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与机遇:国际传播“微力量”的认知与整合
2024-10-30王晓晖赵启慧
【内容提要】国际传播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在国际局势深刻演变、国际竞争日益转向系统性、体制性竞争的复杂形势下,如何实现中国国际传播主流话语的突围?在深度媒介化社会继续深入演进过程中,如何赢得技术赋权、赋能的时代红利?如何面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历史使命,日益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以全新视角审视国际传播主体,整合以个体、日常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传播“微力量”,打造中国国际传播动能矩阵,正充分显示出必要性与可行性。与此同时,广义的中国国际传播中接续生成的创新性方法与做法,也已在实施中呈现超预期的力量与可能。
【关键词】国际传播体系 微力量 平台社会 话语权 效力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已经深度参与世界传播格局的演进过程,但国际话语权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正是因应国际传播格局的结构性不平衡推出的重要举措。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动全球传播格局向着于我有利的方向演进,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资源集成,依循我国的整体目标、外部局势、资源现状等因素进行更为宏观的规划和建构,精准认知、盘整中国国际传播的主体和载体资源新生力量,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实现与国际社会不同层面的有效互动、良性对话,进而达成了解、理解与认同,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
而此时,深度媒介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突围提供了支撑。技术赋权引发了传播领域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全球传播条件下人人都有话语权,个体随时可能成为传播主体,加入到中国国际传播的矩阵中来。实际上,在我国日益形成的多主体、多渠道、丰富立体的大外宣格局中,在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之外,更多元的传播主体已经崛起,客观上融入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中。所以,重新认知并整合这些国际传播“微力量”,将全球传播“微力量”的涓涓细流汇聚为中国故事讲述的滔滔江河,正是目前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建构过程中不能错过、必须赢取的巨大时代红利。
一、大变局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新力量的生成与加持成为关键变量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点,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①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从军事和政治领域转向文化和信息领域②,超级媒介层出不穷,既延伸和强化了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传播优势,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打破现有国际传播格局提供了一定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风险社会图景凸显,世界进入以流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为特征的“乌卡时代”③,计算宣传和信息操纵等各类传播现象纷纷涌现,真相扑朔迷离,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舆论关注度指数级升高,世界关注中国、需要中国,但也存在误读、误判,甚至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制度性竞争、价值观竞争将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美国内部达成广泛共识:中国是美国一百年来第一个真正的对手。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严峻长期挑战”。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打压、围猎和封堵,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可以预见,“中国威胁论”将以不同形式、不同版本出现,与美西方制度之争、理念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将伴随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可以说,国际传播需求之高前所未有、国际传播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国际传播目标达成的机遇前所未有、国际传播目标达成的挑战前所未有。
因此,我国亟待扭转国际话语权与国家实力不匹配的现状,在初步形成立体式、大外宣传播格局的基础上,探索引入国际传播新生力量,扩展传播主体多样性,构建多元立体的国际传播体系,塑造真实、立体、全面,同时富有亲和力、吸引力的国家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整合国际传播“微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微力量”以海量信息、碎片传播、个人视角、日常分享、多样形式、广泛渠道,能够迅速捕捉并传播相关信息,并凝聚成关注的力量、舆论的力量、传播的力量,见微知著地讲述中国故事,自然客观地塑造国家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达成共鸣、进而形成共识。
二、深度媒介化新生态:生成赋能国际传播新力量
当前,世界多极化发展、信息技术迅猛迭代、网络空间出现“巴尔干化”现象,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世界秩序重组像今天这样是由“媒介化”来主导的。④这些全球传播生态中的变量,颠覆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生态和资源配置形式,平台成为社会运作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塑造了一个以平台为核心驱动的动态社会生态系统。⑤基于此,资讯、观点甚至情绪可以跨越千万公里并以多样态实时传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有学者称之为“信息传播平权化”, 即权力和垄断资源指向更广阔的主体、来源、行使方式与分布格局。⑥
