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优化与区域服务中心发展实践研究
2024-11-01宋绪清
摘 要:针对农机维修市场高质量、大型化、智能化需求增长,传统小而散网点已不适应现状,新泰市通过整合渠道、树立品牌、搭建平台,形成农机“4S”店、三包服务点、合作社专业维修网点三种模式,并构建四大区域维修服务中心,构建全市维修服务网络。近年来运行稳定,维修能力显著提升。文中分析了农机维修过程中存在的门槛低、技术弱、重使用、轻维护等问题,并提出人才培养、设备更新、业务拓展及政策利用等建议。
关键词:农机维修;发展模式;网点整合
1 概况
新泰市位于鲁中地区,区域面积1787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街道,人口125.05万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4.99万亩。近年来,新泰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聚焦“三农”,强化技术支撑与服务,深耕田间地头,引领农机化进程,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农机化示范荣誉。截至2023年底,农机总动力突破108万千瓦,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机械化率达到99.9%。
2 维修网点发展过程
新泰地形多样,山地、丘陵与平原三分天下,适应这一特点,农机动力的分布以大型及小型两种机型为主,在108万千瓦农机总动力中,拥有各类拖拉机22256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449台、小型拖拉机17807台,配套农机具43890台件,联合收获机3067台,其中稻麦联合收获机2067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000台,机动脱粒机、饲草料加工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12692台,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84架,新泰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配置智慧农机监测平台一套,安装北斗卫星导航终端的作业机具300余台套。
2.1 维修网点现状综述
2.1.1 网点数量与从业人员情况
全市登记各类农机维修网点145个,农机维修专兼职持证人员2103人。经过近几年的优化整合,截至2023年末,营业机构52个,从业人数235人,其中农机“4S”店4个,具有三包维修服务职能的网点7个,合作社内维修点8个,普通维修网点33个。
2.1.2 维修能力的发展与转型
传统上,简单维修业务多由普通网点承担,涉及电气焊、轮胎更换、零配件替换及季节性维护等基础作业。然而,随着行业发展,这些业务逐渐转向由农机“4S”店、合作社维修点和三包服务点主导,这些网点不仅综合服务能力更强,且团队更趋年轻化,人员规模扩大至5~7人。它们在设备配置、技术能力、服务领域等方面均实现了显著提升。一是设备齐全,配备计量仪器、检测设备、维修工具及车辆等,总数可达20台套以上,价值在15万~30万元之间。二是服务多元,覆盖换件维修、故障排除、整机维护及配件加工等全方位服务。三是信息化管理,引入远程指导服务,建立电子台账,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解决用户问题,促进技术交流。四是现场服务,配备专用维修车辆,提供快速响应的现场检测与维修,确保农时高效利用。
2.1.3 业务量与收入变化
普通维修网点受季节性影响显著,年综合维修量在200~300台次,年收入多为3万~4万元,收入结构较为单一。相比之下,合作社维修点、农机“4S”店及三包服务点的业务量均突破千台次大关,综合收入跃升至20万~30万元区间,展现出更强的市场适应性和盈利能力。
2.1.4 农机作业模式的变革影响
农机作业的专业化与功能化趋势加速,促使农机回归其主业功能,季节性使用与维修特征更为明显。这一变化导致部分功能单一的维修点退出市场,而综合维修点则通过拓展零配件销售、信息化服务及生产作业等业务领域,实现了服务功能的全面升级。
2.1.5 农机产品升级对维修服务的新要求
购机与报废补贴政策的持续推动,促使农机装备向大型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1]。高质量、高性能的新机具逐步成为市场主流,对维修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功能的维修网点面临淘汰压力,而维修网络的整合优化则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专业化、社会化和规模化的维修服务模式逐渐形成,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积极引导,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建设及平台搭建等措施,推动了农机维修服务行业的整体提升[2]。
2.2 重点构建的四大区域农机维修服务中心
以农机“4S”店、三包服务点及合作社内维修点为核心服务模式,成功构建了四大区域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网络[2-3]。依据全市的地理位置分布、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及农机作业特性,依托农机经销公司、广泛分布的维修网点以及农机合作社,由生产厂家与泰安市农业部门携手,共同设立了四家标志性的农机“4S”店,分别是翟镇喜耕田农机“4S”店、果都镇润民农机“4S”店、禹村镇鸿运农机“4S”店及石莱镇顺丰农机“4S”店。
