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党团组织建设路径探析

2024-11-01胡晨孙杰刘俊琦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劳动教育在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党团组织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团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现状的概述,总结现有成果并指出优化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党团组织建设的可行性、创新价值与实践路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情景化学习设计、认知学徒制模式、创新劳动实践活动、建立反馈循环机制以及深化劳动教育思政元素挖掘,可以从劳动教育维度显著提高高校党团组织建设成效。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党团组织;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1;D29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14X(2024)05-0106-05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育个体劳动技能、观念与习惯的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不仅聚焦于劳动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更重视通过实践激发创新思维、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1]。狭义的劳动教育专指以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为目的的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广义的劳动教育包含三重含义:一是作为德育内容的劳动教育;二是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技术教育;三是作为实现育人目标重要途径的劳动活动[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上,“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突显了劳动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当代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独有的特征和深远的含义,它涵盖了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教育与劳动的有机融合、解决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偏差问题、加强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等多个方面[3]。

高校学生党团组织作为高校基层的学生组织,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些组织在推广和深化劳动教育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4]。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手段,可以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尽管劳动教育在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中的价值和成果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具有创新发展空间,包括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学生参与度的进一步提高等。

文章旨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现阶段成果的分析,探讨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党团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构建而成的,重视学习者经验的中心地位及情境学习的重要性,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党团组织建设的路径,为高校党团组织建设的完善提供指导。

1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的成果

1.1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塑造方面成效突出

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在强化政治引领与价值塑造领域的实践,展现出显著成效,为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观念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框架。通过构建常态化的理论学习体系,包括定期的政治理论研讨、时事政策解读会等,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还显著增强了他们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政治认同与情感归属。这些活动以系统的理论教育为依托,为学生铺设了一条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清晰路径,促进了理论知识与时代脉搏的紧密相连[6]。

1.2连接学生与社会实践的桥梁纽带

党团组织在促进学生社会实践方面,成功构建了连接理论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成为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通过精心规划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志愿服务项目以及深入基层的社会调研等多元化活动,学生群体被赋予了走出象牙塔、亲身参与社会变革的宝贵机会。这些活动不仅限于简单的参与,而是深度融合了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环境保护等多种社会发展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1.3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

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领域同样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成为激活校园文化生态、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风貌的关键力量。通过精心策划涵盖文体赛事、学术交流、创新创业等多元化的活动矩阵,不仅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宽了知识视野,还显著激发了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为校园文化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元素与创新活力。

1.4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

在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领域,高校党团组织同样展现出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构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运行机制,以及一系列创新机制和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管理体系。具体而言,通过设立“学生党员先锋岗”和“团支部工作坊”等特色项目,党团组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宿舍文化建设等具体事务的实践平台,还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个体,为培养具有高度自我驱动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导者创造了有利条件。

1.5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党团组织建设的可行性

从教育理念的契合度看,劳动教育强调的实践性、创新性和价值观培养与党团组织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度一致,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从实践平台的丰富性来看,党团组织已有的各类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现成的实施载体,只需适当调整与创新,即可实现劳动教育的自然融入[7]。再次,从组织机制的保障性考量,党团组织作为高校内部的重要组织结构,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丰富的资源调配能力,为劳动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2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的价值

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视角看,劳动教育的融入打破了传统学科教育的界限,引入了实践导向的教学内容,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它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劳动中理解知识的实用性,促进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8]。

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角度考虑,劳动教育通过参与实际劳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强调知行合一,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从而在心理层面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校园文化建设层面分析,劳动教育的融入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实践的校园风尚。通过举办劳动技能比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可以有效提升校园文化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文化支撑。

从服务社会与国家战略的高度,劳动教育与党团组织的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促进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服务国家大局。这不仅响应了国家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还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投身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提供了重要平台。

从党团组织建设的视角审视,劳动教育的融入增强了党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通过组织劳动实践,提高了学生党员和团员的党性修养、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党团组织输送了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良好群众基础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巩固了党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的路径

3.1情景化学习设计

设计贴近实际的劳动教育场景。高校党团组织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与企业、社区、非营利组织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创设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工厂车间、农田体验,还应拓展到科技创新实验室、社区服务项目、环保公益项目等领域,确保学生能在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工作,从而在亲历中理解劳动的多维度价值[9]。

