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新质生产力可有效对冲保护主义对供应链的冲击

2024-10-31

中国对外贸易 2024年10期

随着全球经济运行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大调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轮大调整的动力来自若干方向。一方面是各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和产业政策驱动,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西方国家推动的“友岸外包”“近岸外包”以及“小院高墙”等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的措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例如,绿色转型对产业基础设施提出了去碳化要求,正在改变着能源应用、钢铁冶炼、水泥生产、物流配送等领域的生产服务方式,促进了新能源等关联行业的诞生。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创新,又推动供应链的韧性和效率大为提升,改写了生产、供应和消费模式。

在本轮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保护主义政策带来的“断链”“卡链”问题成为企业抱怨不绝的问题。各方对全球供应链区域化、多元化甚至碎片化的预测不绝于耳。与此对应的是,绿色转型又带来了供应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数字技术应用耦合,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供应链创新,使之更加适应当前全球市场的变化。最直接表现就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纷纷“出海”,以希音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席卷西方市场,东南亚、拉美在全球产业链当中的地位获得提升。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岿然不动,并依旧与发达国家市场和新兴国家市场保持紧密联系。

这一变化的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即便经济全球化进程较从前有所放缓,乃至可能出现了部分退缩,但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与发展,对冲了保护主义政策的负面影响,使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仍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有效作用。

在这一背景之下,政策应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各经济体如果放下保护主义的执念,加强协调和沟通以构建共识,将能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本轮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各方需要寻求在绿色和数字问题上建立共同的标准,以达到鼓励创新,改善营商环境,促进贸易和技术流动等目的。在促进供应链合作领域,各方也应有所创新,除了积极应对不确定性外,还应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增进供应链上下游的耦合。例如。近年来,中国不断通过创建沟通平台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行为模式,尤其是通过创建链博会和服贸会、进博会、数博会等平台,以“博览会战略”促进了国内和国际产业的融合。这些平台既降低了中国面对国际保护主义措施的压力,也达到了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调整的目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诚如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