一个重大又隐秘的事实正在发生、发展:即平台社会的成熟带来传播权力的变化,无数个体传播的动能被激活、被释放,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工具提供了强大的互动功能,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行为构建起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社群,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得以增强,传播生态焕发全新活力。在当下深度媒介化社会中,传播主体的深刻变化是诸多变化中最为先导、最值得关注的重要一极。传播机制经历了从垂直向扁平化的根本性变革,信息传播模式亦从传统的单向垂直流动转型为双向互动的网状结构,传播主体实现了从“精英主导”向“全民参与”的传播格局转变。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个体的创造力与参与热情,促进了自媒体生态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趋广泛与日常化。
从效果、效能的关注,深入到体系层面的效力评估,是中国国际传播强调有效性的目标持续演进、理念不断升维过程的体现。当“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成为新的工作目标,就需要从国际传播全链条着眼,进行因应当下国际环境和媒体环境的全新评估,深刻认识深度媒介化社会带来的信息生产关系的变化,认知被平台化社会化激活的个体,致力赢取全球传播“微力量”这一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建构过程中巨大的时代红利。
三、“微力量”定义及特征:国际传播多元主体不断扩展
2009年,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国际传播工作被纳入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规划中,六家中央主要媒体得到重点支持;2015年底,从国际传播的效果、效能角度出发,提出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的“1+6+N”工作模式,其中“N”的理念与安排,正是旨在调动越来越多有意愿、有能力的相关力量加入到中国国际传播的工作中来。“N”是其他英文对外网站和有潜力发挥国际传播功能的平台和机构。⑦随着中国国际传播体系不断完善和媒介环境的不断发展,新时代以来,我国对外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化发展,民间力量汇入跨文化传播的舞台,个体成为国际间文化交往和传播互动、价值链接的新主体,“N”的内涵进入到深度拓展、扩充的过程中。
本文所探讨的“微力量”正是以个体为主体,来自体制之外、行业之外的传播力量。他们不隶属于官方或主流媒体机构,不以国际传播为本职、使命和责任,作为日常交往、个人表达,充分利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工具,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多形态表现形式,进行跨国界、跨文化交流与碎片化传播。“微力量”往往不刻意为之、不预设目标,兴之所至、有感而发,非常个人,因而也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容易引发关注和共鸣。这种看起来没有方向感、没有目的性的发散性传播,却意外契合了某种传播的底层逻辑。个体全球传播的“微力量”因其聚沙成塔的海量规模带来的全球效应,更有可能穿越时空距离,打破文化隔阂,带来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
如果说媒体机构是国际传播的“航母”和“集装箱”,那么来自个体讲述者的传播与裂变,就是全球传播时代无处不在的“小包裹”,正如商业世界活力无限的“小单快反”模式,爆发出更大的活力和传播力。“微力量”拥有多元的参与基础、鲜明的个人主体性和强大的聚合效应。多元化的参与结构搭建起庞大的信息交流网络,允许传播者自主决定传播内容的选取、形式的创新及发布的时机,凸显出鲜明的个人主体性。这种个性化的叙事模式使得“微力量”能够灵活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和受众偏好,打破时间空间的区隔,个体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汇聚和互动,声量被放大,展现出强大的聚合效应,不仅颠覆了传统权力结构的单向性,也为舆论的形成与演变提供新的可能。
技术变革为“微力量”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声渠道,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度和精度,提供了更广泛的受众覆盖和更深度的市场渗透,实现了传播权力的扁平化分配,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范围内信息的流动与整合。“微力量”以平台社会技术架构为基础设施支撑。平台社会的背景下,社交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了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网络,形成了独特的用户社群和兴趣社群,实现了信息的日常表达和海量信息推送。在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经济盛行的当下,不被关注、微不足道的“微力量”充分把握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与个体兴趣的零星话题,如对一个文化体验的分享、对一个社会热点的关注、有感于日常琐事的个体性感、情绪抒发等等,依托于社媒平台、短视频平台甚至电商平台、游戏平台等日常化的传播渠道,实现信息的快速扩散与广泛覆盖;利用短视频、图文、数据、科技化互动等多样的日常化传播方式,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与现场感的营造;借助平台的推荐算法与社交功能,达成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如无数水滴汇成大海潮汐,如微小原子聚合引发核爆,形成中国国际传播无法忽视、当量巨大的传播势能。
四、整合全球传播“微力量”,打造国际传播新矩阵
