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古塔形制景观摄影研究

2024-10-31陆佳琳

摄影与摄像 2024年8期

古建中的古塔建筑类型,多与宗教色彩关联甚密,但纵观塔形建筑留存典故,可知古塔的营造与保留,不仅是佛学缘故的推崇与盛行,更与当地风俗人文、地形风水、园林景观功能等集合一体,为地形学摄影研究提供了一处宝贵的历史遗留景观创作空间。

作为景观参照的温州地区古塔样例

温州境域古为瓯地,也称东瓯,不仅拥有两千余年的建城历史,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温州不仅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活力闻名,更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文化遗产而备受瞩目。温州地区的文化遗产中,古塔遗迹可视为其地域地标性代表参考。古塔作为古代建筑的一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温州地区的古塔遗迹保存情况总体较好,如江心屿双塔,是温州著名的文化地标,不仅见证着温州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研究宋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例。此外还有同是双塔类型、隔瓯江相望的罗浮双塔、与现代地标建筑隔空相望互成新局面的净光塔、巽山塔,都为瓯越地区古塔新景观研究带来更多样例参考模式。

隔水相望,但境遇完全不同的罗浮双塔

《太平寰宇记》记载:“罗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有塔,一峰孤峙,半浸江中,麓有亭台故址,与孤屿相望。”北面章山,因酷似一条自东向西爬行的蛇,尾入楠溪江,故又名蛇山;南面罗山,形如龟,头朝东方,故又名龟山。两山相距180米,而各有一座七级六角浮屠。宝塔始建于西晋(295),宋元丰七年(1084)重建,现塔为明代重建,作为浙江地区最早有记录古塔之一,这便是罗浮双塔的建设由来。过去,当渔船进入瓯江口时,渔民们看到双塔便知道已经顺利到达永嘉,罗浮双塔因此成为标塔。

罗浮双塔(龟、蛇山塔)位于永嘉县瓯北街道罗浮村南,龟、蛇二山之巅。蛇山塔碑文记载“西晋元康五年(295)史建,宋元丰七年(1084)重建,现塔重建于明嘉靖年间。共七层,高约19米,双塔形式和结构大致相同,保存尚完整。平面六角形,砖木结构,楼阁式。”双塔塔身逐层递收,每层有砌出券门,间或做出壁龛供奉佛像。1983年被列为永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在只能看到残留塔身,壁龛上再无佛像,且存在多处损伤。底层塔基须弥座西面有损坏,塔身覆盖的朱红色早已斑驳成浅粉色,底层的腰檐缺失,其余腰檐也有不同的损坏。四周地面有植物丛生,多处明显耕种痕迹,虽然古塔周围设立了文物保护字牌,但邻近村人已然将其作为生活一部分,每日锻炼的稀疏人影在山顶附近平地活动。由于年代久远,塔基部分墙面也出现了不同时期涂鸦名字、墙体剥落等痕迹。正如历史遗迹乃不同时代印记一般,经历千年的塔身也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变迁。

蛇山塔下南侧有一方形岩石,其状颇似砚台,明万历年间,温州知府卫承芳在岩的北侧壁上镌有“砚台岩”三个大篆字,砚台岩摩崖题刻1983年列为永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也可作为观赏蛇山塔的半途文旅拍摄点。龟山塔较于蛇山塔保护更完善,可能源于龟山顶面积较大,且保留了香火旺盛的杨府庙、龟山宫缘故,笔者走访罗浮双塔当日,正赶上村民上山祭拜杨府庙且龟山宫有法事进行。相较于蛇山塔生活气息浓厚的现状,龟山塔更留存了宗教活动的原始色彩。

罗浮双塔不仅与江心屿双塔隔江相望,在历史典故中也互为关联。罗浮双塔间隔180米,最为有名的传说是关于瓯江下游因年年大水、百姓苦不堪言,一位高僧经过此地,收服龟精蛇精、化为龟山蛇山立在瓯江北,留下“龟精镇背、蛇精镇头,塔镇龟蛇、永无后忧”的箴言,故而有建立龟蛇双塔由来。但除了“镇妖”一说,还有一段两族联姻记事:罗浮双塔与江心双塔隔江相望,遥相呼应,他们共同见证了罗浮林氏和永昌堡英桥王氏连结世代的姻缘。明嘉靖年间林壶峰出资重修了罗浮双塔。林壶峰有位堂妹,嫁给了王叔果,其长子王光蕴又娶了林壶峰的女儿,罗浮林氏与英桥王氏的联姻延续了三代。到明代时,江心屿上的寺庙和双塔也已毁圮严重,王叔杲出资重修了江心屿的东塔,而王叔果的妻子林恭人出资重修了江心屿的西塔。这样便成就了一段两姓联姻的古塔记事,一家人“承包了”瓯江上的四座古塔。罗浮林氏位于楠溪之畔,英桥王氏位于东海之滨,两家族的联姻续写了一曲江与海的恋歌,而罗浮双塔和江心双塔共同见证了两个家族三代人的联姻。这段双塔因缘,不仅记述了瓯越先民的民俗纪事,同时也间接让两处双塔得以更好留存。

