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总账会计转型的探索与思考
2024-10-31黄曼光
文章以企业总账会计转型需求为切入点,简要分析核算型总账会计与管理型总账会计区别,以此为基础,结合总账会计转型关键因素,提出转型措施,从而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生活生产注入新活力,不仅改善人们生活方式,也推动现代产业改革。各种财务共享系统、办公软件的推广,使得总账会计的核算、记录工作逐渐被智能系统替代,对其工作造成重大冲击。但是,部分企业总账会计未能适应时代需求,仍采取落后工作模式,难以提高工作能效,不利于企业未来发展。因此,企业应当推动总账会计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促进企业内部改革,转变原有总账会计工作方法与思路,进而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优化资源配置。
总账会计是全盘处理账务的会计,负责企业对账、关账、报表编制、申报纳税、整理资料等工作,审核出纳现金与银行存款账实相符、单据是否与规定相符、计算数字是否正确、填写项目是否齐全等。而大数据时代,简单的核算、对账等工作逐渐被系统取代,倒逼总账会计转型,特别是证券类企业,受限于自身业务,对总账会计预测、分析、沟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服务于企业决策。总账会计转型需求如下:
服务需求
现代数据系统对总账会计职能提出要求,不能仅局限于财会专业,应当关注有关业务的各层信息,了解周围环境,掌握关键信息,方能合理决策。如果总账会计仅局限于账面,将会导致证券类企业丧失更多有价值信息。因此,总账会计应把控全局,从客户、供应商、经营者、投资者多个角度出发,回答会计报表使用者问题,为其提供服务,改善企业经营。
管理需求
经济全球化下,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加上证券业务难度与复杂性提升,导致企业面临更多问题。而会计系统的出现,替代人工核算、数据汇总等作业,总账会计仅需录入数据即可,减少了工作量。此种情况下,企业要求总账会计不仅要了解专业知识,也要在诸多数据中进行有效分析,筛选更多有价值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帮助。特别是虚拟金融产品出现,要求总账会计开展财务管理、分析及预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决策需求
企业运营中,为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总账会计需遇事冷静,具备全局思想,了解企业现状的同时实现长远考虑,预测未来,掌握社会制度、行业发展变化,参与企业决策,提供导向作用。例如,证券类企业产品研发中,需要包含低风险货币市场,也要涵盖以票据、债权资产构成的风险适中产品,要求总账会计根据财务、非财务数据变化,了解客户需求。
风险防控需求
金融行业各类金融产品存在特殊性,须通过定期压力测试来把控财务及经营风险,总账会计应树立全面风险防控意识,通过智能化财务数据分析,从事后风险防控向事前风险防控转型。
工作内容区别
核算型总账会计工作以整理财务资金、核算资金为主,结合核算情况,合理规划资源配置,明确经营各项消耗是否合理,为其他投资者、经营者提供资料,便于了解企业经营绩效。并按照金融企业实际经营需求,确定金融业收入支出、资金投入者资金留存收益、资产负债等,将财务绩效及其变化、企业和其它组织或企业利益关系、与消费者和市场关系等全面分析,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账务数据。管理型总账会计则需要对企业管理经营过程实施统一、高效的管理,根据企业经营信息,各部门运转情况、业务数据等,做好记录、整合、分析工作,规划当下、未来企业经营活动。并且,为企业提供风险、损益、效益等经营指标报告,提供客户类别、客户、产品、区域、行业等多维度贡献报告,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问题,为企业内部审计、监理部门、管理层提供事实依据,形成阶段性管理会计报告。
工作原则区别
核算型总账会计根据国家颁布会计准则、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标准等履行工作,确保生成会计报表与规范相符。管理型总账会计工作同样需遵循法律制度规范,却也要以企业管理层面出发,以管理理论为指导,开展总账会计业务,保证工作合法合理。
数据特征区别
