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岁退休?日本是怎么老成这个样子的?

2024-11-01余甜子

科学大观园 2024年21期

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预示世界正在发生一种亟须我们未雨绸缪的变化,或许也正是由此,许多目光聚焦到了已经经历30年经济衰退、老龄化问题也更为显著的邻国日本上。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也是全球少子化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几个国家之一。日本总务省2019年数据显示,日本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28.4%,为世界最高。

1960年,日本的老年赡养率还在10左右,也就是说,每10位劳动者赡养一位老人。到了2020年,这一数据已经跌至1.89——一位老人只有不到两个年轻人赡养,这给养老体系带来巨大压力。提高退休年龄,就是日本政府应对老龄化时代的应对方法之一。

日本是如何变老的,一个社会“变老”后,又会发生什么?与老龄化危机息息相关的“失去的三十年”里,日本经历了怎样的价值观震荡?“先富后老”的日本是如何经历巨变实现“富”,这种现代化的实现又怎样与现今的困局息息相关?哈佛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日本史、中日关系史专家马里乌斯·詹森,将在《现代日本的缔造》(以下简称《缔造》)里,为我们解开谜题,呈现一个更复杂、全面、不为人知的日本——以之为镜,探索走出我们自身的那条长路。

一个社会“变老”后,到底会发生什么?

人类似乎不想生孩子了。

过去50多年,全球生育趋势一直下降。据《世界人口前景2019》,1960—1965年,全球平均总和生育率还在5.02,50年后这个数据已经跌至2.49。

而少子与老龄化,又以日本为最。最早出现生育水平下降的是日本,老龄化发展速度极快,目前世界上其程度最深的,也是日本。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全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中国也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关于一个变老的社会会发生什么,日本或许是很好的参照。

日本社会是怎么“变老”的?

《缔造》中提到,二战以来,日本的人口也经历过从战后大幅度膨胀,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深,出生率放缓,乃至下降。在不同阶段,日本政府采取了相适应的生育政策与宣传策略。《缔造》中就写道,二战后,日本政府曾改变政策,放宽了堕胎禁令,允许妇女出于医学、优生、经济或伦理方面的原因进行堕胎,以缓解人口膨胀带来的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当战后的人口膨胀逐渐缓慢下来,最后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陷入停滞时,日本政府发起“二孩”运动。官方敦促一家只养不超过两个孩子,即“一姬一太郎”。随着人口增长出现放缓、停滞及倒退,政府领导人不时发出警告,呼吁年轻女性少关注事业、多重视育儿,但没有什么效果。作为补充劳动力的移民人口对日本也没有产生影响,日本的人口水平呈平稳状态,维持在1.25亿左右,在世界上排名第八。

最终,不同于其他工业化社会,日本老龄人口逐步上升,而年轻世代的人口规模却小得多。女性婚龄越来越晚,所生孩子也越来越少。此外,日本人不仅更加健康,还愈加长寿,日本成了世界上长寿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

一个社会饱受少子化、老龄化困扰,年轻人少了,老年人多了,就会凸显在劳动力短缺和老年健康照护承压上。

詹森在《缔造》中说到,劳动人口通过税收和工资扣除的方式,缴纳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和社会保险,但这部分的支出不断增长。厚生省预计,到2020年日本将有四分之一人口年届60岁以上。更具体地说,65岁或以上年龄的人口比例在1990年达到12%,到2000年已上升到16.6%,据估算,至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高达20.3%、24.5%,令日本在“银发族”数量上成为发达经济体之最。

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打工人,交通永远那么拥挤,小城市则开始“空城”,一座座乡村变成“鬼城”,空下来的不仅有城市、乡村,还有幼儿园、小学……日本政府每年要关闭500所学校——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养老设施,贫穷的单身女性、妻子,或者来自菲律宾等国家的海外移民,将穿梭其间。2019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外国人才引进法案》,在规定的“特定技能签证”中涵盖了介护行业,预计5年内将为介护领域最多引进6万名外国劳动者......

而日本社会的“变老”,发生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背景下,也就是“低欲望社会”,这与自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的经济衰退有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一场开始于三十年前的衰退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轰然破灭后,都发生了什么?

