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意义

2024-10-29钟象伊

参花(下) 2024年10期

在全球化进程持续加快的当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渗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不仅促进了文化多样性,也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本土文化软实力,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成了当前艺术教育行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小学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内容广泛,影响力强,有意识、有目标地将民族民间音乐与学科教学要求相结合,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学生良性的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但目前,民族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效果并不理想,影响因素较多样,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围绕小学音乐课堂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融入意义展开论述,并分析具体的影响因素,通过提出完善措施,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实现高水平发展。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

其一,促进文化传承与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将民族民间音乐巧妙地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更是对其文化根脉的滋养,能让他们在悠扬的旋律中亲近并领悟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起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1]

其二,培养民族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学生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更加深刻而细腻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音乐的旋律中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历史的厚重以及民族的精神文化追求,学生在欣赏与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在此基础上,逐渐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以文化的视角审视世界,以民族的情怀担当责任,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其三,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教材往往倾向于以西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为主导,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审美探索,而民族民间音乐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为音乐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更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民族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了其音乐鉴赏能力。

其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民族民间音乐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这些音乐,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中国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情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二、民族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在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民族民间音乐融合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因素是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部分学校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存在不足,其对民族民间音乐缺乏正确的认知,未能将民族民间音乐有效融入实际教学活动当中,还有些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学校并未配备专门的音乐教师,更多的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学校尝试将民族民间音乐引入音乐课堂,但由于缺少专业教师的支持,导致融入效果不理想。还有些学校的音乐教师虽然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但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专业知识储备存在不足,讲解局限于浅显层次。除此之外,有些学校并能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尤其是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专业培训更是欠缺,导致音乐教师无法持续提升自身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能力。[4]

(二)教学资源不完备

教学资源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小学音乐课堂而言,完备的教学资源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并提升教学效果。但在将民族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不完备仍然是显著的制约因素。首先,目前关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专业教材相对较少,且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学校在选择音乐教材时面临着范围狭窄的问题,难以找到既契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又能够充分展现民族民间音乐魅力的教材。[5]其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往往需要使用特定的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笛子等,这些民族乐器的购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很多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或是在音乐学科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民族乐器配备不齐全,教师在讲解民族民间音乐时无法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演示,学生也缺少民族乐器实践演奏机会。最后,校外教学资源的利用也存在不足,民族民间音乐往往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很多地区都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和传承人。有些学校忽视了深入挖掘和利用校外教学资源的重要性,缺少配套的对接和利用机制支持,以至于未能有效地将校外教学资源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中。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现有的小学音乐课程往往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侧重于音乐基础知识、演奏技能的学习,通常对西方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进行赏析,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内容涉及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缺乏系统学习和深入了解,难以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又由于课程标准的限制,学校和教师在调整音乐课程内容时也往往受到一定的约束,难以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需求灵活地融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无形中限制了民族民间音乐在课堂上的发展空间。[6]其次,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和体验,但当前的音乐课程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亲身演奏民族乐器、参与民族歌舞表演等实践机会,从而难以真正领略民族民间音乐的韵味。最后,学校音乐课程设置中普遍缺乏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背景的介绍,民族民间音乐是深植于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的艺术形式,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实际上,现有的音乐课程往往忽视了对文化背景的讲解,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精神内核。

(四)教学方法单一

在目前大多数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即便很多音乐教师认识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价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被动地模仿和练习,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却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对学生后期持久学习和探索的动力造成制约。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阶段,其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如果音乐课堂总是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有的学生善于听觉学习,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还有的学生更倾向于视觉学习。如果教师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则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知识和技能。[7]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民族民间音乐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民族民间音乐的一项重要策略就是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关于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可以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音乐专家举办讲座或者研讨会,让教师深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背景、音乐特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认知和理解水平,进而提升整体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要为音乐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定期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教学方法以及遇到的挑战,或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促进教师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提升。[8]

(二)多方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

为了有效地将民族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多方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是关键,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第一,要选择既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民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确保内容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第二,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和整理民族音乐相关的视频和图文资料,形成生动且直观的教学材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互动式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第三,与当地的文化机构、艺术团体或民族音乐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业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开展艺术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民族音乐欣赏与学习体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度和认同感。第四,鼓励音乐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合作,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跨学科教学中,如语文、历史等,形成综合性的学习体验。此外,通过建立校内民族音乐资源库,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查阅和学习。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民族音乐教材的编写和更新工作,将最新的民族音乐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源融入教材中,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9]

(三)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确保学生系统地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音乐素养和文化认同感。在设置课程时,首先应明确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即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技能目标,即学习演奏民族乐器、演唱民族歌曲等;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尊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民族民间音乐课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实践。并且将民族音乐内容分散到各个学期的教学课程中,保证学习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同时,结合小学音乐教学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并结合民族音乐的特点,设计音乐欣赏、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舞蹈表演等多种教学活动。

(四)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民族民间音乐的优势作用,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是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可以结合音乐教学要求,引入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可以模拟开展节日庆典的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感受民族音乐。或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让学生自行编排简单的民族舞蹈,或是用民族乐器进行即兴演奏,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亲身体验。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游戏的兴趣较大,教师可以将民族音乐知识融入游戏中,如设计民族音乐听辨游戏、民族音乐节奏拍打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10]

此外,民族民间音乐属于一种多元化的音乐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让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拥有透彻的认知和理解,因此,还应打破课堂束缚,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应注重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增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整合课余或是课外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民族音乐会演的节目当中,切身感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可以组织民族音乐会等活动,选择地方曲目或选段,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如,音乐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京剧曲目《智取威虎山》时,可以调整教学顺序,先带领学生观看电影《智取威虎山》,让学生了解大致的故事情节,而后鼓励学生学习并演唱该京剧选段。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提高他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使其能够主动接触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新时期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同步创新,通过多渠道挖掘和整合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所在,还可以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鑫宇.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乐器,2024(05):58-61.

[2]张磊.传承民族音乐深化特色教育——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特色教育掠影[J].江苏教育,2024(05):97.

[3]王粲.民歌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及多元化应用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2(32):54-56.

[4]傅屹婷.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2(41):145-148.

[5]林雅.三大教学法应用在小学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教学中的思考[J].中国文艺家,2022(05):

148-150.

[6]牛晓.古谱茉莉唱乡愁——利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开展小学生命教育初探[J].贵州教育,2022(09):47-48.

[7]毛为,杜亚雄.培养民族音乐文化自信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J].人民音乐,2022(02):

40-44.

[8]王欢,冀辰,李晶.小学音乐教学与满族民间音乐融合发展研究[J].智力,2021(10):7-8.

[9]陈华.小学阶段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效教学探究[J].福建教育,2021(09):56-57.

[10]江映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20

(16):244-245.

(作者简介:钟象伊,女,本科,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