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小情为大爱—读《桃花扇》
2024-10-31王洋扬
点点血滴,饱含满腔悲泪,绘作桃花扇。国破家亡下,李侯斩断情丝,舍儿女私情,忠心于国家。《桃花扇》以主人公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出了南明政权的兴败过程,揭示其背后深刻的原因,它既歌颂了忠贞的爱情,也歌颂了忠贞的爱国心。
李香君,又名李香,号“香扇坠”,原姓吴,南直隶苏州人,明代歌妓,“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身份地位并不高。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妓女形象是女性人物画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她们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社会地位同样低下的底层知识分子对境遇悲惨的妓女产生同情、共情,在文学创作中勾勒出一批美丽妓女的形象。在这部戏剧中,我认为主人公李香君是时代下正义的小人物的缩影,她身份不高,但自我的人格素养十分高尚,她善良、正直、勇敢、不惧权贵,对自己的国家一片忠心。阮大铖以重金妆奁诱侯方域,李香君识破其计,毅然退还,无惧其报复。侯方域逃离后,阮大铖逼李香君嫁田仰,她以死相抗,血溅定情扇,彰显其刚烈不屈。
《桃花扇》的男主人公侯方域,字朝宗,他的存在像是当时部分文人的缩影,相较于李香君的正义忠贞,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角色,他身上既有优点也有缺陷,使得他更加真实,具有人性。侯方域身处的时代,正是风雨飘摇、矛盾重重的明末时期,国家内部阶级斗争激烈,外部民族冲突也日益加剧,大明王朝摇摇欲坠。作为一位有识之士,侯方域胸怀壮志,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对于那些在金陵城中只知粉饰太平、沉湎于声色犬马的权贵们,侯方域更是深恶痛绝,他暗自思忖,那些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生活,与国家的兴亡又有何干?侯方域常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共议国是,然而面对国家的前途未卜,他们也不免感到迷茫与无力,发出“清谈与霸业皆成空幻”的感慨。在这样的精神重压下,侯方域也不免效仿那些风流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寻觅知己,以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压抑。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十分能体现当时的时代背景。整部戏剧的感情基调是“悲”,不同于以往人们默认的戏剧主流“大团圆”结局,《桃花扇》的结局将悲剧精神贯彻到底。李香君和侯方域是时代下小人物的缩影,他们的悲剧结局也代表着动荡时代下的群体的悲惨命运。所以,《桃花扇》的悲剧主体带有群体性的特征,它描写的是群体的悲剧。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个体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仿佛浪花之于大海,终究难以逃脱时代洪流的裹挟。当个人与历史洪流发生碰撞时,其力量往往显得微不足道,难以超越时代的局限与束缚。因此,《桃花扇》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个人命运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与宿命—个人的衰败与消逝,似乎成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必然。而在这部作品的剧情展开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这种悲剧性必然的阐述,更是对在既定悲剧框架下,个体如何挣扎、如何抉择、如何走完各自生命旅程的细腻描绘。它是一曲关于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沉浮起伏的命运交响曲,每一章节都充满了对人性光辉与脆弱、希望与绝望的深刻探讨。
从个人之间的爱情上升到亡国的爱国之情,化小情为大爱,李香君面对高位权贵所带来的施压强迫,坚决不向恶势力低头,坚持自己的正义和真心,桃花扇上的鲜血是李香君对爱情的忠贞。《桃花扇》以扇为媒,串联起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恨情仇,通过赠扇、溅血、点染、寄扇、撕扇等情节,展现了两人情感的起承转合。同时,这把扇也映照出更广阔的历史画卷,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作者巧妙布局,将关键场景与情节编织成对比鲜明的时空网,让历史的沧桑与变幻在桃花扇的流转中凝固,构建出深刻的艺术结构与历史框架。“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桃花扇》不同于以往主流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以爱情为引,所要传递的情感更为庞大,不再是个人之间的相思情难,而是时代下小人物们的国仇家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个人志向,化小情为大爱,传递着更为磅礴的情感,更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