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硬科技领域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优质方向
2024-11-02
展望未来,我认为中国的下一个创业热潮将聚焦于硬科技领域。当前,中国硬科技正处于一个百年难遇的黄金发展机遇期,重大技术突破和不同科技领域的交叉融合,为科技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政策的扶持和创新创业环境的持续优化,为硬科技创业者提供了有利条件。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硬科技创业时代展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在模式创新不断推进的同时,底层创新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AI(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平台技术已成为“数字基建”,与其他科技领域进行深度交叉融合,推动硬科技创业迈入新的创新增长范式,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认为,硬科技投资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优质方向:
首先是“AI+场景”。将颠覆性AI新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能创造巨大价值。CNN(卷积神经网络)和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自监督学习技术均已有成功应用案例。10年前,创新工场便通过研究论文预见到CNN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巨大潜力。寻找深刻理解CNN并能有效落地该技术的创业项目时,我们发现了旷视科技,并决定投资。如今,旷视科技凭借其出色的技术落地能力,已成为该领域的头部公司。
如果说CNN推动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突破与广泛应用,那么自监督技术的进步也将促进NLP领域的繁荣发展,推动各类业务的数据智能升级。在自监督学习领域,创新工场投资了NLP领域杰出科学家周明博士创立的澜舟科技。这一决策基于我们对自监督学习与迁移学习结合潜力的认识,以及对澜舟科技团队卓越技术和良好落地能力的认可。
这两个案例体现了创新工场在发掘前沿颠覆性技术方面的主动性。我们协助项目在应用场景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实现落地,打造技术平台,从而帮助它们成长壮大,引领行业发展。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投资方向是“产业+AI”。当技术趋于成熟时,深谙技术的VC(风险投资)会寻找优质领域,进行应用型硬科技创业。以我们投资的第四范式和创新奇智为例,这两个项目分别洞察到了企业智能转型和制造领域的机会。
10多年前,戴文渊成功实践了推荐引擎和机器学习在搜索广告中的应用,并预见到金融数据密集型传统领域在向智能化转型的潜力。基于此,他创立了第四范式,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银行业,取得了商业化成功。随后,第四范式逐步拓展至零售、制造、能源、电信及医疗等更多个传统领域。如今,第四范式已在国内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决策型AI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另一典型案例为创新工场投资的“AI+制造业”领域第一股创新奇智。4年前,创新工场洞察到AI正如同电力一般,逐渐渗透至各行各业,其中,“AI+制造业”融合蕴含着巨大机遇。鉴于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加快自动化进程对于缓解劳动力短缺、降本提效及维持竞争优势很重要。制造业涉及众多垂直领域,各领域的工艺流程千差万别。尽管初期“AI+制造业”的开发成本可能较高,可一旦AI的解决方案成功应用于某一领域,其价值将显著体现,能够解决该领域内所有工厂的共通问题,从而带来丰厚回报。此外,当AI在某领域成功解决重大问题时,将构建起相应的“护城河”,使得后来者难以进入。
专注于“AI+制造业”的硬科技企业创新奇智,从创立到上市不足4年。这一速度不仅证明了公司强大的技术落地能力,也验证了“产业+AI”模式的可行性,即将成熟的AI技术应用于适合产业发展的路径之中。
第三波AI创业浪潮聚焦于“AI+科学交叉”,这也是我们认为未来5到10年内爆发的新机遇。几年前,我在美国加州一场顶尖科学家聚会上分享了AI领域的发展。尽管多数参会者非AI专家,但他们对AI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提出了诸多深刻的问题。随后,我反问在座的科学家,日常科研中有多少人已应用AI?令人惊讶的是,竟无一人举手。
时至今日,“AI+科学交叉”的条件已日趋成熟。近年来,中国科研实力显著提升,无论是在医疗还是其他科学领域,相关行业正经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海量结构化、精确标注的数据推动下,这些科学交叉领域将不断探索符合行业规律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落地场景,通过碰撞与创新,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在工作初期,我有幸获得快速晋升,并获得了丰富的学习机会。起初,我的工作重心在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及团队融入。随后,在管理团队时,我意识到凝聚团队力量、促进成员间互补与互信的重要性。进入下一个阶段,负责小公司管理时,我需要平衡产品、技术发展、用户需求、商业化市场及团队满意度这五大方面,要求我在各领域均具备一定知识,并懂得如何选拔最适合各领域的人才。
在创立深科技风险投资的创新工场后,我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如何成为一位不添乱的投资人,帮助年轻硬科技创业者成长。这与以往工作经历大相径庭,现在更需要侧重于幕后支持,确保创业者能够获得用户与市场的认可。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有别于传统的老板与员工。鉴于优秀创业者通常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优秀的投资人应致力于深度赋能,为创业者提供必需的资源,并通过强大且专业的投后服务来弥补其不足,从而协助创业者作出正确决策,而非直接且粗暴地干预其发展方向。
从融资视角看,风险投资主要基于对人和技术的预期,且对人的考量往往重于技术。前沿技术性非永恒,而创始人对企业影响长远。因此,为获取融资及投资人支持,创业者在非技术层面,如企业管理上的时间投入同样关键。创业者需深刻理解自身核心竞争力,尽管投资人可能不熟知技术细节,但他们高度关注技术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建议创业者在与投资人交流时,能够有力证明产品及服务的竞争力,并清晰阐述与竞争对手的区别。此外,创业者应保持对数字的敏感度,利用多维度来证实企业的发展状况,这是评估创业成功与否的有效方式。
最后,创业者应增强对市场、融资等不确定性因素的理解与掌控。具体来说,在市场前景向好、资本环境有利时,虽抢占市场成为首要任务,但创业者也需确保企业财务健康。一旦市场下行,企业能迅速调整,维持健康的现金流,方能确保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