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师范《滇系》研究概述
2024-10-31余丽萍
云南有志,始于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嘉庆十三年(1808),师范修成《滇系》。自道光起,后期官方修志都参考《滇系》,但因《滇系》刊印仓促,文献摘录没有注明出处,并且摘录时对原文稍有删减,部分篇章有漏字、漏句、错字的情况,加之《滇系》体系庞大,一直没有人进行过点校注释和公开出版,只有大理州图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过一次影印。
师范(1751—1811),号荔扉,字端人,自号金华山樵,清代著名历史学家、诗人,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生于大理赵州(今弥渡县寅街镇)莘野村。师范敏而好学,博览群书,勤于史学,并工诗文,又喜作画。四次进京,两次南北浪游,足迹两万余里,广交当时的名人学士,暇时潜心著作。嘉庆十六年(1811),卒于望江。《滇系》是师范晚年的史学巨著,属于滇省史料汇编性质,是关于云南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师范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选取了从古至清嘉庆的有关记载、文献,全面介绍了云南古代史事。在节录前人著作的同时,经过调查考证,他还加入了一些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见解。虽然《滇系》采用了方志“横排竖写”的写作方法,但并不是严格的地方志体例,正因如此才称之为“系”。
《滇系》自成书以来,就得到了众多名人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充分肯定了其史学价值。但由于《滇系》内容宏富,体例庞大,就目前研究看,大多仅就师范生平行实,以及其留给后人的作品进行研究,文学成就研究得较细较多。在已见的研究中,师范《滇系》的史学地位是得到充分肯定的,但是对《滇系》的研究,多是总体概述,仅有少部分就其赋产部分展开挖掘,但也终究不能充分展示《滇系》所囊括的宏富内容及较高的社会价值。
《滇系》于嘉庆十一年(1806)开始编纂,嘉庆十三年(1808年)成书,共十二系,计四十册,收书甚多,集云南地方史料之大成,被称为“嘉庆前的云南百科全书”。
一、《滇系》总体框架
第一部分,疆域。记录云南各府、州(县)等历史沿革、自然山川、疆域划界等情况。
第二部分,职官。记录云南各代官职的设置沿革,详述清代云南各府州厅设置之官职类别、官员人数等。其中《循良传》收录从汉朝至清朝的优秀官员二百一十九人的传记,记载了历代在滇官宦的籍贯和出仕情况,是汉代至清嘉庆以前在滇主要官员的汇总。
第三部分,事略。以编年体形式记述云南自上古轩辕氏到清嘉庆八年(1803)之大事,早期简略,唐、宋、明、清较为详细,“阅者预知其详,有全系,在分门而索之可也”。《事略》大体录自《滇略·事略》和天启《滇志·大事记》,且少有改动。而崇祯三年(1630)至嘉庆四年(1799)八月事为师范所补。
第四部分,赋产。记录云南赋产,分民赋、屯赋、杂赋、盐课、厂课、税课、常产、异产八个部分,按传统史书编纂形式展开,内容主要选辑于雍正《云南通志》、檀萃《滇海虞衡志》和谢肇淛《滇略·产赋》等。师范在原书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删减并合,以类相从辑录为篇。专门附有《丛说一百三十二条》,是对各地特产相对细致的介绍,是较有特点的部分。
第五部分,山川。以名山、大川、重险开篇,点苍山、高黎贡山、玉龙山、金沙江、澜沧江、潞江(即怒江)、滇池、西洱河、石门(在丽江)皆论及,又分别对全滇各府州厅所属山川、桥梁、关津、坝闸、堰塘和古迹等进行详细记载。
第六部分,人物。所记人物,上自汉朝,下至清朝。第一人是汉朝人盛览,最末一人是明朝的和尚非相。清朝人物以“词馆”“省元”中收录的人物加以补充。共录二百余名滇人小传,是对滇省历史人物之汇总,而所载又以明清滇人在省外宦迹为多为详。
第七部分,典故。历数云南山川风物之胜迹,文治武功之辉煌,集典故八册,一洗滇无典故可考之谬。
第八部分,艺文。占《滇系》全书的一半左右,一共有十八册,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收录六百余篇单篇文献,兼顾滇人著述和记载滇事两个方面,全面涵盖了古代各种文体,广泛涉及云南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具体而细致地就某一问题进行记述、阐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部分涉及大量碑文。
