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
2024-10-29代江连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要求,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因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解题能力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教师可综合归纳分布在不同教材中的同一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利用教材正文内容,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利用教材在正文外的素材,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素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8-0069-03
高考命题遵循“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因此教材是高三复习备考最重要的资料,也是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的重要工具。从“学教材”转向“用教材学”是学生学习理念的一次转变,这意味着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要努力与教材文本对话,并从中获得成长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在高三复习中,学生不能只是会读背教材内容,更要用教材学习,即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应有的素养与能力。本文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以期对广大考生的备考有所裨益。
一、综合归纳分布在不同教材的同一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师要结合教科书对学习专题的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该专题所涉及的范围及重要史事;在此基础上,概括和确定该专题中的关键问题,并将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起联系,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中还明确指出:“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教师可以结合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解释历史现象。例如在“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的复习中,教师首先要分析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这是重点内容。而要想全面解释工业革命的影响,就必须将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综合归纳起来。
除了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分析了工业革命的影响,选择性必修教材中也包含了众多相关内容。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叙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即文官制度、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国际法的发展、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影响。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也叙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且内容相当多,例如,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中:“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规模庞大、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中:“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使城市化不断前进”“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得以加强”“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叙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商业贸易的影响,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叙述了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与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叙述了工业革命对交通的影响。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叙述了工业革命对近代殖民活动、人口迁徙、文化交融等方面的影响。将以上内容综合归纳起来,就能从各个方面深入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有效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利用教材正文内容,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比较能力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必备能力,比较题是高考常考题型,因此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重视培养比较能力。
教材正文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解答比较题,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的基本内容。在阅读题目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内容进行归类,明确材料从哪些方面进行叙述,从而为后面的比较奠定基础。其次要确定比较项目。题干设问中已经指明了比较项目的,就直接依据试题要求逐一进行比较,组织答案。题干设问中没有明确比较项目的,可结合历史事物的基本因素、材料内容来确定比较项目。最后要分析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了比较项目后,就要结合材料内容和材料涉及的知识,弄清楚各比较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而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答案要点。在组织相同点的答案时,可先写出比较项目的提示词,如“原因”“主体”等,再写“都……”。在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同样要指出所比较的不同项目的具体角度,同时指出各具体角度的具体内容。若同时比较异同点,一般来讲,从宏观角度找相同点,从微观角度找不同点。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概括。第一,经济发展方面,都促进了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第二,生产关系方面,都使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可以从下面四个角度分析。第一,科学与技术相结合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许多技术发明来自生产一线工匠的经验总结,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多数成果来自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科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与技术日益结合起来。第二,工业部门发展的重要工业部门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工业部门是纺织业等轻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工业部门是重工业,如原有的钢铁、机械制造以及新兴的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部门。第三,开展的范围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在英国等几个欧美国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在欧美诸国开展,还涉及亚洲等地。第四,影响深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规模更大,发展更迅速,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更大、更广、更深。
三、利用教材在正文外的素材,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教师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过程。
现行统编教材在正文之外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如“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在正文之外还提供了插图5幅、文献史料4则、史实简介2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一)培养解答常规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中的非选择题常常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设问:原因(背景),措施(态度、主张),特点(异同点、变化、发展等),意义(影响、评价),启示(认识)。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过程漫长且艰辛,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平时测验和大型考试的试题,还可以在一轮复习时利用教材内容设计与高考试题类似的题目,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本课第一个“历史纵横”中的内容“英国的制呢业发达,对羊毛的需求激增,土地所有者在被圈占的土地上养羊,获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羊吃人’。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解答常规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示例:(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在英国等西欧国家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的影响。参考答案:(1)①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③英国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④利润的刺激;⑤政府支持的结果。(2)①改变了农业、农村生产方式,即推动了农村资本主义发展;②冲击了传统手工业;③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市场,即促进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或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④有利于城市化发展;⑤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二)培养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
开放性试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而且素材多样,考查角度变化无常,是学生认为难度最大的题型,这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长期训练,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教师可利用教材在正文外的素材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解答,从而培养学生解答此类型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插图《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绘画作品)里,烟囱林立而且冒着浓浓的烟,河水乌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烟囱林立是因为工厂众多,当时工厂使用蒸汽机提供动力,燃烧煤炭的蒸汽机将大量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和江河污染。教师可以利用这张插图设计以下问题:(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图片反映出的有关工业革命的历史信息。(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一项或多项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图片写一段约200字的介绍词。(要求:主题明确,内容翔实,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工厂组织生产;生产规模大;使用机器生产;环境污染严重。(2)略。(3)略。问题(2)(3)属于开放性问题,同一素材设计出两个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材料,培养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
教师利用教材在正文外的素材设计问题,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首先,减少了教师搜寻素材的工作量。其次,减轻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如果大量选取教材外的素材来设计问题无疑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有些素材的阅读难度比较大,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最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教材在正文外的素材设计问题,能够让学生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知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设计问题,就应努力提升自己设计问题即命制历史试题的能力,保证设计的问题具有严谨性,没有歧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素材设计问题,给出答案。采用这种方式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及时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感受到自主设计问题的乐趣。
总之,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既便捷,又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林燕珠.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素养[J].考试周刊,2013(14):27-28.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