实施项目驱动的学习模式。围绕具体的社会问题或实际需求,设计跨学科的劳动教育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跨专业合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方案设计、执行实施、效果评估等步骤,全程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这种基于项目的深度参与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构建劳动知识体系,增强综合能力[10]。

3.2认知学徒制模式

确立导师制度,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行业专家、工匠大师或优秀校友担任劳动教育导师,形成“大师-学徒”关系。导师不仅传授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传递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劳动伦理,通过自身经验的分享,让学生理解劳动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

实施师徒工作坊制度与一对一指导。建立劳动技能工作坊或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与导师共同工作的平台,通过手把手教授、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这种近距离、高强度的互动,有助于学生快速吸收并模仿导师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在合作中领悟劳动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设置递进式学习任务与挑战。认知学徒制模式下,学习任务应由简至难,循序渐进,每个阶段设定具体目标和挑战性任务,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尝试、失败、再尝试,直至掌握。通过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学生不仅在技能上得到提升,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效能感,增强对劳动过程的自信和投入[11]。

3.3创新劳动实践活动

情境的真实性与相关性。劳动实践活动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如社区服务、公益项目、校企合作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真实的劳动过程中,还能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在这些情境中,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参与、体验,亲历劳动的艰辛与成就,在情境中建构对劳动的认知和情感态度。

强调问题导向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创造力,通过设定具有挑战性的劳动实践项目,如环保技术创新、农村振兴计划等,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发展技能[12]。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协同工作,共享资源,批判性地分析问题,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培育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技术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在创新劳动实践活动中,既要利用现代科技工具提升劳动效率和质量,如引入智能农业、数字化管理等技术,也要重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让学生体验从手工艺到智能制造的全链条劳动过程。这种跨时代的技能融合,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增强文化认同与技术创新意识[13]。

3.4建立反馈循环机制

实施过程性评价。在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前期准备、实践过程、后期反思等,都要进行细致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态度变化、技能掌握情况及问题解决能力等。这种评价方式超越了结果导向,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发展,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自我调整,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的个体主动建构知识与意义的观念。

多元化反馈渠道。建立多维度的反馈体系,包括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导师点评、社会反馈等,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接收信息,促进认知的丰富与深化。特别是同伴间的互评,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通过对比和讨论,加深对劳动实践意义的认识,形成更全面的自我认知。此外,社会参与者的反馈,如企业导师、受益社区成员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激发责任感与成就感。

定期的反思会议与展示。组织定期的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与反思会议,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分享学习体会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演讲、展览、报告等形式,不仅能够反思劳动教育的收获,还能从观众的提问与反馈中获得新的启示,这种互动促进了知识的重构与深化,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中通过社会互动和经验分享促进学习的观念。

基于反馈的动态调整与优化。根据过程性评价与反馈信息,高校党团组织应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策略,确保活动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实现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持续创新。这种反馈循环机制的建立,不仅保证了教育活动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还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调整的认知过程的观点[14]。

3.5深化劳动教育思政元素挖掘

将思政教育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在设计劳动教育活动时,应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通过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项目,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感悟到劳动对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贡献,以及个人责任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15]。

开发思政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如“红色基因与劳动精神”等,结合历史案例、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同时,探讨劳动与国家发展、民族精神的深层次联系,促进学生在讨论与探究中形成对劳动与个人、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16]。

利用案例分析深化思政教育。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劳动模范、时代楷模作为学习案例,通过分析他们的事迹,让学生在故事中领悟劳动精神的实质,以及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忠诚、奉献、创新等品质。案例分析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在情感体验中认同并效仿,从而在内心深处构建起对劳动的尊重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强化反思性学习中的思政引导。在劳动教育后的反思环节,引导学生不仅反思劳动技能的提升,更要引导他们思考劳动中的道德感悟、社会价值和个人成长,通过撰写心得、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化对劳动与个人理想、国家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认知,也是思政教育的深化。

4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的潜在挑战与对策

首要挑战在于如何确保情境化学习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往往面临内容单一、缺乏与专业学习的深度整合等问题,难以满足建构主义学习中情境复杂性与真实性的要求。对此,应侧重于跨学科融合,设计更多跨专业、跨领域的劳动教育项目,以增强学习的深度与应用性[17]。同时,利用校企合作等资源拓宽劳动教育的广度,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情境中获得丰富体验。