第九部分,土司。将滇省土司、土官的具体情况汇辑为《土司》一系,以各府州厅分论之,记载了其土司沿革、演变等史料,附《十八土司图》。文末有师范长篇论述,强调对边远地区的土司更应采取更为宽松的“羁縻”政策等。其是云南各少数民族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料。
第十部分,属夷。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选辑于李京《云南志略》,完备地记载了滇南各少数民族统治机构(宣慰司、宣抚司和长官司等)内的沿革、山川、道里、风俗、物产等方面的情况,后有《志草论》《旧志论》和余庆远《维西见闻纪》附之,都是珍贵的史料。
第十一部分,旅途。分陆路和水路记述,对滇省邮舍道里、重险、水道等作了综合论述,录有各家道路考证之遗文,并附《金沙江图》。其从不同角度反映云南克服山川险阻,巩固发展边疆、发展交通,加强边疆与内地、中央的联系,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的情况,体现出师范的开阔视野,是研究云南省交通历史沿革,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历史资料。
第十二部分,杂载。杂录故实,如记有云南的街子、滇贝、十二市、蚕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等,内容多而繁杂,难以为类又无法归入《滇系》其他类,故以“杂载”,是了解嘉庆以前云南各民族社会生活、民风民俗沿革的珍贵史料。
《滇系》一书在编纂体例、史料保存和筛选,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分析和建议等方面都有自身特点,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比如,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分析和建议等方面的资料是其他志书所没有的。方国瑜的《云南史料目录概说》评价《滇系》:“从其小者而言之,则一人一事之微,发挥所知,多令人折服,非精审于滇史者,不能道此,故其书虽不免有疏漏,而不失为考校滇史之善本也。”李小缘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编印问世的《云南书目》里亦评云:“此书自编成迄今已百三十余年,然其内容仍不失为滇省有用丰富参考之史料也。”《滇系》一书对云南民族史、宗教史、文学史、经济史、教育史等研究,以及推进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进而促进边境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滇系》是一部值得我们认真挖掘、潜心研究的云南历史古籍。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迄今为止,国外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现将国内的相关研究梳理如下:
(一)近现代学者对《滇系》的研究
《滇系》自嘉庆十三年(1808)望江本成书,就引起学界的关注。1826年,贺长龄辑的《皇朝经世文编》,收录了《滇系》中所撰写的文章:《滇南经费略》《论滇省利弊》《论钱法》《缅事述略》《征安南纪略》及《开金沙江议》上下诸篇,这可以说是对《滇系》最初的肯定性研究。钱塘费筠浦称其“持论确而取义精……足备参稽而垂久远”(《滇系》卷一《费序》)。桐城学者姚鼐称其“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此史氏一家之美”,“庶几于叔皮(东汉史学家班彪)之事者哉”(《滇系》卷一《姚序》)。近代书目学家李小缘先生的《云南书目》将其列入《总录》之中,将其细目全部罗列出来,并称其为了解云南历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文献巨匠方树梅先生于1923年编订,1949年补修成的《师荔扉先生年谱》,以年谱的形式详细收录了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师范六岁始,至其六十一岁卒于望江的所有生平资料,其中也详细记载了《滇系》各系的纂修。《师荔扉先生年谱》还记载师范客死他乡后,众多友人、名士对他的怀悼文章、评价诗文、传记文章。读之,可见师范一生“恺悌忠信,笃于友谊”“通达世务,周知治术”。桐城刘开以诗哭之,“一死尚多难了事,百年犹是未归人”,“生有文章惊海内,死无骨肉送泉台”。《师荔扉先生年谱》自序中高度夸赞师范及其《滇系》:“赵州师荔扉先生,滇南大文献学家也。滇贤文献最著者。”“滇南文献之功为不朽,要以师荔扉先生为集其大成。先生著述等身,又以《滇系》关系文献为最大。”
(二)当代学者对《滇系》的研究
1.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相关研究