核算型总账会计依赖金融企业连续经营会计信息,涵盖报告、账簿、报表等,各项数据要求明确划分,格式统一。管理型则以企业经营数据为主,服务于金融产品研发、分析市场行为等业务,助力各部门决策,不局限于核算资金。同时,管理总账会计工作中,不以某经营周期为主,可随时提取信息,通过不定期信息整合,使得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管控更加便捷,整体管理更为灵活,报告格式也可根据企业要求调整变化。
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指标包括经营决策、投融资、税务政策、业务流程统一、风险控制、会计职能分解、业绩评价、经营计划与预算、专业服务、集中处理及自我优化。金融企业可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集中会计核算至共享中心,统一专业服务与业务流程,以标准工作程序集中处理日常会计活动与交易业务等内容。总账会计中将核算职能分离,缓解总账会计压力,为管理转型提供支持。通过此种方法,将总账会计发展为决策经营中心,专注于金融产品经营计划、业务模型分析、业绩评价,与实际业务相联系,开展会计活动,为基层赋予多元活力。以企业层面而言,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分解总账会计职能后,使“集中的更集中”、“分散的更分散”,转移工作重心,实现总账会计转型。
效率成本
效率成本指标包括误差率、价值创造、单位业务处理、预算趋准、职工薪酬、规模效益、运营成本、毛利、流水化作业、资产效率、财务分析、数据汇总等。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可将会计核算集中起来,对会计交易规模化处理,提高资产效率,降低单位处理业务费用。并且,实施财务共享后,采取统一执行标准与作业流程,去除多余流程步骤,降低会计误差率,可提高总账会计质量,实现精准预算,精益成本。还能以集中数据处理,做到跨部门、跨地域数据汇总与整合,无需费时费力分析,更便捷的实现管理型总账会计功能。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指标包括财务数据流程、端对端作业、数据共享平台、财务模板、数据共享、大数据技术、市场信息、管理报表、会计报表等。企业可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总账会计转型,简化会计处理流程,利用便捷操作系统、平台界面,引导员工自主完成报销流程。还可搭建共享平台,将非密可公开信息上传,便于各方直接检索查看,实现公司级数据共享。例如,企业使用大数据,能够关注高风险金融产品指标变化,设置系统自动预警提示,及时处理,以统一指标减少执行偏差,降低隐含风险。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指标涵盖团队管理配置、专业判断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主人翁意识、风险管控能力、战略渗透、组织管理能力等。总账会计工作中,集中财务功能,减少日常业务,能够调动其热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企业价值创造与竞争力提升中,进而站在战略高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总账会计了解企业资源与业务变化流动,以提高信息分析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实现会计流程与业务发展的结合。
建立财务共享中心
财务共享中心能够将企业核算资料、法务报告、财务报告等内容集中整合,从总账会计工作中抽出进行集中处理,不仅推动总账会计工作专业化、规模化,减少人员重复性工作,降低处理成本的同时,也能让业务、管理等部门人员将精力集中于信息分析方面,强化会计风险控制。可见,财务共享中心作为总账会计转型的起点至关重要。
建立流程规范
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前,需做好调研评估工作,调动总账会计参与热情,为会计转型奠定基础。为此,企业可根据金融行业案例举证现有总账会计问题,指明财务共享中心发展方向,分析项目成本效益,拟定建设目标,规划实施范围、资源调配及组织机构可行性。而规范共享业务流程时,需考虑责任人技术成熟度、专业程度、资源调用匹配度等,将金融业务、财务内容自上而下分解每个环节流程,明确所需信息系统与接口平台的要求。以EPR系统为例,可提供企业数据库,即网络办公、单子采购等功能,促使人员将工作搬到线上,实现信息化管理。
明确共享范围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后,总账会计的利益、权力格局会重新分配,需要分阶段、分步骤试行,以免影响正常企业业务,尽量选择信息化程度高、核算规范部门实施。财务人员共享业务范围,选择可标准化工作流程、重复性高、可实现共享的业务,如基础性核算工作,包括总账账务、应付账款核算、应收账款核算、资产管理等。企业后续可持续扩大管理范围,如决策支持、财务分析、预算等。而不易流程化、集约化业务,则不纳入共享服务范围。