历史文化重要标记点的江心屿双塔

在温州城北边瓯江中的江心屿东西两侧分别屹立了东西双塔,西塔建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两塔整整相差了100年。江心屿西塔,位于江心屿西峰山上,明洪武、万历和清乾隆年间曾多次修缮。塔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中空,平面呈六边形,7层,高为32米,底径为7米。各层壶门内今尚留有十六尊石雕佛像。江心屿东塔,为江心屿的代表“两塔一寺”的重要部分,形制为楼阁式塔,六面七层楼阁砖木结构,高28米。建成之时平座挑台、飞檐翘角、栏杆回廊俱有,人们可以登临塔上,远眺瓯江碧波、鹿城风貌。公元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增开温州为通商口岸,英国人在江心屿上建海关税务司公寓,借口东塔塔顶有鸟群栖息,鸟粪飘落于公寓房顶,便强令清政府拆除东塔塔顶、飞檐翘角及塔内走廊,并乘机盗走塔内佛经文物,现仅留此中空无顶的塔身。但因缘际会之下,塔顶自然生长了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实为奇观。古时塔顶夜灯高照,是温州港的重要灯塔,曾有800多年时间它们被用作航标来为来往瓯江中的船只导航,因此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古代航标,也是今日温州的城市标志之一。1997年,江心屿双塔被国际航标组织列入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国际航标协会正式宣布其为世界航标遗产。2002年5月,江心屿双塔登上了“国家名片”,国家邮政局公开发行的纪念中国入选的5座世界历史文物灯塔特种邮票。

传统理景手法与景观摄影创作

传统理景主要以古塔形制结构作为拍摄依据,结合自然山水、人文进行景与情的并置。在自然山水与古建筑的处理手法上,以云雾、松柏、水面、古建乃至独特人物作为重要造型元素。而古塔建筑受文物保护意识需要,也涌现出了较多文物纪实手法的拍摄创作。在新景观摄影中,则受新地形学影响,结合社会人文发生的时代变化、新旧建筑与景观产生了新的并置关系,也更强化了人为因素在景观摄影中的改变作用。

山上建塔与景观意境记录拍摄

分列两座龟蛇山上的古塔建筑,与其周围乡间自然环境形成了强有力的人为改变互文结构。蛇山塔由于缺少道馆庙宇的宗教气息影响,保留了更为原始、乡土意味浓重的自然结构。

传统纪实景观摄影,多为光影结合建筑、周围植被分布情况所作的严肃纪实,具有较强信息准确性与全貌捕捉要求。对相机设备要求具有一定限制,同时对画面中出现的塔型结构、画面经营位置与整体布局留白等,受中国古典画意摄影影响,较为突显塔型高耸与人文精神的双重确立。

新地形学摄影则对人为改变、当代社会现状等影响因素较为看重,在笔者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拍摄过程中,较为实际感受到,作为古塔建筑,受新地形学影响而拍摄的景观摄影在置景与周围环境营造中发生的确切变化。尤以蛇山塔为例,蛇山塔虽被记录在文物保护名册之列,但对其周边村庄生活影响较之现代城市变化较少,并且在周围环境衬托下,更突显对于原有乡村人文纪实与景观摄影的融合性、地域性展现。当现代都市进程随着同质化建筑风格、原有乡土人文纪实的彻底改变而随之大步伐变化下,永嘉当地古代建筑留存与生活化纪实碎片更作为地方乡志具有其代表性特点。在周围农田、生活化气息场所环绕下,更突显了中华民族传统中对于土地的深情与耕读人家特色。

龟山塔所处环境与蛇山塔类似,虽然山顶间矗立着宫庙塔建,但在周边生活环境围绕中,山顶有老年活动站、山下亦包围着生机勃勃的大片农田,在瓯江南岸现代建筑与跨江大桥掩映下,古与今交相辉映、工与农相得益彰,为浙江地区特色新景观打造出更加生活化、诗意化篇章。

水边建塔与景观建构摄影创作手法

得益于江心屿独特的文化历史与地理位置等因素,江心屿双塔无论在古建筑摄影或人文摄影中均占有重要席位。江心双塔虽均为六面七层,但由于历史缘故导致的东塔破损与榕树生长,使得两塔在外观形制上产生完全不同的观看感受。

