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融合发展思考
2024-10-30徐念张革联
摘 要: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觉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图书馆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本文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在分析陕西省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在推广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融合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化自信;阅读推广;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这标志着文化自信已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核心价值是鼓励个体产生主动阅读的意识和行为,并保障个体享有并行使自由阅读文献、自由建构精神世界、自由形塑自身的权利。[2]新时期,如何创新思维模式,以文化自信引领阅读推广工作创造性开展,是公共图书馆人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提道:“图书馆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这深刻阐明了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一)引领图书馆创新发展理念,培育民族自信的现实需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中医茶道、手工技艺、民风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在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窗口,以文化自信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有助于促进馆藏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力。
(二)激发图书馆人职业使命感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图书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距离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2017年6月实施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第一条提出:“为促进全民阅读,保障公民的基本阅读权利,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2018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指出,公共图书馆要“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坚定文化自信是法律的明确要求,更是图书馆的应尽之责。
(三)为整合阅读推广诸要素提供了更多可能
阅读推广的核心目标是对文献及其所含价值的推广,而文献是承载用以形塑和教化个体的各种知识的载体。高质量的阅读推广,离不开阅读推广各要素的融合创新。推广人是推广活动的主体和文化传播者,承担着文化精神凝练和文化价值导向的重要使命。推广内容是生成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挖掘利用馆藏文献的潜在价值,整合区域多元文化元素及其深厚底蕴,有助于不断拓展活动内涵,帮助受众群体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现状,建构更具文化自信的精神世界。
(四)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1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3]新时期新使命,要求图书馆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提供更多更具时代特色的高品质文化服务。
二、当前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不足
(一)思想观念及文化认知偏差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历史。然而近现代,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自卑心理开始蔓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崇洋媚外思想在部分人心目中又沉渣泛起,超越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正常心理和科学态度,文化认知出现误区。
(二)阅读推广主体的综合素养不高
阅读推广活动的有效进行与阅读推广者的综合素养息息相关。然而在现实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阅读推广者文化素养不高,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理解不深,导致在阅读推广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难以被充分彰显;阅读推广者专业结构和文化层次不同,文化资源停留在展示层面,传承流于形式;图书馆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数量,读者参与度不高,文化获得感不强;新技术应用不足,与社会发展及读者需求脱节,活动感染力有限。
(三)推广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是活动内容千篇一律,图书馆开展的活动往往局限于发放小礼品、征文比赛、绘本讲读、诗歌朗诵、图书荐读等,形式大于内容。二是短效性活动居多,“阅读文化节”“全民读书月”等虽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但活动策划组织的持续性、系统性不强,难以形成深远的社会影响。三是针对性不强,特色化、融合性开发不足,组织方多注重规模、场次等数量效果,忽略了对读者阅读体验及收获等质量效果的要求。
(四)阅读推广方式单一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需要充分应用新媒体平台。[4]但目前阅读推广宣传载体仅局限于官网、官微等途径,宣传内容空洞僵化,视听等多媒体资料较少,高科技手段应用不足,互动性不强,宣传辐射面有限,难以吸引和调动读者的积极性。
三、陕西省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多年来,陕西省图书馆立足馆藏资源特色,在践行文化自信、创新阅读推广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探索。
(一)资源融合
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不同图书馆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形成更完善、规模更庞大的图书馆大数据。[5]陕西省图书馆目前已采购并开放使用知网、万方等专业学术数据库,掌阅、汇雅等电子书数据库,网上报告厅、天脉电视新闻等视听资源库29个,自建联建《听遍陕西》《大秦岭文化》《陕西学人》等数据库26个,年数字资源下载浏览量超3000万次。另外省图书馆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企业、高校、社区、军营等社会资源优势,开设数字资源共享服务站和馆外分馆,融合传统雕版印刷、手工折纸、红色故事、视障体验等多元文化元素,不断丰富活动的内涵。