1959年张文勋主编的《白族文学史》第三编第六章书面文学部分《师范和李于阳》一文,虽然偏重于师范文学成就的分析介绍,但其所作《滇系》的价值也并没有被忽视。
1984年万揆一的《清代史学家师范及其著述》,1998年李世泽的《珍贵的地方史 家乡的赞美诗—师荔扉先生著作初探》都是对师范生平及作品的探讨,充分肯定了师范对云南史研究的重要地位,肯定了《滇系》对其他志书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于此,他们对师范在文学诗歌上的造诣也从不同角度作了分析肯定。1984年陆复初编的《昆明市志长编》卷五,第七部分清初文化事业的成就部分,对私人著述的地方志进行了阐述,内容包括倪蜕编辑《滇云历年传》、师范编著《滇系》及其特点、王崧编《云南备征志》及其他杂著。《昆明市志长编》从史志角度,通过对比、节选《滇系》自序及洪序,以及《云南备征志序》和《新纂云南通志》“艺文考”卷的部分内容对《滇系》进行评价。1986年余嘉华等编《云南风物志》第三部分民族地区文化,《三部云南史料集—〈滇系〉〈云南备征志〉〈续云南备征志〉》一文,开篇介绍的就是《滇系》,对《滇系》的体例进行了全面介绍,版本进行了梳理,通过姚鼐和洪亮吉的评语,充分肯定其价值意义。1987年白明《云南重要史籍〈滇系〉作者师范》一文,紧紧围绕师范在望江为官编纂《滇系》展开作简要概述研究。1996年尹明举等编《大理风情录》中《师范贫病修〈滇系〉》一文,充分肯定师范《滇系》的史学地位及价值。
其他仅以知识点、fiGjhQQkio9uofLCVzwlMA==知识条目排列出简介的是:1986年黄苇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词典》,1987年吴枫主编的《简明中国古籍辞典》,1987年陈永龄主编的《民族词典》,1990年祝鸿熹、洪湛侯主编的《文史工具书词典》,1991年吴永章著《中国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题解》,1995年范秀传主编《中国边疆古籍题解》,1997年郭思九等主编的《云南文化艺术词典》,或寥寥数语或以简短小文介绍师范《滇系》。
2.21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文化自信的建立健全,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继而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如论文、论著等。
先看论文方面。2003年江燕《〈滇系·赋产〉的史料特点及价值》,2017年李培生《〈滇系·赋产〉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是对《滇系·赋产》部分的专题讨论。江燕偏重于通过点校比对其内容来源,分析其价值特点;李培生则通过对《滇系·赋产》中所记载的内容加以梳理与分析,归纳其特点价值。两篇文章都充分肯定《滇系》是研究清前中期有关云南经济活动的重要文献史料。云南省弥渡县文史工作者盛代昌先生2006年《师荔扉评传》和2008年《生有文章惊海宇—师范生平及诗文赏析》,通过名家评论、史学著作介绍、诗作分析,一生交友及为官的详细叙述,让人们对师范及《滇系》有总体认识。2009年杨世钰、赵寅松主编《大理丛书·族谱篇》中《师氏族谱》重修问世,对深化师范及《滇系》的研究具有重要裨益。2016年师伟《师范〈滇系〉的编纂与价值》,2017年周锦国的《开启古代云南历史的一把钥匙—清朝中叶师范的历史著作〈滇系〉评介》这两篇文章对《滇系》进行了系统介绍、探讨与研究。师伟紧紧围绕自己的观点以《滇系》中所收录史料证之,文章紧凑;周锦国则在详细概括《滇系》体例特点后,通过大量《滇系》中所辑录内容的介绍分析,进而总结论述《滇系》的特点和贡献。
再看论著方面。2003年李光荣主编《古籍中的大理》,其中下卷收录师范作品四篇,包括《滇系》后续,可以说是从史志研究角度对资料的收录介绍。2005年王文成辑、江燕等点校《〈滇系〉云南经济史料辑校》,该辑校本共五十三万字,以成文出版社影印光绪十三年重刊本《滇系》为底本,由王文成辑录出有关云南经济史料,然后与江燕等进行点校,为保存《滇系》体例原貌,辑校文字仍按原书“十二系”排列。李埏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充分肯定其意义:“辑校《滇系》中的经济史料,是一件既有益于经济史学的繁荣和发展,又有益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工作。”2006年杨锐明、刘丽、盛代昌选注《历代白族作家丛书·师范卷》,该书选取师范文选十篇(其中六篇从《滇系》中选出),选取师范的诗一百九十五首,楹联十九联,附录八篇。该书主要是从白族作家群的研究出发,选取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剖析研究。该书肯定了师范的一生,让人们看到了师范踏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被历史公认的,为史、为文、为官的光明磊落的人生之路。“天下才子数三江(江苏、江西、浙江),敢在三江当才子”的俗语,饱含着家乡人对师范的景仰之情(该书序言第2页)。可以说,《历代白族作家丛书·师范卷》是对《滇系》偏文学价值的挖掘整理研究。
