿着缀有国旗的红色运动服,上衣口袋里珍藏着两本红封面的证书:一本是国防部于1956年3月15日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建设军人证明书》,照片上盖有清晰的钢印;另一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干部离休荣誉证》。证明书和荣誉证白纸黑字,王魁出生于1931年8月15日,1948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退役,1961年从沈阳体育学院毕业。
1978年,王魁从篮球转行田径,负责组建辽宁竞走队,以填补国家空白。之后,他的人生轨迹令人咋舌:他指导的队员1983年夺得中国田径第一个世界冠军,后来又在世人瞩目的奥运会上接连登上领奖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陈跃玲获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王妍获铜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王丽萍获金牌。王魁先后指导的三百多名队员,还夺下世界锦标赛金银铜牌各一枚,竞走世界杯团体和个人冠军10个,刷新世界纪录一大把,亚洲和全国冠军数不胜数。
上世纪末,王魁超龄,退出一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担任中国竞走队技术总监。对光辉的过去,老人一句话带过:竞走属小众冷门项目,太苦太枯燥,愿意练的人太少,“走路是人的本能,不需要特殊才能,主要靠意志品质,要不怕苦,肯吃苦,而这正是我们的优势”。当年,他曾非常执着去落后地区与贫穷家庭选筛苗子。王魁强调:“从苗子到尖子,就不简单了,需要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虽然有时他也于心不忍,甚至有过内心挣扎,但为了实现世界之最的梦想,硬着头皮顶下来。女队员一年练340天以上,日训练量25—30公里,“魔鬼教练”的绰号不胫而走。
苦尽甜来,大伙明白过来之后,对王魁的感情远超普通的师生关系。前些年王魁在大连养老院生活,王妍、刘宏宇、谷燕这三个队员排着队帮他做美食,搞卫生,唠家常。王魁只有一个儿子,队员们女儿般的温情环绕让他眼睛阵阵发酸。回到沈阳,当年的学生宋景海警官不顾公务繁忙,经常前来照料,还近身贴耳当“传声筒”。
王魁难忘河北兴隆,那里的海拔、地形、气候、生态与环境,成就了他的创业,成了他的练兵场和凯旋门。在他的强力推荐下,1987年3月,第一届“雾灵杯”全国竞走邀请赛在那里举行,他指导的队员徐永久、金冰洁、阎红打破两项世界纪录。那两天,县城万人空巷,壮举与盛景瞬间让国人认识了这座偏僻的小山城。他曾口述一篇长文,被收进了县史。
二
进入新世纪,退役的王魁着手重新规划人生,决意挑战新高度。他不止一次感慨,有幸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就一定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他说到做到,对业务问题,凡有找上门来的,他都开诚布公,畅所欲言,但只提供参考意见,不帮作任何决策。
生活上,他严格自律,以延长健康时段,尽量不给他人增加负担为目标。
王魁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将国家需要、自己又钟爱的事业融入生命,“没有白来世界一趟”。生命的价值在于健康,“长寿要顺其自然,不应不计代价去追求。”他不认同无条件“保七稳八争九拼百”,因为“黄泉路上无老少,人终有一死”。早年在四野参加解放战争,经历太多的枪林弹雨,见过很多战友从身边倒了下去,“我是幸存者,又到了这个岁数,还能怕死?”王魁认为,这段路上,最怕的就是长年病卧床头,老让人伺候。他说:0905d8459420b98b5c42a5922cf308d2“要尽量有质量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活得好,死得快。这就需要认真对待,多下功夫。”
对认定的事,王魁雷厉风行,意志如铁。他拿出了当年带队伍的那股劲头。在黎明养老院,他每天约朋友聊天,到院子散步晒太阳,在健身区活动。为缓解小腿静脉曲张后遗症,他天天按时贴墙高举双腿。头几年,他还隔三岔五远行十几公里去游泳,90岁后才改用冷水擦身。王魁认定药补不如食补,才能维持好身体这部精密复杂机器的运转。他从不节食挑食,聊天间,养老院送来了他点的晚餐,满满一大盘。王魁跟烟草“有仇”,每天只沾几口优质红葡萄酒。他喜好食用黑木耳、核桃,津津有味地白嘴啃下两三段山东大葱,再吃下两个橙子。喝水更不含糊,一口气能喝下小半升凉白开。最近一次体检,医生都对他的心肺功能堪比年轻人惊诧不已。
去年9月,河北兴隆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塞外基地·冠军摇篮”系列纪念活动。王魁是大功臣,理应去现场,可未能成行。直接原因是前次他去外地出席一个体育中心的竣工仪式,回来发高烧输液,把人吓了一大跳。如此高龄,诸多的不确定性,医生家人朋友都拦着他。考虑到路上的风险,以及给人带来的担忧与麻烦,世事人生总有遗憾,王魁最终解下了这个结,将嘉宾证挂在胸前拍照留念,喃喃说道:“兴隆没有忘记我,我也永远不会忘记它,兴隆对中国竞走作出了重大贡献。”
天色已晚。握别时,老人家念念有词,像是叮嘱,又像是自省:“不念过往,不惧未来,珍惜当下。”
责编 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