江心东西两峰,东为象岩,西为狮岩,两岩上建有东西二塔。据《温州府志》《孤屿志》等史料记载,自宋代开始清光绪年间,双塔塔顶夜灯高照,成为引导船只来往温州港的重要“灯塔”。宋代有诗云:“孤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这是对东西双塔为夜航船只指引方向的形象描述。两塔虽经历千古沧桑,仍然屹立,还发挥着为船只引导航向的标志作用,作为重要地标与文物保护单位,每日来往江心屿游览观光游客络绎不绝,拍摄江心屿双塔的航拍与晨昏航标摄影作品更是作为文旅打卡温州一行的重要记录节点。

在东西双塔的景观建构方式上,不难看出地方保护性举措对于景观维护与宣传的重要性。江心屿双塔受地形影响限制,水边建塔与其传统风水意蕴关联之外,更有利于江边古典绘画意境构建,在瓯江南岸现代城市景观之外,独设一处诗文桃源盛景,在氤氲的城市发展背景虚影下,保留原有江南水乡独特意蕴趣味的仿古式画卷。

现代城市与传统景观杂糅置景摄影

随着近年来新景观摄影、新地形学摄影的日渐壮大,都市摄影发展不再仅限于拍摄高楼林立的现代发展即景,同时也催生出了更多现代营造与传统景观的杂糅置景手法,同样以温州地区的净光塔与巽山塔为例,均是借由现代新式建筑,完成了古塔与新都市摄影的双重并置关联,并跃升为一地旅游打卡新网红点效应。

框架构图与景中景的净光塔拍摄新角度

温州松台山净光塔,又称永嘉大师真身舍利塔,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唐僖宗时赐塔名为“净光”。净光塔,为当代重建仿唐古塔,根据原址出土的刻有净光塔原型的图案砖来重建,塔高六十五米。十五米高塔刹表层用纯金箔采用鎏金工艺制作而成,鎏金塔刹金光灿灿,铜铸塔刹高度为浙江之最。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屋面举折平缓,具有典型唐代楼阁式木塔风韵。净光塔作为当代重建,自山脚下建有活动广场与游客观光道,于半山腰建有永嘉大师雕像与净光塔碑文介绍,其深处闹市山中的闹中取静风格,备受观光客与摄影者的偏爱。而不远处的新国光商住广场,现代建筑取了中空结构设计,在永嘉大师纪念雕塑背后,可一览现代都市发展变迁与人民生活富足即景。而若处于净光塔-新国光大厦轴线延伸方向,则可将新式建筑与净光塔主体作为框架式构图进行新置景拍摄。对于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以摄影拍摄作为宣传手段,也是一处新兴打卡拍摄观光点。

新地形学景观摄影集锦的巽山塔新打卡点

巽山塔始建于宋代,古时堪舆家认为此山居东南方位,位于温州旧城巽位,按八卦方位而得名,藏“紫气东来”之意。主文运,宜建文笔峰,山上有象征文笔峰的建筑,故巽山塔又名“文笔塔”。是浙江地区著名的崇文风塔建代表。史料记载:“巽山塔为六边七层砖塔,高十一丈八尺,周四丈八尺。”曾于明万历年间(1575年)重建,但于1974年倒塌,如今的巽山塔是2004年在原址上重建。塔身呈六边形,七层仿楼阁式,中空,有楼梯至顶,塔高35.35米。2020年经改造提升,开启了“亮灯”工程。

旧时的温州城商贸繁荣,巽山塔附近就是港口,它是导航的地标,所以就有了那句“看见巽山塔,就到了温州”的俗语。由此可见,温州地区多处古塔均有古代导航地标之用,不仅在功能性上有其重要地位,在人文历史书写上也彰显了各自特色。而后建成的世贸中心与巽山塔同框作为古今建筑对比形制,则加强了地方文旅产业对于古今建筑营造的新仪式感与纪念性,对于新地形学摄影起到了集锦式作用。

笔者走访温州地区四处古塔景观,就其建筑形制拍摄总结:多为六面七层楼阁式塔形,但因其修缮年代不同、保护重建差异,塔建外观具有较大区别。在古塔新景观摄影中,可以保护性记录纪实拍摄与文旅新地形学摄影作为主要手法,进行摄影创作与文旅打卡集散式宣传重要手段。但古塔存续与后期维护等问题,仍需引起各地文物保护单位与市政工程共同关注,作为社会人文地标性建筑,有关古塔摄影相关文章与创作也更期望以此引起多方面重视。

课题来源: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

课题名称《越文化视域下古塔新景观摄影研究》;

课题编号:Y202250635

(作者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