这些“4S”店作为核心节点,在全市20个乡镇及街道中,有效划分并形成了东北部、中部、西部及南部四大维修服务区。东北部区域以翟镇、泉沟镇、青云街道为核心,覆盖平原与丘陵地带,机具类型多样,该区域以提供全面的综合维修服务为主。中部区域以果都镇、西张庄镇这两个粮食生产重镇,以大型拖拉机与联合收获机的专业维修服务为特色。西部区域涵盖楼德镇、禹村镇、宫里镇、谷里镇,重点服务于联合收获机及大小型拖拉机的维修需求。南部山区区域以石莱镇、放城镇、刘杜镇、岳家庄乡等山区乡镇为主,专注于中小型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
此四大区域维修服务中心,不仅依托四家农机“4S”店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还各自凸显了服务特色,形成了区域优势,全面覆盖了全市的乡镇与街道,构建了稳定且不断发展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框架。近年来,这一体系运行顺畅,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今年4月,鸿运农机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
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农机装备的迅猛发展,对维修服务能力的需求日益提升。尽管以农机“4S”店为核心的区域维修中心正逐步融入社会化服务中心体系,业务范围持续拓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提升维修服务能力的核心任务依然艰巨,整体而言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
3.1 网点布局分散,标准参差不齐
当前,维修网点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发展无序的问题。由于入行门槛较低,部分网点设施简陋,难以保证维修质量与后续服务的连续性。这些网点往往仅具备基本工具,缺乏专业设备,以简单的功能调试和配件更换为主,维修质量难以保障,易引发用户投诉。此现象既反映了机手对维修服务的认知局限,也暴露出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的缺失。
3.2 机具多样性与作业环境复杂性加剧维修难度
农业机械种类繁多,覆盖耕、种、管、收、产品初加工等多个环节,且不同作物生长周期需调整机具作业参数。加之耕地条件、作物秸秆、果实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与结构更为复杂,操作频繁,机件易损率高,故障频发。面对日益高端智能化的新机具,维修人员若缺乏理论基础,仅凭经验难以应对复杂故障,易延误农时。
3.3 资金投入不足,工艺设备落后
部分机主存在“重使用轻维护”的观念,对维修投入重视不足。同时,维修网点也因资金短缺,设备老化,难以引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导致维修质量受限。双方投入不足,共同制约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
4 改进建议与展望
为加快推进农机维修行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农机手的迫切需求,提出以下建议[4-5]。
4.1 强化人才培养与技术指导
利用农机部门的桥梁作用,加强厂商与机手的联合培训,针对新产品、新工艺带来的技术挑战,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激发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与职业荣誉感,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同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形式技术培训,提升一线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
4.2 加大专业设备更新投入
紧跟农机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及时引进和更新专业维修检测设备,提升维修效率与质量。确保维修人员拥有先进的工具与设备支持,为高效维修提供坚实保障。
4.3 拓展业务范围,延伸服务链条
在巩固主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维修、经营、作业等多元化服务渠道,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品牌效应提升服务价值,满足农机手多样化的需求。
4.4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促进综合协调发展
积极争取并利用现有政策与项目支持,推动农机生产、销售、作业、维修等环节的协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与项目带动,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阮冬燕;周晶;王娟.“创造性毁灭”:农机装备升级引发的维修服务体系重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4(01):240-257.
[2] 徐勤坚;赵中兴.农业机械维修服务提档升级路径与方案[J].农业机械,2023(03):83-85.
[3] 汪岩;孙昀璟;商飞;王欢.山东省农机维修网点服务保障能力现状及发展措施[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9(04):31-32+26.
[4] 李清明.山东着力打造农机维修的4S店[J].农机科技推广,2012(8):34-34,36.
[5] 宋建武.加快提升农机维修质量势在必行[J].农机质量与监督,2023(4):4-6.
作者简介:宋绪清,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推广,科教培训、修配指导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