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语境下美育课堂的教学策略

2024-10-29董笑语

参花(下) 2024年10期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独特性以及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欠缺的问题,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变得尤为紧迫。美育教育不仅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而且在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关键步骤。本研究结合德州地区的非遗文化案例,探讨在非遗背景下美育教学与非遗教学结合的可能性,特别是通过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创新性的课堂设计,丰富中小学美育的实践和教学意义。此外,针对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现存的教学模式提出改进建议和研究策略,强调提升学校和教师对非遗美育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性,旨在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一、非遗语境下美育课堂的教学价值及意义

(一)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课标视域下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教学内容从2022年4月起成为义务教育各学段的核心学习内容,其教学地位和重要性显著提高。政策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进行传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进一步突显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地位,向教师提出了融合非遗教育的新要求,旨在加强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在这一关键成长阶段对非遗的认识与欣赏,这一系列措施彰显了教育界对文化继承与传承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及其长远价值。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将其纳入美育课堂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民族文化根源的探索,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展示世代相传的文化艺术,涵盖了手工艺、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非遗因而成为连接美育与学生的桥梁,扩大了教学内容并丰富了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尊重与传承,同时激发教师探索如何有效融合非遗与美育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创新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独特性对美育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美育不仅重视传授技能,更深化价值观的传达,通过引入非遗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展示中华文化之美,鼓励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及优秀品质。在数字时代,利用非遗美育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强调美育在文化传承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培育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并激发保护非遗的意识。

(四)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美育课堂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通过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非遗知识和技艺,对于促进非遗的继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初中阶段特别关键,这一时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这一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时机。美育的介入,激发了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尊重,对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信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非遗语境下美育课堂的教学开展现状分析

(一)重视程度欠缺

我国的素质教育尚在发展初期,美育和非遗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不大,面临着发展的挑战。此外,尽管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考和实践能力,课程规划仍旧偏重于文化基础科目,限制了美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美育教育过于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未能有效融入非遗内容,限制了学生探索多样化发展的机会。传统教学方法和理论讲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非遗文化的传播,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的教育模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师资力量不足

在中小学阶段,美育教育面临着师资短缺的挑战,影响学生深入理解美育。美育关注度和资源投入减少,尤其是非遗教育受到影响。以德州大运河文化及其特有的“梁子黑陶”和红绿彩瓷器为例,这些独特的非遗项目由于缺乏宣传,导致许多美育教师对其了解有限。德州窑红绿彩瓷作为釉上陶瓷彩绘的先驱,尽管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仍需要更多的推广和教育以促进其传承。

(三)非遗价值淡化

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对非遗浅层解读的问题,导致其文化和历史价值未能得到完整传承。教育者对非遗文化与艺术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美育中非遗元素的应用往往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其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德州黑陶为例,学生虽了解其背景,但深入理解和掌握技能存在挑战,因而深化非遗文化阐释,通过启发式和情境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深刻体验非遗文化传承的美育价值和意义。

三、非遗语境下美育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深入挖掘非遗资源,让授课内容更丰富

美育课堂应着力深入探索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及商业价值,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整合到美育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能够直观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认识非遗的价值与魅力。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多样化上,还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调整和优化,以及教材内容的编写与更新方面。

1.教学过程

在人教版美术课程《土与火的艺术》一课的学习中,重点区分了陶与瓷的不同,包括其制作技术、形态美感、釉色表现及装饰技巧。课程进一步扩展到德州的黑陶文化和红绿彩瓷文化,选择以德州窑的红绿彩瓷文化为核心,这一文化可追溯至宋金时期。红绿彩瓷器主色以红、绿为主,用色大胆、对比强烈、艳而不俗、风格独特,被称为“历史的彩虹”,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红绿彩瓷文化的独特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保护非遗的意识,通过讲述其起源、历史演变、社会价值及重要意义,能够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2.教学模式

为深化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实施家校合作策略,安排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探索,如通过观摩红绿彩瓷博物馆并参观其生产制作过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德州窑红绿彩瓷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及制作工艺等。

此外,美育教育也注重实践与创新,因此可将手工制作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作为美育课堂的教学手段。借助学校资源,如开设“陶瓷工作坊”社团,结合艺术大师和教师的指导,结合理论学习和陶瓷制作实践,创作红绿彩瓷艺术作品。还可通过手绘和信息技术,开发瓷版画、纹样设计、文创衍生品等新型艺术作品,同时,通过参与学校艺术展览,激发学生的创作和参与热情,使学生通过创作、参与及欣赏,深化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这样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从而深刻领会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教材编写

