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与古人共赏的那棵梧桐树

2024-10-31刘思彤

美育 2024年10期

说到“梧桐”,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在历朝历代的文艺作品中都曾出现过它的身影,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梧桐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植物属性,成为一种民族审美的象征,以及文化意象的承载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所认知的梧桐与古人眼中的梧桐是否存在差异呢?

对现代人来说,一提到梧桐,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两旁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尤其是在上海、南京等城市,这些树木与建筑交相呼应,构成了充满浪漫气息的街道景象。如今,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树木在众多城市中都随处可见。然而,它的栽种历史并不悠久,最初是在19世纪由生活在上海的法国人率先引入的。这种树木与中国传统的梧桐颇为相似,因此得名“法国梧桐”。但这是否意味着它就是梧桐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法国版”的梧桐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凤凰常被描绘为栖息于梧桐之上,那么,这些来自法国的“梧桐”是否也能成为凤凰的新家园呢?

通过研究植物学的庞大谱系,我们不难发现,法国梧桐并非梧桐家族的成员。借助生物学中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来区分,法国梧桐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悬铃木,它与我国本土的梧桐在植物分类上可以说是相距甚远,甚至早已在“血缘”上分道扬镳。

悬铃木被误认为“梧桐”家族的成员,源于两者在外观上颇为相似。然而,悬铃木与梧桐是否真的难以区分?翻阅我国植物学的权威著作《中国植物志》,通过对比两者的特征,我们就会发现梧桐与悬铃木在外观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梧桐的树干挺拔、光滑,幼年时期通体碧绿青翠,随着树龄增长,逐渐成为灰绿色。而悬铃木的树皮通常在夏季脱落,新生的粉绿色组织与老旧的深灰色树皮相互交错,构成斑驳的视觉效果。梧桐的花朵通常为黄白色,小巧而精致,聚集成簇,悬挂在树枝的末端。悬铃木则是在果球上点缀一圈红色花,远看仿佛一团红色花球。两者的果实也是各有特色,当果实成熟时,梧桐的果荚会从中间裂开,露出内部的种子,悬铃木则为毛茸茸的果球。

当然,一棵树较为引人注目的部分是树叶。梧桐与悬铃木的叶片都呈现出类似手掌的形态,这种相似性或许也是导致悬铃木被误认为梧桐的原因之一。然而,在这个共通的“手掌”形特征之下,两者其实各自拥有自己的特性,这些叶片的独特细节,正是区分它们的关键:梧桐的叶片边缘以流畅的曲线为主,有行云流水之势,气质婉约风流;相比之下,悬铃木的叶片边缘呈现出锋利而顿挫的锯齿状,这种特征赋予了悬铃木叶片一种别样的神采和生机。

随着“真假梧桐”之谜的揭晓,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古人笔下那些真正的梧桐,领略其身上所承载的、无法被法国梧桐所替代的独特文化韵味。

梧桐这一古老的树种,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诗经·大雅·卷阿》中记载“凤栖梧”的典故开始,梧桐便与凤凰结下了不解之缘。众多的文学作品赋予了“梧桐”高洁、希望、爱情、离愁之苦四种经典的意象。在《惠子相梁》中,梧桐具有高洁的品性:“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李白的“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将梧桐视为希望的象征。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著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深情地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通过梧桐和雨的意象表达了无尽的思念与哀愁。而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以及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诗句,也将梧桐与离愁之苦联系在一起,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在明代文人画兴盛时期,梧桐更是被赋予了气节的象征,与文人高士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例如明代才子唐伯虎就常常将梧桐作为画中元素,以此来展现自己高洁的品格。

作为乔木植物家族中的一员,梧桐体态雄伟,树干和枝茎都极为坚韧,足以支撑其向天空伸展,高度可以轻松超越一些低矮建筑。为了满足自身庞大的光合作用的需求,梧桐拥有宽阔的叶片,而无数枝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片绿色的“巨伞”。当它们枝繁叶茂时形成的树荫便能够在炎炎夏日为人们带来清凉。因此,梧桐成为装点古代庭院的常客,不仅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在各种描绘庭院的画作中,也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即“庭院梧桐”。在明代,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大量精美的插画作品涌现,其中梧桐的形象几乎全部位于庭院之中,充分证明了梧桐在庭院植被中的重要地位。

梧桐除了体现文人高洁的形象之外,也经常与妇女、儿童形象相搭配,展现出风趣优雅的特质。这种特质在后来的艺术发展中得到了延续和深化,如近现代画家胡也佛的画中,仕女倚在梧桐树边,呈现出一种淡雅的古典美。

在《元曲选》中,白朴创作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李唐宾创作的《李云英风送梧桐叶》都是以梧桐为主题,通过精美的插图将梧桐的形态描绘得细致入微,力求传达出美好的意境和情感。与《元曲选》中其他杂剧插图中的“配角梧桐”相比,这两部作品对梧桐叶的描绘更为用心。这种对梧桐叶进行精心设计的习惯不仅限于《元曲选》,梧桐叶本身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设计元素,拥有许多引人注目的造型。在叶片的形状和整体树叶的布局上,我们都能够发现古人的巧思。根据植物学家的观察,真正的梧桐叶通常具有三到五个叶裂,而《元曲选》中的梧桐叶插图则更加写实、丰富和自然,无论是三裂、四裂还是五裂皆有表现。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把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内外皆有梧桐元素:外有梧桐叶形状的扇框,内有“凤栖梧”的画面,内外呼应,颇有意趣。扇画部分的梧桐叶叶裂分布在三裂到五裂之间,优美自然。而扇框部分考虑到大小、布局等因素,特别选取了五裂造型。这种在同一个作品中对不同叶形的选取,反映了古人已经精确掌握了梧桐叶的掌裂数目,同时具备主观的设计意识。

除了高大的树干、美丽的叶片之外,在古人的眼中,梧桐的果实——桐子也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本草纲目》的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金陵胡承龙刻本插图中,桐子被特意描绘出来,显示了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宋代的《蜡嘴桐子图》便是一幅以桐子为主角的珍贵画作,展现了梧桐在花鸟画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这幅画中,桐子与一种名为“蜡嘴”的鸟类同时出现,这种小鸟即中国传统的蜡嘴雀。这种对本土生态环境的描绘,使画面具有一种民族记忆下的美感。如今,在这片土地上,梧桐与蜡嘴雀休戚与共的场景依旧在上演。

梧桐不仅在文学典故中被赋予精神价值,而且其本身亦是一位自然界中的“美人”,以独特的风姿和韵味,成为中华民族创作中的经典“模特”。无数文艺作品中都塑造过梧桐的形象,它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审美意趣,更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