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编研究

2024-10-29何龙凤

参花(下) 2024年10期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语文课堂的教与学更加清晰明了。但在正确理解和使用语文教材阅读篇目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也比比皆是。对于初中语文阅读专题方面,许多专家、教师就初中语文阅读的各个专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了值得借鉴的结论。其中大多是对小说、散文的阅读专题研究,而现代诗歌专题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为了提高教师对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诗歌篇目统计与分析

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使用以来,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增进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应用能力,研究语文教材是不可缺少的一项任务。现就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歌选入篇目进行以下统计(如表1)。

初中统编语文教材选入阅读篇目一共143篇,其中选入现代诗歌篇目18篇,包含5篇外国诗歌。相对于其他阅读类型而言,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较少。

首先,从选入的篇目类型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现代诗歌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国内或国外诗歌,也包括篇幅较长的或精短的诗歌。相对来说,选择的国外现代诗歌较少。这是由于外国的语言特征与我国的语言特征有所差别,在诗歌翻译上又存在多样性,因此,教材编写时尽可能地选择了翻译过来仍然能够表达作品本来意蕴,又能利于学生理解的诗歌。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虽然是外国诗歌,但读起来语言优美,内容富有哲理性,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同时,短诗歌与长诗歌的选入,能够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诗歌形式美。

其次,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选编的年级分布也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现将主要数据以柱状图形式呈现(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诗歌篇目多数分布在七年级和九年级,而八年级只有下册选入了一篇《回延安》。这一分布状况的出现并非不注重八年级学生的诗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我国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视度的要求,在八年级安排了古代诗歌和文言文学习单元,相应地现代诗歌的学习有所减少。要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需要注重各个文类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这样便于各文类之间相互配合。古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部分现代诗歌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训练作用,这也体现出统编版课本编排的科学性。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个部分所选的课文,zXjs5esd/cM9ylhNm5kTECFHHQi0lscziH9bsMir4Sk=都符合所处单元的主题,有的单元包含不同的文类,有的单元以一类文体组成,并且内容组织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提出,“教材编写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统编版语文教材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段的衔接,在七年级阶段选入了较容易理解的富有想象力的诗歌,但诗歌的分布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单元,而是分散到了各个单元。例如,被选编进七年级“想象之翼”单元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篇幅适中,韵律优美,运用了想象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被选入七年级下册“生活哲理”单元,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欣赏诗歌的兴趣,为其八、九年级的诗歌学习奠定基础。八年级阶段虽然只选择了一篇诗歌《回延安》,但篇幅很长,内容也被划分成了五个部分,需要学生耐心品读,体会作者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九年级阶段,教材选入的诗歌,以活动探究的方式组成了一个单元,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学会鉴赏、朗诵、创作诗歌,可见九年级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此外,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还采用了教读与自读相结合的形式,增强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阅读探究能力。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除九年级上册“自主·探究”单元外,现代诗歌的教读有4篇,自读有8篇,可见自读课文的占比更大,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现代诗歌部分时,除了要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篇目,还要进行课外拓展,同时也说明了统编教材与以往的教材不同,更加注重对学生诗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现代诗歌名著导读的编排与分析

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是丰富学生阅读内容的重要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精选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学段适应性的典范作品”,还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等”。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内容以小说为主,而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诗歌阅读相对较少,其中,现代诗歌推荐阅读书有2本,分别为九年级第一单元后名著导读部分的《艾青诗选》以及其后的自主阅读推荐《泰戈尔诗选》。可以看出,此版教材在选择现代诗歌名著导读书籍时,兼顾了国内和国外两部分,从横向上打开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作为九年级学生的必读书之一,《艾青诗选》中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情感、明朗的意象以及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其中有些诗歌呈现出口语化、散文化特点,适合学生朗诵。教材中这部分的名著导读围绕着“如何读诗”的主题展开,这里的“读”不仅仅是指朗读诗歌,也指的是品味鉴赏诗歌。其主要设置了名著内容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自主推荐四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清晰明确的目标,解决学生在读现代诗歌中可能产生的对诗歌整体意蕴把握不当、对诗歌旋律的感受和理解不到位以及对诗歌语言之美的鉴赏不足等问题。例如,名著导读中的“读书方法指导”部分给出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在专题探究部分让学生探讨书中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通过举行朗读活动,加强学生对诗歌旋律的把握。

三、现代诗歌的内容特点

现代诗歌与古诗相比,较容易理解,一方面,现代诗歌填补了古诗中的部分留白,将叙事的内容呈现了出来,另一方面,现代诗歌在形式上相对来说更为自由,创作主体生活的时代与思想更接近于当代。同时,与散文、小说相比,现代诗歌又具有语言简洁和富有想象空间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论是在诗歌的意象和韵律节奏方面,还是在诗歌的意境和情志方面都体现出了现代诗歌的美感。

(一)巧妙的意象设置

“意象是对象的特征和诗人情感特征的结合”,“意象”又区别为“核心意象”和“辅助意象”。想要理解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就要抓住“核心意象”来分析。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入的现代诗歌有突出的核心意象,并且由核心意象牵连和派生出其他的意象,也有不主要突出某个意象,而是将诗歌中的多个意象聚焦于所要表达的情感思绪中。例如,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作者郭沫若在确定了星星和街灯两个意象以后,联想到星河,然后由星河联想到牵牛织女的故事,把流星想象成灯笼,表明了它们的自由来往,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中,诗人并未将乡愁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多个意象串联起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二)优美的意境烘托