20世纪90年代头几个月,东京的股票市场一泻千里,从3.3万点跌到1.3万点。经济增幅陡然下降,接着如死水般毫无起色,甚至出现负增长。经济数据落实到具体生活,社会上也开始呈现年轻人少子化、人口老龄化、社会阶层固化、农村空心化、社会风险偏好下降等问题,整个社会宅文化、丧文化盛行,一片低迷。

《缔造》介绍了泡沫破灭时从经济到政治的混乱:粗心大意的借贷,被多次抵押的商业地产,媒体接二连三曝光了政治丑闻,揭露了自民党领导人、建筑商利益和竞选资金之间的关系……最初的“泡沫十年”严重损害了日本80年代的传统:明智的官僚、谨慎的领导、目光长远的规划家、家族共识。危机里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日本的消费成本增长超过其生产率的增长。具体来说,高工资、高物价削弱了日本的竞争力,日本各大出口商纷纷将生产设施搬到国外。

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随着战后那代人开始大批退休,变得尖锐起来。

只不过,与中国相比,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是在“变富”的基础上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经济是如何在短短数十年间,从战后“孤儿”成长为曾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先富后老”:从一贫如洗到身家丰厚

二战后,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

在东京市中心,几项主要建筑工程开始动工,建筑坯体外围着竹子搭建的脚手架,穿着橡胶鞋的工人们背着沉重的建筑材料,沿着梯子缓缓走到木板做成的平台上。未来的现代性和机械化还距离他们很远很远。

50年后,东京市中心的这批水泥历史建筑周围立起一座座光鲜的摩登大楼。时髦的火车快速进出城市,与行程表上的时间分秒不差,载来数以万计的旅客。通勤的人乘坐洁净透亮的地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安安静静的,正在上班或回家的路上。各地开始建新学校,高等教育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到校园里,新落成的图书馆和实验室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消费文化改变了这个国家。日本成了七国集团(G7)——后来变成八国集团——的其中一员,开始在世界事务上发挥作用。

一次次选举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日本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对于老一辈来说,前些年的战败和贫困让他们清楚认识到这一点,而年轻一辈不一样,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经济繁荣对他们来说是事实、是企盼。这些期望,在战后半个世纪的头40年里没有被辜负。

日本成了世界经济巨人,它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

在作者马里乌斯·詹森看来,这是在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成。朝鲜战争对日本来说是刺激其经济发展的大好机会,国际形势对日本持续有利——美国热切推动日本振兴,将日本经济和反苏阵营捆绑在一起。除此之外,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新的交通布局同样发挥了作用。比如,在纺织业,合成材料的引进和完善减少了纤维的进口需求。此时的日本拥有方方5e3fd223db08e586ded5080cb1fd7517bec6e98cac224abbb1782643665ff72b面面的渠道,可以拿到亚洲各地除中国以外的原材料,这些地方是日本发动战争却始终没能征服的地方。

当时日本的国内环境也同样对经济发展有利。防卫支出维持在最低水平,国防预算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这令亚洲其他国家大为放心,也为日本的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底。制度性的举措也在发挥作用,其中最明显的措施包括,政府直接对特定产业进行补助,至于不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设备,通过政府和税收措施,促使其数量减少乃至消失。

其中,詹森强调了获得广泛赞誉的日本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保证了日本在生产出高质量的商品同时,只有很少的劳动纠纷。终身雇佣制保障了工作,减少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年资薪酬制保证公平,“质量控制圈”管理法令工人参与到生产一线的决策当中并使之成为制度的一部分,这似乎预示了一种更加人性化、回报性更强的体系。

作为一种现代性启示的衰老

不过,历史拉到20世纪90年代,当经济泡沫破灭时,那曾经让日本引以为傲的管理体系,也经受着挑战。

就像开头所说的,当明智的官僚、谨慎的领导、目光长远的规划家、家族共识这些传统一并受到质疑时,曾经牢不可破的组织管理方法,也无法像以前一样支撑日本经济前行。

一次次选举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日本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对于老一辈来说,前些年的战败和贫困让他们清楚认识到这一点,而年轻一辈不一样,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经济繁荣对他们来说是事实、是企盼。这些期望,在战后半个世纪的头40年里没有被辜负。

然而,当衰退袭来,在“就业冰河期”,大企业普遍裁员,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的背景下、年轻人也失去了奋斗的热情,为谋生求职,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小林庆一郎面对采访时曾感慨,“当时人们极度乐观,众所周知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运营老化等问题迫在眉睫,但人们总觉得即使什么都不做也会好起来,并没有采取行动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经济泡沫破灭后,银行陷入困境,但人们依旧乐观地认为这些问题很快就会过去。”然而,现实情况是,自经济衰退后长约15年,年轻人都无法积极地投入工作,因为在此期间,他们被迫清理崩溃的泡沫,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宏在《低生育陷阱: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中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被卷进全球化中,年轻人面对着不再稳定、飞速分化的雇佣环境和收入前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子代成为父母代的“牺牲品”。

就这样,迅疾的现代化给日本带来了节庆般的丰裕,也带来了瘟疫般的阵痛,出生率走低、人口老龄化以及“老无所养”“孤独死”等一系列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当我们在《缔造》中回顾那些决定日本历史走向的关键选择,其间成败得失有哪些可供借鉴之处?我们也许可以在梳理已经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日本人口变迁、政策应对,梳理它经济崩溃带来的社会摇晃的过程中,对于尚在发展中、“未富先老”的自身处境,得到更多的警醒和启示。

◎ 来源|微信公众号“理想国imagin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