三、《滇系》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1.史料价值
《滇系》是一部内容宏富、资料翔实、资料辑录式的史书。书中收录保存了众多史料,许多历史名士、官员的文章、书信、奏疏,有游记、碑刻、墓表、墓志、序言、考辨文、人物传记等,如明朝何邦渐的著名长篇论文《圣庙宜仍旧祀像论》,严烺的《重铜运以杜弊累疏》《钱法论》《仓储之设》,袁枚为彭翥所写小传,彭翥的书信,龚锡瑞等人的评论文字在其他地方已经无处可寻,幸被《滇系》收录而得以保存。这些珍贵史料的保存,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相关人物研究是难得的史料证据。赋产中不但记述了赋税情况,还详载了滇盐、滇铜、金银、玉石及上千种云南省花草树木、瓜果蔬菜、飞禽走兽及药材等。典故、艺文、杂载中也收录种种庞杂史料,这些均可补正史记载之阙。
2.古籍整理保护价值
《滇系》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堪称嘉庆前的云南百科全书。《滇系》经嘉庆十三年(1808)冬在安徽望江初步完成,后不断补充完善全面结束。嘉庆十五年(1810)初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云南通志局复刻,“民国”三年(1914)《云南丛书》辑刻处重刊,形成了嘉庆、光绪、“民国”时期的三个版本。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现存初刻本仅有十部完整的传本,分别藏于北京图书馆等地。而尤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云南人撰写的云南志书,云南全省竟无一部完整的初刻本。云南省图书馆仅存残本十五册,只相当于原书的八分之三。云南省内主要藏本为光绪刻本和《云南丛书》本,滇人已难睹原版。《滇系》亟待系统性整理、挖掘,使前人留下的珍贵地方志古籍得到保护性开发利用,同时,也为新时代云南通志的编纂奠定基础。
(二)应用价值
1.有利于云南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开发利用
《滇系》中收录记载了云南省众多城楼、关隘、书院、学校、桥梁、渡口、水陆道路、边关通道、山川名胜等相关文献资料;还收录了当时居住在云南境内的“爨蛮、僰夷、白人、古宗、怒人”等二十八个少数民族资料;对云南所特有的土司制度也有详细记载研究,云南各地的名特产品,有的连工艺流程也进行了载录。其丰富的内容,涵盖了云南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方面面。对其进行整理研究,有利于云南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生物多样性的追溯研究。
2.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弘扬
《滇系》的编纂,纲举目张,每一“系”所收录的内容都反映出师范的思想,透出师范热爱家乡、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众多史料都反映出边疆云南与中原文化的固有联系,云南虽地处偏隅,却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蛮夷、外族。整部作品都透着“经世致用”,让读者皆有收获。《滇系》记载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清嘉庆以前)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滇系》的整理研究就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利于云南各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自觉,同时也为推动、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提供参考资料。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滇系》是一部值得我们认真挖掘、潜心研究的云南历史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