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4-10-30王春亮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切实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使民众自觉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事业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优化整合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以新媒体构建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平台、打造特色文化IP等方式,提升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关键词: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各企事业单位、协会组织、教育机构等,必须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新媒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播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构建出崭新的传播格局,还可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范围的快速传播,促使海内外民众都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相关工作者要及时革新新媒体工作理念,将新媒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事业的稳步发展。
一、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
挑战和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媒体碎片化信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变得浅表化,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关联性。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每天都会更新上传海量的信息,人们往往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浏览和阅读,且常常被网站标题吸引,并未深入阅读和研究文献信息内容。[1]在这种阅读模式的影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很难关注到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所传播的文化内容常常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解读和完整介绍。一些文化传播工作者为了迎合目标用户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会将原本不可分割的文化内容进行片面解构,以分散性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就导致阅读者只是片面地了解传统文化,难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第二,多元文化传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难度。在新媒体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每个人都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接收了解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一些负面的文化不断冲击着健康的文化,致使一些人产生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者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好自己的文化传播职责,向民众传播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第三,新媒体的隐匿性令文化内容虚实难辨。在新媒体时代,每个用户都可以匿名在各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一些用户为了获取更多的粉丝流量,无底线地传播低趣味的负面文化,甚至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恶搞曲解。
(二)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传播形式丰富。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文化传播工作者可以优化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将其制作成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图片等,从而能够有效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在各媒体平台检索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内容。新媒体的出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形式更为个性化,能够与受众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第二,文化传播的场域全面扩充。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人们只能被动接收文化传播信息,难以主动参与文化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提升,人人都可以在各媒体平台上收集、发布和传播相关文化内容。人们可以成为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博主,形成一个独特的私域流量场,获取他人的关注和点赞评论,这些私域流量场的叠加聚集就会形成公域的流量大池,从而产生强大的文化影响力。[2]与此同时,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传播还具有交互性、超时空性等特征,人们的信息传递交流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文化传播场域得到了全面扩充,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文化传播和互动交流。第三,文化传播的沉浸式体验。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们通过现代新兴技术,可以创建出更好的文化交互环境,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服务。例如,博物馆在展厅中创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三维立体的方式还原出历史文化场景,给予现场受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享受。
二、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具有丰富性、即时性、交互性等优势,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达到了对物理和精神世界的全面覆盖和无限延伸,能够实现对各类文化信息的广泛传播。新媒体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相关工作者要及时革新文化传播理念,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结合目标受众的特点和时代发展趋势,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深入融合。
(一)优化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
新媒体本质上是运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基于各种终端设备向受众提供多样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能够辅助文化传播者将各种文化艺术进行物化落地,并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相关工作者也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搭建起专业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将海量的、不同类型的文化数据信息上传保存到数据库中,进而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大大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管理水平。例如,在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开发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合理使用数字技术,为馆藏文化资源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分析与整合存档,同时结合受众群体的视觉感受,将各类文化信息高效、直观地传递给他们,进而有效满足他们的多样文化体验需求。