不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其中的意境美往往能够令人回味无穷,有些诗歌的意境积极豁达,有些诗歌则显得宁静、清冷。读者通过品读诗歌、学习诗歌,感受诗歌中的景与情,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构建出与自身经验相契合的点,引发情感共鸣。统编版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选篇中有许多意境优美的诗歌,例如,穆旦的《我看》,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包括“春风”“春草”“飞鸟”“流云”等,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天景象。在诗人笔下,春风悄悄地“揉”着青草,飞鸟静静地飞往晴空,流云慢慢地变红、映照着大地。读者在读诗歌时,经由想象,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轻柔、宁静和从容,这便是诗歌所传达的意境。

(三)丰富的情感意蕴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教导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情感的人,让他们学会发现美和感受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思想,强调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现代诗歌,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安慰的口吻,告诉读者遇到困难不要畏惧和悲伤,要始终相信美好会到来,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四)多样的韵律节奏

现代诗歌的美除了体现在意象与情感中,还体现为诗歌所表现出的节奏感。可以是形式上的节奏,也可以是诗歌内容上的节奏,统编版教材中选入的现代诗歌有着独特的节奏感。如,《乡愁》中每一小节都以“ou”押韵,同时还用“这”和 “那”相对的方位词,准确地描绘了自己和亲人、家乡、祖国之间的遥远距离,读的时候需要将出现这两个词的地方音调放缓,气息拉长,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诗歌中还用了“窄窄的”“浅浅的”等叠词,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除此之外,这首诗在内容上也有节奏感,开篇第一小节写“小时候”,第二节写“长大后”,第三节写“后来”,第四节写“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情感的加深,所涉及的对象也从母亲、妻子扩大到祖国。

(五)新旧融合的独特形式

现代诗歌以古诗为基础发展而来,有的现代诗歌与时俱进,不拘泥于“五言”“七言”的句式,有的现代诗歌则在保存古体诗的形式上描写新的内容,既有古体诗的形式,又有新体诗的内容和精神。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了新旧结合的现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发展变化和其独特的形式美。如教材中的《沁园春·雪》,采用古典的词牌名形式,内容展现了恢宏磅礴之气。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每篇现代诗歌都有自身的特点,并且在现代诗歌作品中也有很强的代表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内容,挖掘它们的独特之处,我们应该对教材中的现代诗歌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于推动今后的教学工作。

四、现代诗歌内容的价值体现及其启示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未呈现以前,初中语文统编版在温儒敏先生的主导下编排并投入使用。这版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基本理念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将语文核心素养渗透其中。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将“2011年版义教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改成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部分。此版语文教材的现代诗歌内容选择体现了对学生以上能力培养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文化和语言文字,并且认识和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版语文教材选入的现代诗歌内容丰富多样,语言独特,既有展现民风民俗的《回延安》,也有表达热爱祖国之情的《我爱这土地》。这些篇目的选入有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作者运用汉字和通过诗歌形式表现出的内容是有丰富情感的、有意蕴的。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有着自身的规律,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律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是语文素养的体现。同样,诗歌语言也是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拥有其自身的规律。现代诗歌与学生的经验相接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诗歌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如以歌曲形式出现的《黄河颂》,写出了黄河奔腾激流的磅礴气势,赞美了黄河的伟大贡献。书中也有内容简短的诗歌,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又在诗歌的大单元学习中安排了诗歌的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写作体会诗歌语言的美。教师在教现代诗歌部分时也应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重视朗读训练和诗歌写作,因时因地,充分利用好语文教学资源。

(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诗歌的语言具有朦胧美,形式和意象相较于古典诗歌更加自由灵活,因此,学习现代诗歌的部分,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联想以及创新思维去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现代诗歌板块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富有想象力的《天上的街市》,具有哲理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未选择的路》等诗歌,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现代诗歌的美与其他文类所体现的美有所不同,“诗在西文里和‘艺术’一样,本意是‘制作’或‘创作’,所以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诗歌所包含的不单单是语言艺术,也包含音乐艺术以及绘画艺术,因而诗歌美的内涵更加广泛和深刻。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美的意识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芦荻的《风雨吟》中每一小节,句式整齐,读起来具有节奏美,运用了象征手法,赋予“风”“雨”“大地”以丰富的情感内涵。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也应激发学生对这些美的感受,帮助他们发现周围事物的美,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结语

现代诗歌具有表达情感、抒发情志的独特魅力,但其创作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文人和作家这一类,而是每个人可以运用现代诗歌的形式,将内心的丰富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口语表达、写作、创造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现代诗歌学习较为关键,因为学生理解诗歌技能的积累和阅读诗歌兴趣的培养都在此阶段逐步形成,因此需要教师做好初中阶段诗歌阅读的正确引导,做好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篇目的分析和相关内容的把握。本文就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现代诗歌篇目的选入、编排、诗歌内容特点及其价值意义等方面加以深入探讨,希望能提高人们对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阅读部分的理解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小说、诗歌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3]李若菲.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名著导读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2.

[4]路佳.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5]孙倩.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内容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21.

[6]丁世民.立足文体特质点的诗歌文本解读——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为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22(23):52-5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何龙凤,女,硕士研究生,榆林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