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美术基础教学创作与实践应用研究
2024-10-30郑豪
摘 要:美术基础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如何将美术基础教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美术基础创作的概念与特点、文化自信对美术基础创作教学理论的影响以及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美术基础创作的实践策略,以期为美术基础教学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文化自信;美术基础教学;基础创作;传统文化
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踏上世界舞台,自信而坚定地迎接挑战和机遇。文化自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深刻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革。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教育领域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培养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其中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承载着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
一、文化自信与美术教育
文化自信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对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其对美术的热爱和追求,为其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美术教育环境。首先,文化自信倡导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传承,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既要传授传统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鉴赏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从传统中汲取灵感,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和表现方式,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其次,文化自信强调对当代社会、时事热点的关注和反思,美术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身对时代的理解和关注,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现实、科技发展、环境问题等,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思考。再次,文化自信强调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美术教育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艺术作品,开展多元文化的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后,文化自信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意表达,这意味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意义的作品。教师还可以通过创意激发活动、艺术实践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1]
二、美术基础创作的概念与特点
美术基础创作是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技能、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过程。第一,美术基础创作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技能,包括绘画、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系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各种美术表现手法,如线条、形状、色彩的运用,为学生将来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美术基础创作旨在启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教师向学生介绍各种艺术作品、美术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评价艺术作品,培养其独立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第二,美术基础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教师通过创意激发活动、自由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出独特、富有个性的作品。第三,美术基础创作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教师通过分层次、个别化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水平,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美术教育服务,激发其对美术的热爱和追求。第四,美术基础创作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教师通过开展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活动,如语文、科学、社会等,将美术创作与综合素养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文化自信对美术基础创作教学理论的影响
(一)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目标的调整和优化上。教学内容方面,传统文化元素被系统性纳入美术基础创作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文化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分析其构图、线条和色彩运用,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来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艺术技巧。在教学方法方面,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在注重体验式学习和实践性教学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制作传统工艺品、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开展绘画比赛、手工制作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在教育目标方面,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2]通过美术教育,学生不仅学会了绘画技能,还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而在心灵深处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提升国家认同感
教师将国家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等与美术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作品表达自身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描绘国家地标、历史事件、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激发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师也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国家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以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增强学生爱国凝聚力。在教育目标方面,教师以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和文化认同。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技能,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强烈国家认同感的新时代公民。
(三)强调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
文化自信对美术基础创作教学理论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与表达上。首先,文化自信强调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传授技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教学内容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元素,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刻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文化自信与认同感。[3]其次,文化自信也强调了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与表达,在教学内容中注入现代艺术、当代文化等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时事热点,反映时代变化与社会进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以多元化的方式,如实地考察、实践探究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其能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对时代的理解与思考。最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融入美术作品创作中,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文化自信背景下美术基础创作实践策略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融合
在美术基础创作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不仅让学生熟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启发了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力。通过深入了解传统绘画,学生可以领略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例如宋代山水画的意境深远、明代花鸟画的细腻写实,这些传统绘画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技巧,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作品。例如,在学习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和意境表现后,学生可以运用传统绘画技法,结合自身对当代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理解,创作出具有现代审美意识和个性特色的山水画作品。这不仅展现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凸显了他们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表达。
学生可以学习传统绘画技法,如水墨画的勾线和渲染等,将技法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从而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之一,其特点是以水、墨、纸为材料,运用勾线、渲染等技法表现意境。学生通过学习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如用笔力度、勾线的轻重、水墨的浓淡、布局的合理性等,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绘画技能,还能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4]
(二)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为了在美术基础创作中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一项关键措施是引导学生运用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表达他们对当代社会和时事热点的理解与思考。在这一措施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如组织学生观摩当代艺术展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展陈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和社会背景。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来激发学生对当代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敏感性和理解力,培养他们对时代精神的感知与认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鉴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例如,学生可以运用现代绘画技法,如拼贴、素描、抽象表现等,表达自身对时代变迁、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议题的思考和观点。通过这样的措施,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和感知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还能够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对时代精神的认同。这样的艺术表达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美术人才。
(三)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
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可以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美丽校园、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向学生介绍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为环境保护和美化校园做出贡献。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运用所学的美术专业知识,如色彩搭配、构图原理、光影处理等,设计并创作出与主题相关的作品。学生可以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来表现季节变化对校园景色的影响,或者利用透视原理将校园中的建筑、植物等元素合理安排在画面中,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视觉效果。[5]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要传达的社会价值,如呼吁大家爱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倡导文明行为等。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览或公益义卖活动,向校园师生及社区居民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以此募集善款用于校园环境改善或慈善事业。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自己的美术作品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跨学科综合实践
跨学科综合实践是美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综合发展。例如,教师组织一场“探索自然奥秘”的主题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创作探索自然科学知识。该活动邀请生物老师、美术老师和科学实验员共同参与,构建一个跨学科的学习平台。[6]首先,学生通过生物老师的讲解,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结构特点。其次,美术老师向学生介绍绘画中的色彩、线条和形态表现技法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描绘植物的外形和细节。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绘画技巧,还加深了对植物生态的理解。再次,科学实验员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植物生长的实验,如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测量植物的生长速度等。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加深了自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接着学生开始进行美术创作,根据自己对植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创作出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的植物画作。最后,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并进行交流和分享,向大家讲述自己对植物生态的理解和感悟,引发学生们对自然奥秘的思考和探索。
五、结 语
在美术基础创作与文化自信的融合实践中,我们见证了美术教育的深化与拓展。在实践中不断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探索创新,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其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个性的作品。同时,教师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的热点问题,用艺术创作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怀,彰显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继续秉承这种创新精神,不断探索美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为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时代意识的美术人才而努力奋斗。
(九江职业大学)
基金项目:2023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四合实践培养模式的乡村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机制的实施路径研究”(立项编号:SZZJZDMS2023-1053)。
参考文献
[1] 青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新文化使命[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4):1-6.
[2] 王淼.论如何提高美术基础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8(29):57-58.
[3] 刘颇.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J].戏剧之家,2016(21):190.
[4] 黄海燕.传统美术基础教学的当代转换[J].教育评论,2016(7):135-138.
[5] 吴炳文.探究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5(19):129.
[6] 张秋云.小学美术教学应注重分析、理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6):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