搭建信息化平台
企业以财务共享方式推动会计工作变革,让工作职能从资金核算、编辑报表等变成战略支持与经营管理。而搭建信息平台作为支持会计转型重点。为此,企业为实现高效工作,应结合业务流程、功能需求搭建平台,对会计信息规范处理,统一技术处理、结果核算流程,便于掌握市场、企业等方面的需求变化,制定可操作性策略,保证金融证券产品覆盖低、中、高层客户需求,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及市场竞争力。信息平台需具备功能如下:端到端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自动化、支持自助门户、系统维护建设等。一线业务人员录入交易信息后,系统可根据设定程序生成报表,完成信息分析。以影像模块为例,总账会计对业务集中核算后,可设置影像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上传原始凭证影像材料,解决以往搜索困难、资料利用率低的问题,实现无纸化核算、审批,为财务共享提供支持。该模块还设有采集图像、传送文件、调查搜索、管理文件、业务跟踪等系统,便于开展会计管理工作。以报账系统为例,员工可直接在平台上分组打印报销单,粘贴条码,由专业人员对单据批量扫描,形成电子文档,不仅能够利用系统自动加密文档,借助影响模块分组管理,也能自动匹配报账凭证,提高管理效率。
再造组织流程
企业总账会计转型中,必须再造组织流程,综合考虑企业战略、执行体系、实际情况等,鼓励总账会计不断创新,打造积极文化氛围,优化组织结构。为此,企业需对原有流程系统改造,确定各环节实施标准,装订为操作手册,以标准化工作,提高改造流程效率。例如,会计保障制度制定后,规范财务共享中心职责、审批权限、报账流程、考核办法,使得工作有章可循。总账会计即可顺势转型,成为管理型总账会计。一是预测和职能规划。总账会计面对内外环境与经济约束,根据企业财务战略、经营战略,选择恰当模型进行成本、盈利、销售的预测,提出多种应对方案,规划经济活动。二是决策和职能控制。管理总账会计决策与职能控制是选择最佳经营方案,对执行流程施加控制,使其根据预测目标发展。而决策是根据收集信息与决策目标,提出多种方案,选择最佳方案,重点是根据管理层信息对方案开展可行性分析,对方案实施中涉及因素全面衡量论证。三是业绩评价职能。企业内部考核评价中,利用业绩评价考察各部门、责任单元完成目标及执行任务情况。在此过程中,实施责任管理制度,要求管理总账会计编制分析报告,计算经营费用、成本、收入及资产管理指标等,改善经营效果。同时,管理总账会计也要辨认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投资,包括信息系统、员工能力培训等,以上分析评价转化成财务指标评价。而客户忠诚度、产品性价比、人力资源结构等非财务指标也要进行分析,有助于管理层了解非财务、财务动因,掌握各指标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优化。
会计人员转型
以往总账会计从事算账、记账、报账、审核工作,转型后成为信息分析者,自身也要保持紧迫感,重塑知识结构。总账会计人员可从以下方面出发提升自己:一是提高协调沟通能力。根据企业治理中总账会计责任,处理好管理与监督责任、经营责任和法律责任、内外部委托责任关系。例如,管理层赋予总账会计业绩评价与监督责任,责任人需及时说明相关会计问题,便于管理层决策。还要做好管理层与董事会协调沟通工作,减少不对称信息风险。二是提高管控风险能力。企业经营面临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外汇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要求总账会计人员提高管控风险能力,认真预测,为管理者提供高质量报告,助力其规避、防范各项风险。为此,总账会计人员需加强项目调查和评价分析,做好测算工作。三是战略规划能力。总账会计人员需培养市场意识与战略思维,理解行业特征及商业模式,提高战略规划能力,了解财务情况的同时,也能参与决策。管理型总账会计需从企业角度出发,将最大化价值目标与企业战略结合,执行会计计划,协助管理层,提出建设性意见,以管理者视角思考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出现是辅助总账会计开展业务,用于替代人工核酸繁琐工作。而计算机技术及社会环境发展下,逐渐出现业财一体、业务重组等关键词,加上数据平台的建立,逐渐取代传统核算型总账会计职能。为此,企业总账会计应转变固有工作模式,结合实际情况,从建设财务共享中心、搭建信息化平台、再造组织流程、会计人员转型这几方面出发,从而优化总账会计工作,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更多支持。
(责任编辑 庄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