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服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索

2024-10-30肖智豪秦珂

百花 2024年8期

摘 要:语言服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具有多元价值。语言服务作为桥梁,在促进文化多样性互相理解与尊重的同时,增加了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语言服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语言服务质量不一影响文化准确传达、缺乏专业人才阻碍深入传播与交流、技术应用不足限制传播效率和范围等,语言服务质量须进一步提高。实施标准化和认证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方式和平台,可切实推进语言服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语言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播

语言既是沟通之钥,又是文化互联之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与哲学智慧,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展现着非凡的中国魅力。在此背景下,语言服务愈发显现其价值,不仅连接着东西方文化,还使语言差异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借助语言服务有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既是技术层面的挑战,又是战略层面的考量。本文在剖析语言服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文化传播过程中遭遇的诸多难题,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广泛更深入地走向世界,为全球文化交流与互鉴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语言服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多元价值

(一)语言服务作为桥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

语言服务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推动文化多样性理解与尊重上更是不可或缺。通过翻译和口译等手段,语言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独特跃过语言的藩篱,展现于世界各地民众面前。这一跨文化交流机会,让非中文语境的广泛群体能触及中国丰富的历史故事、深奥的哲学思想、精湛的艺术成就、多彩的节日庆典和根植于民间的传统习俗等。此类交流不仅为文化多样性理解铺设了桥梁,还为全球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和谐的国际社区作出了贡献。可见,语言服务的功效远不止于信息传递,其更大价值在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激发文化间的对话与交融。

(二)增加跨文化交流及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语言服务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拥有丰富历史底蕴与独立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语言服务的高效传递,向全球各地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这一文化交流,促成了国与国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为增进国际友好提供了坚实基础。[1]面对国际事务和全球性问题,共同的文化认知成为连接不同国家之间的桥梁,有效降低了误解和冲突,增强了合作意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铺垫了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思考和生活智慧,如追求和谐共存、注重中庸之道等,向全球提供了应对环境与社会挑战的新视角和新方案。通过语言服务的广泛传播,中华文化智慧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语言服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服务质量不一影响文化的准确传达

语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主要是因为服务准则的缺失与服务流程的非规范化。首先,服务准则的缺失,表现为缺乏一个公认的、统一的质量评估体系。中华文化丰富多样,从古典诗词到哲学思想,每个领域都蕴含着独特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特色。没有清晰统一的语言服务准则,服务人员往往需要依据个人理解来转译文化内容,很容易导致理解上的偏差,进而在文化的呈现上出现差异,影响文化传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其次,服务流程非规范化。语言服务应是一个包含严格前期准备和精细后期审校的复杂过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受限于时间、预算、资源等因素,许多语言服务工作无法进行充分准备和细致审查,尤其在追求快速响应的网络翻译和即时翻译服务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在实践中很容易牺牲语言服务的深度和精准度。最后,专业指导和反馈机制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服务工作,理应在文化学者和领域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服务人员能够准确捕捉并传达文化精髓。缺少这样的专业指导,加之有效反馈和纠错机制不足,使得语言服务工作难以达到理想标准,甚至在传播过程中产生误导。

(二)专业人才短缺阻碍深入传播与交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受制于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文化传播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如翻译和口译技能等,还应深谙中华文化内涵,能在全球舞台中精准展现和传递文化精髓。[2]尽管全球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持续上升,但国际上有关中华文化的教育和培训项目仍显不足,导致熟知中华文化、具备专业语言技巧的国际人才稀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而深邃,包含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对相关语言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语言流利,还需要深刻洞察文化背景、历史变迁和文化心态,培育服务人员的能力需长期的投入和资源积累。教育体系现状呈现出了偏向语言技能训练而轻视文化深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发展倾向,即便是语言与文化领域的毕业生,亦缺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传达给全球受众的实操能力。出于内容与方式的局限性,教育通常未能充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与国际传播实践的需求。跨文化项目和国际合作中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大大超出了供给,这不仅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也使许多具有潜力的项目因缺少合适人选而难以实施。此外,教育还缺乏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技巧。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不仅仅依赖语言转换,更依赖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和沟通习惯,以及建立不同文化间桥梁的能力。当前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仍处于初级阶段,专业语言服务人才稀缺,不仅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和交流,也影响了其在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方面发挥更大潜力。