在国际传播的新时代,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媒体和单一行业的突进作用依然重要和稀缺,与此同时,认知、链接、整合与协同,日益成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打造与国家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关键策略。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深刻变革的产物,“微力量”的形成与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重塑国际话语权格局。它以独特的灵活性、广泛性和深入性,跨越地域界限,触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形成独特的舆论场和文化共鸣,成为连接民心、传递多元声音的重要桥梁。它所代表的公众参与国际事务的新途径、新方式,是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多元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基石。将“微力量”纳入中国国际传播矩阵,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必要举措,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站位上,以全新的视角和认知去珍视、去认知、去整合。
(一)主流媒体与政策引领并重,构建高效国际传播矩阵
顺应规律、契合人心的政策发布与实施,是中国故事重要的讲述。⑧好的政策自带传播力、影响力。实际上,看似无关的144小时免签政策,客观上却成为聚合国际传播“微力量”的一次成功操作。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占比58%,同比增长190.1%。⑨“中国游”主题视频(China Travel)中的很多外国旅游者,身份瞬间自然转换为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中国故事的热切传布者。此前国际传播工作者试图跨越千山万水、超越各种障碍、调动各种手段以期达成传播的中国故事,此时正反转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游客孜孜以求的发现目标与抵达目的地。外国用户由原来的被动接收者变身为中国内容的主动传播者。他们感叹“洋气不洋气”(city不city)的同时,主动亲历、沉浸体验、自驱传播、开心分享着的,是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面向世界、发展进步的中国。
全新认知、系统整合,对于国际传播工作显现出越来越大的重要性,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必须要抓住时代的红利、技术的机遇,盘整多主体多渠道力量,构建国际传播新时代矩阵,整合全球传播“微力量”,形成集成效应,改变失衡、板结的国际传播权力格局。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基于自身优势专业优势,发掘渠道潜力,焕发各方力量,让包括专业团队、商业机构以及各种传播“微力量”在内的传播动能真正加持国际传播,为中国故事讲述赋能,为探索塑造新型的国际传播能力、探索构建开放包容的生态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外文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CCTV-9、“Discovery”探索频道等机构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就是整合“微力量”的成功尝试。截至2024年 9月1日零时,第二届创作计划官网共征集项目4000多个,其中个人申报数量达500多个。申报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包括职业经理人、机构管理者、健康管理师、戏剧表演者、个体影视拍摄者、广告公司经理、企业部门经理、大学教授、在读大学生、自媒体人、外籍华人、常驻中国的国际友人等等。2024年7月30日,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培训工作开始,延续第一届广受欢迎的线上经验,万余名学员和中外名师将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相聚到“国际传播超级大课堂”,通过工作坊分组授课,为包括海内和海外“微力量”在内的中国故事讲述者提供专业指导,从国际、国内视角聚焦同一主题,邀请“一中一外”名师讲授如何通过影像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探讨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该创作计划致力于推动中国题材优质影像内容的中外联创联播,为国内产出的优质内容与国外主流传播平台、为国内、海外的“微力量”传播搭建融合桥梁。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创意选题和节目成片,重点征集生动反映中国多彩面貌的影像选题,立体讲述新时代中国多彩发展的生动故事,以镜头为时代画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集中推出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温度的影像精品,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创作计划一经推出,就显现出巨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其原因即主流媒体和机构在中国故事讲述过程中,已经不仅是倾一己之力、一骑绝尘的专业讲述者,更是汇聚资源、盘整动能的超级链接者和责任担负者。此次创作计划从主体资源聚合、传播渠道搭建,到前期专业培训、后期评奖推送,都体现出了主流媒体和机构的更高站位和更大的系统能力。创作计划将在美联社、彭博社、美通社、韩联社、日本共同社、意大利阿德恩克罗诺斯通讯社等全球52个国家1100余家媒体和新闻网站进行广泛报道和推送播出。这不仅为中国国际传播产品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渠道,为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讲述做出实质推动,也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出有益探索。
(二)传播规律和商业逻辑并驱,打造多维国际传播供应链
“传媒秩序是政治秩序的副产品,是经济秩序的延伸。”⑩在全球互联网深度商品化的背景下,平台流量成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尺,在享受流量带来的巨大红利的同时,传播底层规律是必须坚守的底线。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平台社会内涵,在确保传播真实内容的同时创新传播形式、扩展传播渠道,探索建设大流量的国际传播平台。
中国故事能不能讲好、中国声音能不能传播好,关键看受众是否愿意听、听得懂,能否真正形成良性互动,产生更多共鸣。挖掘更加多元化、具有切身体验的传播个体,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内容创作者投身于内容创作,呈现差异性的个体形象,并汇聚海量传播拼接、重组出中国群像,是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生活化、日常化的真实记录,更能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朴实的人物形象、真实的画面呈现和普通的生活场景,更易于引发国际共鸣。112024年巴黎奥运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交媒体中的奥运、“微力量”眼中的奥运,传播主体不再仅局限于主流媒体,运动员本人、志愿者、观众等都成为传播的主体和主力。奥运会志愿者拍摄奥运准备期间的工作日常、观众拍摄观赛日常,突出记录过程中的个体、真实和情感表达,通过小切口的细节展现宏大背后的日常,引发海内外用户的热烈反响。运动员日常视频的拍摄地点既包括工作场所,也包括咖啡厅、景点等休息场所,这样的叙述视角和游客生活场景,让观众在观看时更有熟悉感、亲切感和代入感。