(二)机构融合
构建“图书馆+多机构”服务体系,实现阅读、休闲、研学与艺术、非遗等深度融合。以阅读文化节为契机,陕西省图书馆与全省古籍存藏单位同步举办“江流万古 文润千年”为主题的线上历史文献展,与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主办“图韵书源·字承汉脉”《汉字》展,以甲骨文十二生肖、甲骨拓印、活字印刷、小仓颉IP形象等,帮助读者切身感受传统技艺的无穷魅力。陕西省图书馆与高新四中等合作开展“博览古今、通达人生”研学之旅,在趣味性阅读中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陕西省图书馆与艺术院团举办“陕图存真”——秦腔·阅读推广活动,邀请秦腔名家现场奉献经典唱段,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特色主题与空间融合
特色专题文献是图书馆开发馆藏资源、指导阅读、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工具和形式。[6]陕西省图书馆设置“黄河专题文献”、搭建“七方秦茶美学馆”“陕图喜剧图书馆”“有声乐器主题馆”“三立堂智慧化城市书房”新型阅读空间等,让读者在氤氲书香中感受阅读的魅力,综合文化效应大幅提升。
(四)科技融合
2023年陕西省图书馆开展线上线下活动636场次,通过微信、微博、抖音、一直播、喜马拉雅等平台广泛宣传,媒体报道500余次(篇)。抖音视频《谁在大明朝造了一个自行车》,以馆藏明崇祯初刻本《新制诸器图说》为蓝本,以轻松幽默的文字和AI关中方言,介绍了明代科学家王征设计的机械“自行车”,“破圈”传播250余万次。陕西省图书馆利用5G、人工智能、VR等高新技术制作国内首幅红色文化数字地图,打造“四折幕沉浸式旅游体验馆”等,提供了融合实景三维和现代科技的别样三秦之旅。
(五)打造特色品牌
陕西省图书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先后成功打造了陕图讲坛、陕图展览、陕图公益课堂、蒲公英绘本讲读、爱心文化观影等多项服务品牌,“光影之趣——视障文化观影”获得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悦读筑梦——视障儿童文化服务”项目荣获2022年陕西省第一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丰富基层偏远地区读者精神文化生活,陕西省图书馆整合多元文化元素和社会力量,深入秦岭贫困山区,创造性开展了“文化下基层 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主题活动,特别是针对特殊群体的“阅读无障‘爱’”“书香润校园”“春暖农民工”等个性化品牌活动,以特色文化服务的“小切口”书写全民阅读的“大文章”,人民日报等媒体为此宣传报道38篇次。
四、创新阅读推广的路径和策略
(一)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文化的本质内涵包括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社会规范、情趣偏好及话语体系等。文化自信就是坚信自己的文化是优秀的,能够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思想精神层面的问题。[7]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理论和现实层面构建体现当代发展的文化软实力。1.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点。《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民水君舟”等,都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今天,我们应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在思想内容、保障制度、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拓展、创新和升华。2.崇德尚义的价值原则。崇德尚义的义利观融汇在中国传统哲学、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及教育思想中,对塑造民族性格、凝练精神标识、引导当代社会生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3.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讲信修睦、多元一体、协和万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和显著特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学思践悟,提高阅读推广者的文化领悟力
增强读者文化自信的生成,组建精品阅读推广团队是关键。[8]首先,价值理念决定了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的走向。推广者要潜心学习新时期文化强国方略,善于阅读历史经典著作并整理、关联与揭示其相关文化资源,具备准确掌握对当前社会文化价值敏锐性的能力,及时调整自身文化推广思维模式。其次是加强业务培训,塑造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培养、引进优秀人才,推进馆员间的学习交流分享,借鉴文化推广优秀案例,提高团队综合素养及创新力。最后是以知促行,明确角色定位,将文化自信元素充分融入活动调研策划、组织实施、宣传报道和现场主导当中,从理念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从技术到手段,建立长效阅读推广项目,提高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成为文化自信的研学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三)加大资源融合力度,提高阅读推广的文化影响力
资源融合与共建共享,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还要在文化体验上影响读者的精神感受、价值取向。第一,文化要素融合。深度融合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才艺展示、歌舞表演、沉浸体验、研学交流等活动,立足地域文化特色设计文创产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与形态满足读者。第二,建立多介质形态的立体化资源体系。采集并整合各类文献、文物、遗迹、民俗、手工技艺、口述资料、活态记忆等资源,建立特色专题资源库和区域文化资源库,利用扫码阅读、语音分析、人脸识别等智能化技术,增强阅读丰富度和便捷性。第三,人才资源融合。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演艺明星等知名人士,积极开展文化讲堂、非遗展示及手工艺传承、艺术表演活动,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建立专业化、特色化、社会化一体的阅读推广人才方阵。第四,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优势建设文化共享体系,将基层学校、各类机关、社区、农家书屋、旅游景点、特殊教育机构等纳入阅读推广服务范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点到面”的投射,赋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和书香中国建设。
(四)坚持科技融合,提高沉浸式体验场景的吸引力