在教材编写上,学校可整合德州红绿彩瓷文化和黑陶文化,创建校本教材,深入讲述非遗的起源、历史发展、文化特征及技术演变,以及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丰富学生对本地非遗文化的了解。同时,开发数字化多媒体和非遗主题课件,利用 VR 技术展示非遗作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让非遗文化价值得到有效传播,进而促进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和探索。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策略

其一,尝试探究实施项目式学习、团队协作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激励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探索和团队互助,融合非遗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二,鼓励学校举办与非遗相关的艺术展览、手工艺品展览等,以非遗展览的方式推广和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创新方法的理解,激发师生的好奇心及创新思维。例如,通过陶瓷艺术的创新形式,鼓励学生使用陶瓷工具或者泥塑软陶替代工具制作生活用品,如首饰、装饰品,等等,使美育课堂的价值挖掘更生活化、更具趣味性。

2.丰富活动

实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学校教育的计划,确保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来校讲授经验知识,结合体验式学习和互动环节,不仅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能促进“非遗进校园”向“非遗融入校园生活”的深度转化。这种亲身体验和深入互动的教育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尊重,为非遗文化在校园美育课堂中的发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打破时空局限性

采用体验式教学可以更直观地使学生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内在意蕴。以德州推出的“周末非遗日”课程为例,课程设计注重互动,注重创新,注重公益,注重其社会参与度,使非遗美育的独特魅力能够被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对非遗的美学精髓和精神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非遗专业素养

为了提升美育教师与非遗相关领域的专业素养,应当重视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学校可以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来校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在丰富美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为非遗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为专业的资源,让美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为非遗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组织德州红绿彩瓷文化的传承人或德州黑陶匠人开展公益讲座,展示传统技艺,帮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制作技艺、文化价值及发展前景。活动旨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开阔视野。此外,为了鼓励教师的能动性,不断精进非遗教师队伍质量,学校可以通过定期评估教学能力与学习研究水平,将成果量化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升美育教学质量。

四、非遗语境下美育课堂的研究建议

(一)建立非遗美育课程体系

要建立系统的非遗美育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确保非遗美育工作有效开展。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等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非遗美育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加强非遗美育的跨学科融合

非遗美育不仅涉及艺术领域,还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非遗美育的跨学科融合,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多元化的非遗美育格局。例如,陶瓷与书法结合,制作相关文创产品;陶瓷与历史结合,将陶瓷经历的朝代历史与呈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陶瓷制品的美育价值。

(三)开展非遗美育的实践研究

应积极开展非遗美育的实践研究,探索非遗美育的最佳教学模式和策略。同时,可以与其他学校、社区等合作,共同开展非遗美育实践活动,推广非遗美育理念和经验。此外,也应密切结合课堂实践及学生学情、特点等,以小部分学生带动大部分学生,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辐射范围。

(四)评价与反馈机制

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应多样化,既包括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如以项目为中心,作业、学生口头报告、学生作品集、团队合作项目等,同时也要融入创新的绩效评价,使学生掌握和运用非遗知识的能力得到全面体现。此外,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维度还有手工制作、非遗技能展示等实用技能考核,直观展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的持续发展,建立一个积极的反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包括定期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以及非遗传承人或专家的外部评价。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非遗学习与美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五、结语

总之,非遗在美育教育中的融入和应用,不仅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创新精神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例,如德州的红绿彩瓷文化和黑陶文化的有效整合,能够看到非遗项目作为教育资源的巨大潜力。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有限、教学方法单一滞后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但通过深入挖掘和创新非遗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以及建立全面的非遗美育课程体系等措施,美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望显著提升,不仅有助于传承和促进非遗文化的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培育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J].文化遗产,2022

(02):1-9.

[2]林源,王淑雅,黎雅智.广州市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研究[J].大学,2023(10):185-188.

[3]韩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傩舞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传承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32-135.

[4]武威.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J].才智,2012(15):22.

[5]胡静.非遗传承视阈下高校美育教育的价值研究[J].包装世界,2020(12):9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德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3DZZS08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笑语,女,硕士研究生,德州东城中学,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