认知学徒制模式的实施面临资源分配与导师匹配难题。优质导师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实践教学的需求,且导师与学徒之间的匹配可能不够精准,影响学习效果。应建立导师库,广泛吸纳优秀导师加入,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其教育能力;同时,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兴趣、能力与导师专长相匹配,实现精准指导,增强学徒制的效果。

创新劳动实践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评估是一大挑战。如何保持活动的新鲜感与吸引力,确保学生持续参与,并有效评估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必须解决的问题[18]。对策上,应建立动态更新的项目库,不断引入新兴领域与技术,如绿色能源、数字劳动等,以保持实践活动的时代性与前沿性。同时,构建多元化评估体系,结合自我评估、同伴评价、导师反馈与社会影响评估,利用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综合考察劳动教育的长期效果。

反馈循环机制的建立与维护也是一项挑战,尤其是在如何确保反馈的即时性、有效性和双向性,以及如何将反馈有效转化成教学改进措施。应利用信息化平台,便于实时收集与反馈信息;建立反馈处理机制,确保每项反馈都能得到及时响应与合理处理[19];并建立教学改进小组,定期根据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形成闭环的持续改进流程。

深化劳动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合也存在难度,特别是在如何避免生硬灌输,实现思政内容与劳动实践的自然融合。应注重思政内容的隐性教育,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劳动情境与任务设计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同时,鼓励学生自我发现劳动中的思政价值,通过讨论、反思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起劳动与思政之间的内在联系[20]。

5结语

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不仅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本文通过对潜在挑战的深入剖析及相应对策的提出,展现了这一融合过程的复杂性与可能性,强调了情境化学习、认知学徒制、评估机制、反馈循环及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面对新时代的教育使命,劳动教育与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革新尝试,更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路径。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有望培育出一批批既有深厚专业知识,又具备高尚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不仅是对当前研究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展望与期许。

参考文献:

[1]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2]孙振东,康晓卿.论“劳动教育”的三重含义[J].社会科学战线,2021(1):230-238.

[3]周洪宇,齐彦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核心要义与路径指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2):124-133.

[4]裴孟.高校共青团参与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6):238-240.

[5]邹艳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5):27-29.

[6]张全福.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理论特征与育人逻辑[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42(5):57-62.

[7]高峰.知行合一理念融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4,44(1):33-37、68.

[8]赵睿,狄逸寅.新时代高校党团组织协同育人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4):90-101.

[9]黄冠,文凡.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三个维度[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22,35(2):91-96.

[10]罗亮,杨思清.系统论视域下把高校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3(4):106-111.

[11]王晓斌.基于冰山模型探析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J].教育现代化,2020,7(40):99-101.

[12]柳友荣.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20(19):23-25.

[13]王成,廖启云.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态势分析与路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2):30-35.

[14]刘柏岩,任增元,李一博.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定位及实施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2):27-31.

[15]黄乐佳.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价值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7):106.

[16]邵环宇,姜英姿,唐仕荣.促进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11):53-54、128.

[17]汪安冉,王晓宇.层级镜像与互嵌实践:高校劳动教育的空间样态及其行动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3(8):80-87.

[18]曹洪军,万信.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应然状态、现实困境及推进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2):123-128.

[19]吴泽强.打造高校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体系WCT+/jizdZDWw0q6nnN70Q==[J].中国高等教育,2022(18):16-18.

[20]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四重维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2-87.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ies

HU Chen1,SUN Jie2,LIU Junqi3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Jiang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56,China;2.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Hbei 430200,China;3.Institute of Philosophy,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Wuhan Hubei 430056,China)

Abstract:As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tinues to progress,the role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and league organiza-tions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As avital component in foster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party and league organizations at the college level has emerged as acrucial asp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organizations in the new era.By providing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party and leagu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summarizing existing achievements,and identifying areas for optimization,this analysis has explored the feasibility,innovative value,and practical pathway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party and league or-ganizations.Grounded in learning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through the design of contextualized learning experiences,the implementation of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models,the innovation of labor practice activities,the establishment of afeedback loop mechanism,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in labor educa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party and leagu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an b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education.

Keywords:Labor Education;Colleges;Student Party and League Organizations;New Era

(责任编辑:田媛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