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打造的数字展厅,就是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与终端设备,用户可以基于终端设备,通过全景虚拟漫游的方式,沉浸在数字展厅营造出的文化场景中。[3]如图1所示,中国国家博物馆对《秦汉文明》进行全景漫游展示,在该项数字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受众通过点击浏览、手控滑动等操作,可以从不同视角清晰观看文化展的内容,还能够对数字展厅内的作品细节和环境空间进行缩放观察,从而获取更为丰富的文化体验。在故宫设计打造推出的“端门数字博物馆”展厅中,工作人员将各项新材料与新技术创新融入各个信息交互区域,实现古典建筑与互动装置的紧密结合,受众在超高分辨率地面投影、精准定位系统等技术的作用下,通过一扇扇数字虚拟大门,认识了解故宫建设发展的漫长历史。在数字展厅中,各个空间区域都配有量身定做的数字交互装置,它们不仅存储着大量的故宫历史文化信息,还可以实现与受众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向其解答各种有关历史文化的问题。例如,在故宫“端门数字博物馆”展厅的服饰艺术文化区域,现场设置应用的数字屏风,能够给受众提供服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多样视觉效果。受众能够通过手动操控电子笔,在电子触屏上进行即兴发挥操作,也可以通过屏幕欣赏到传统艺术作品,这样无疑大大提升了受众的文化体验感,让“古今对话”成为一种现实。在新媒体时代,各项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据资源库搭建打下了坚实基础,助力我国文化传播事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以新媒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平台
在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要形成特色品牌传播效应,必须加强文化传播的阵地建设和品牌建设。各地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引领媒体机构以新媒体创新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平台,塑造独特鲜明的文化品牌形象。例如,宁波网设计推出的“文化礼堂”,就是着眼于阵地建设,有效承载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新风,为当地民众守住乡土、传承乡风、留住乡愁。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媒体机构的重要责任就是依托新媒体技术,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地域文化品牌,并基于各种媒体渠道平台,对外传播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促使民众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自觉参与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4]再如,海口网设计推出了“琼台人文”频道,该频道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的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平台,主要负责讲述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涉及古建筑、戏剧、舞蹈、音乐、历史名人故事等内容,能够让受众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海南气息。发展至今,“琼台人文”频道收获了大量来自全球各地的网络粉丝用户。此外,海口网还推出了“红树林文学”频道,该频道致力于打造成海口市的文学高地、文学之窗,推送前沿的文学信息,关注最新文学艺术思潮。该频道还会定期邀请著名文学作家、诗人、评论家等,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以此为海南文学阵地引入名流,挖掘和推荐本土文学新人。
为了满足民众的信息获取体验需求,各地区媒体机构要与时俱进,跟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脚步,充分发挥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的作用。例如,海口网设计推出“海南吃货团”,向微信用户积极宣传展现当地美食、民俗文化。在相关美食主题的公众号中,运营人员不仅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向用户展现当地各种特色美食,还详细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让用户深入了解海南的人文风情。此外,各地媒体机构还可以创新运用抖音、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建立具有特色的账号,向来自五湖四海的用户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的文化传播阵地,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传播品牌。
(三)以新媒体打造特色文化IP
为了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竞争力,媒体机构与自媒体需要运用新媒体打造出特色的文化IP,以鲜明文化符号为载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首先,相关媒体工作者需要设计出具有高辨识度的IP形象,凸显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为地域文化广泛传播提供强有力的载体。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设计推出了“唐妞”,该形象的设计是以唐朝仕女为原型,以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为底蕴,将盛唐文化和动漫二次元进行结合,通过中国水墨手法打造出极具传统文化内涵的民族动漫IP形象。与市面上常见的动漫人物形象相比,“唐妞”是以历史情感为切入点进入动漫市场,用现代的方式讲述唐文化和历史故事,让古老的文明再现青春活力,重塑中国人文精神和民族自信。围绕“唐妞”这个超级IP,博物馆还相继开发推出了唐妞表情包,并通过与各大品牌联名、在抖音平台发布短视频等形式,最大限度提升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促使其成为民众了解陕西文化的重要切入口。其次,文化传播工作者还需围绕文化IP,展开丰富传播内容的文化创新和运营推广工作,以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深度,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河南卫视打造的“中国节日”文化IP,受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该文化IP主要是以舞蹈、歌曲、舞剧等艺术形式为载体,对中国节日这一极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元素进行创新,向各地观众充分展现中华2+hvCRDq3xw0Qqi598v1Aw==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5]在这些节目内容的拍摄制作中,主创团队采用了新兴技术,以精彩绝伦的影像奇观,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活力,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和点评转发,从而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三、结 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出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相关媒体工作者需要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完善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依托各种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传播品牌和IP形象,为文化传播注入更多新鲜活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河南红色文化涵养党员领导干部初心使命研究”(项目编号:2023CD J032)。
参考文献
[1] 张园园.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1(7):85-86.
[2] 王伟.新媒体语境下地方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探析[J].中国报业,2021(5):51-53.
[3] 崔文君,宋雁超.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大舞台,2015(8):232-233.
[4] 杨田田.新媒体语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J].大众文艺,2021(18):226-228.
[5] 郭文涛.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实践探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3(10):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