新时期,图书馆应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及智能化科技应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模式。第一,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向公众传播知识与文化集成存储与服务平台的功能[9],利用抖音、喜马拉雅等新媒体,以音频、视频等形式推广珍贵古籍、国学经典、文学名著等;利用微博、小红书及时发布活动动态,组织线上阅读、答题,线下参与临摹等。第二,利用VR、AR等前沿科技全方位打造多元、立体的主题阅读空间,激发阅读者对主题文化认知的重构。运用元宇宙技术在线加工、挖掘、分类整理各种特色文化资源,将历史人物、革命英雄、民俗文化转化为VR阅读、数字画作、AI艺术等多模态资源,增强图书馆文化输出功能。借助PFP形象设计历史人物、神话故事、文旅体验、宇航探索等,丰富多元共享的虚拟文化应用场景。第三,加强读者多维度分享交流,如研发终端App,设置上传分享、留言互动功能,开通网上实时弹幕、评论等功能,借助现代阅读辅助工具(如人脸识别、阅读跟踪器等)和盲文语音阅读软件、智能体感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等提升特殊群体的阅读参与度[10],在元宇宙读书party场景空间,借助虚拟分身参与场景实时互动。
(五)搭建多元合作平台,提高图书馆文化活动的传播力
图书馆应打破文化机构壁垒和思想观念认知误区,积极搭建多元合作平台,这是提升阅读推广深度与广度的有效途径。第一,建立机构合作机制。鉴于我国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文化机构归属不同且封闭运行的现状,基于各馆在服务功能的差异性、馆藏资源的互补性、服务对象的一致性、服务内容的关联性以及人才队伍的专业性等方面的天然优势,通过建立馆际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无疑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1]公共图书馆除了与学校、行业组织、民间社团、新闻媒体合作外,应加大与其他文、博、美、档及科技馆等单位的合作力度,利用共享平台以文本、图片、音视频形式让珍贵的馆藏资源“活”起来。第二,党建融合。以高标准的政治站位落实文化惠民政策,丰富阅读推广活动内容和形式,对弘扬先进文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阅读推广活动中有效融入红色教育、廉政教育、民族英雄事迹、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等元素,并借助3D影像和VR技术进行场景还原,在沉浸式体验中致敬历史,致敬时代。针对未成年人,利用重大节庆日和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和仪式活动,激励未成年人崇尚先进文化,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开展“党建+书社”活动,营造家门口的文化阅读氛围。第三,研学融合。图书馆以其独特的环境、资源、人才等优势,集阅读、学习、体验于一体,积极开展研学活动,搭建融合非遗教育、文旅漫游等为一体的文化教育基地,让读者在阅读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六)坚持读者至上,提高文化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读者是文化自信生成的主体,是判断阅读推广活动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首先,将读者满意度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调查了解受众对象的年龄结构、职业背景、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科学设计活动主题,差异化、个性化提供活动内容,注重读者的感受和反馈,培养用户忠诚度,扩大活动参与面。其次,借助读者情感依赖,全面提升活动品质,打造具有持续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特色品牌,促进图书馆服务形象提升和文化符号的彰显。最后,积极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读者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不断优化、调整资源配置,避免出现阅读推广活动场次不少、读者不多、效果不佳的现象。
五、结 语
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觉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更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新时期,我们需要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新活动形式,融合多元文化要素,不断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品质和内涵,助推文化自信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生成。
(陕西省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
[2] 曲莎薇.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核心价值[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30(1):69-76.
[3] 文化和旅游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03-08].
[4] 林青.基于新媒体时代下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创新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3(23):244-246.
[5] 范家巧.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融合与转化[J].图书馆论坛,2020,40(5):38-44.
[6] 张岩,林婉婉.以推荐书目深化阅读推广:深圳图书馆“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十年研制与推广[J].图书馆论坛,2023,43(11):88-95.
[7] 王春法.坚定文化自信,塑造统一完整的中华文化形象[N].光明日报,2020-06-13(9).
[8] 李武,杨飞,毛远逸,等.图书馆阅读推广人角色研究:类型构成、前置因素和后续影响[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3):73-87.
[9] 于博雅,郑康妮,陈朝晖.图书馆借助新媒体传播科学文化的实践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人讲坛”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24):48-56.
[10] 郎林芳,黄世晴,王珏,等.元宇宙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创新发展研究[J].图书馆杂志,2023,42(10):55-63.
[11] 张革联.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档案馆资源共享路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7):68-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