在自身探索的同时,“商业出海”成为实现国际传播突围意外而关键的助力,“出海”企业的运营模式也为国际传播体系构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案。近年来,跨境电商品牌希音(SHEIN)凭借其 “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成为我国微小企业助力国际传播的新秀代表。今年1月,市场分析机构“数据AI”(data.ai)发布的《2024移动市场报告》显示,希音在2022年之后蝉联了“2023年全球购物类 APP下载量冠军”。希音独特的运营模式和理念让它从众多的海外品牌围剿中杀出重围,突破贸易封锁壁垒,为中国的小商品市场整合和出口搭建市场平台,将有中国烙印的产品销往全球。中国国际传播搭载中国商品漂洋过海,展示中国能力、中国审美,中国商品带着中国基因、中国味道,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而国际传播可以从中国企业出海经历中得出披荆斩棘的成功经验,并找到在世界经济发展生态位中发展自己、与世界共赢的中国智慧。
(三)海内与海外“微力量”并举,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传播生态
中国是正在不断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贡献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国际传播也是正在不断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贡献世界的传播。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海外“微力量”的作用不容忽视。当11亿中国网民、亿万的中国海外旅游者、六千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一切关注中国、行走中国、分享中国的外国人都成为中国故事讲述的全球传播“微力量”时,中国国际传播的生态就会发生新的重大结构性变化。
当然,在新时代国际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中,“微力量”作为一股新兴且重要的传播力量,还处在初期被看到、初步被认知的过程。其以个人化、即时性和广泛覆盖性的特点,为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但要充分发挥“微力量”在国际传播中的积极作用,还要看到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的传播障碍、超级媒介和超级平台带来的信息真实性验证难题以及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标准的冲突适应问题等一系列复杂挑战。认知并整合国际传播“微力量”,将全球传播“微力量”汇聚为中国故事讲述、国际传播体系建构的巨大时代红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加强战略定力,灵活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加强语言培训,提升传播者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建立信息审核、监察和用户教育机制,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供性;加强对“微力量”传播者的法律法规培训和监管力度,共同维护良好的传播秩序,或许都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演变与信息技术环境深度变化的双重变革下,中国要实现国际传播话语突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深刻洞悉平台社会的内在运作机制,实施多维度战略探索,不断丰富、优化现存的国际传播体系架构,持续丰富、充实多元主体“N”的内涵与外延,充分认知以个人、日常传播为最主要特征的海内外全球传播“微力量”,致力整合并纳入国际传播体系中来,构建开放包容的传播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多元传播主体的协同效应,以期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赢得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王晓晖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赵启慧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孙宝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内涵与因应》,《党政论坛》2021年第2期: 第44-48页。
②胡智锋、叶大扬:《中国影视国际传播三思》,《对外传播》2024年第5期,第4-8页。
③史安斌、刘长宇:《解码“乌卡时代”国际传播的中国问题——基于ACGT模式的分析》,《当代传播》2022年第3期,第13-19页。
④徐朝清:《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国际传播》2024年第1期,第10-19页。
⑤Van Dijck, J. & Poell, T. Understanding Social Media Logi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2013, 1(1), 2-14.
⑥喻国明、欧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历史方位》,《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4期,第4-8页。
⑦姜飞、张楠:《中国对外传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全球传媒学刊》2019年第2期,第39-58页。
⑧王晓晖:《“China Travel”打开中国国际传播新维度》,《现代视听》2024第6期, 第1页。
⑨《1-6月份入境外国人同比增长152.7%》,国家移民管理局官网, https://www. nia.gov.cn/n741440/n741567/c1660229/content.html,2024年7月5日。
⑩姜飞:《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的中国方向》,《中国记者》2011年第7期,第18-20页。
11张志安、孙玮:《多元主体参与国际传播的视觉实践——以〈华为的100张面孔〉和〈海外员工看中国〉为例》《,对外传播》2023年第1期,第40-42、第75页。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