(三)技术应用不足限制传播效率和范围

信息时代为文化传播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技术手段的运用成为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驱动力。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利用现代技术增强文化传播的语言服务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限制了传播效率和范围。首先,语言转换存在技术问题。面对古文、成语、典故等传统文化元素,现代自动翻译技术虽进步显著,但仍难以捕捉其复杂情感与文化内涵,造成非母语受众在理解上的偏差。其次,跨语言口语交流技术效率较低。在传统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口语沟通无疑占有核心地位。当前技术在语音识别与转换精确度及实时反应上还有待加强,技术方面的不足限制了不同语言背景人士间的深层文化交流。再次,文化敏感性与语境理解的难题同样不容忽视。真正的语言服务不只是文字的简单转化,更关键的是文化情感与语境的传递。面对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与语境,现有技术还无法满足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表达,容易造成交流中的误解。同时,技术在本地化适配方面也存在不足。文化传播不仅需要语言转换,还要考虑文化的适配性。[3]鉴于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与审美的差异,语言服务技术必须考虑到本地化需求,然而目前技术在与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与习俗契合方面仍存在不足。最后,技术资源不平等分配制约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优质的语言服务技术资源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与大型机构,而对小型机构的文化项目而言,获得这些技术的难度较大,这进一步限制了文化传播的效率与范围。

三、语言服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改进路径

(一)通过标准化和认证体系提高语言服务质量

提升语言服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质量,就必须构建全面的标准化认证体系。首先,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核心范畴与素材,清晰设定语言服务规范与评估准则。这些规范不仅要关注文字精准度,还要重视文化背景与情境表达,保证文化深意与精神的完整传达。为达成上述目标,应成立专门的标准化委员会,汇聚中华文化学者、经验丰富的翻译工作者和语言学专家,负责语言服务标准的制订与更新。[4]其次,建立认证系统以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认证过程应涵盖资格审查、专业技能测验、定期复核等环节,以确保认证人员长期保持标准服务质量。再次,针对语言服务市场与文化传播需求的不断变化,开展持续性的教育与培训。因此,各地需建立培训机构或在线平台,为语言服务人员提供进阶课程,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并掌握传播技巧。最后,鼓励服务人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专业水平。

(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服务人才存在缺口,需要从教育体系和国际合作的双重维度进行解决。教育体系改革应注重在高等院校建设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如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应采取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双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高校需加强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如推动学生参与语言服务工作、文化交流、国际会议等,以丰富其专业实践技能。[5]高校还应与国内外文化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进行跨界合作,直接将学生投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中,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加强对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在国际合作维度中,与海外教育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对提升学生语言和文化理解能力、强化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和学者间的直接交流至关重要。交换生项目、联合研究等方式,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的国际化发展,为国际学术交流注入新活力。在持续推动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教育机构与文化组织应共同努力,采取设立奖学金、研究基金等激励措施,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教学,广泛提供实习机会,为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更多实践平台。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方式和平台

首先,提升自动翻译技术的准确性。利用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对模型进行训练,使之能够更加精准地理解与转译古文、成语、典故等传统文化要素。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积累大量文化相关资料,如文学作品、历史文献、艺术品解说等,以提升机器翻译的文化感知力和精确性。其次,跨语言口语交流技术的提升不容忽视。运用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即时口语翻译工具,以促进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在文化艺术各领域的直接沟通。这类工具还需能识别语言的微妙差异,如口音、语调等,以保证口语交流的流畅自然,确保文化传递精准无误。再次,打造一个具有文化敏感性的语境理解系统至关重要。在实践中,需构建一个庞大数据库,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定符号、习俗和语境,并将其整合至语言服务技术中。这一系统在进行翻译或交流时,能够充分考虑文化背景,避免文化误解,提升语言服务的深度与品质。最后,发展针对文化本地化适配的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不同地区传播时,需根据当地文化背景和群众审美偏好来调整内容的表述方式。这要求语言服务技术有能力分析并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在翻译和内容创作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文化适配。同时,做好技术资源在各地区及机构间的均衡分配也同样重要。[6]利用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促进技术共享与合作,尤其向小型机构和地区性文化项目提供语言服务技术帮助,以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泛的区域传播,实现资源公平分配,推动文化多样性交流。采取上述策略,能够有效发挥语言服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推动文化交流与理解。在这一进程中,现代科技的运用不仅解决了语言服务面临的问题,也开创了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和新形式,让全球范围内的人们有机会认识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 语

在探索语言服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播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简单转移,更是心灵和智慧的深度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积淀下的珍贵财富,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中遇到诸多机遇与挑战。通过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语言服务在这一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提升语言服务水平、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等改进措施的紧迫性。这些措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实际方案,也推动了全球多样性文化之间更好地相互理解与尊重。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文化、经济、政治、技术等多维度交织,是一场深刻的跨文化对话与交流。对此,必须投入更多耐性、智慧与资源,在语言服务中深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与价值观,实现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欣赏。

(中原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陈雪娇.元宇宙视域下传播行为的路径模型与拓展机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56-59.

[2] 孟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建构跨文化分层传播体系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0(11):89-93.

[3] 张茜雯,蒙小凤.语言服务视角下的广西民族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4):47-50.

[4] 申霄.语言服务:演变、价值及实践路径[J].现代语文,2022(10):47-5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0)有关情况[J].语言与翻译,2020(1):10.

[6] 汪华,李晓滢.中国民族文化译介研究:以壮族典籍英译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1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