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索
2024-10-29王昌舒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展开探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以期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模式改革和实践创新提供启示。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德育渗透;路径探索
一、引言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判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领者。将德育理念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促进学生个人品格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其对技术影响力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做出更明智、更负责任的决策。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培养责任感,促进成长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还可促进学生的成长。这两个方面的影响相辅相成,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基础组成部分,学生终会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因此,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信息化的时代。但信息技术如一把双刃剑,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责任。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德育渗透,结合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教导学生如何正确、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还能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道德,并利用信息技术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成长密不可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在信息技术使用中的责任,培养学生坚韧、自律的品质,避免沉迷于虚拟世界中,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同时,责任意识的培养也会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其更早地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提升素养,强化判断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学生的判断力。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代表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塑造个体思维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为了使信息技术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面价值,德育渗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角色变得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不仅包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对信息的正确理解、有效评估和积极应用。教师通过德育渗透,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德育渗透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正面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他们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创造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的误导。
德育渗透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判断力[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各种伦理和道德问题,涉及隐私、安全、知识产权等各方面。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并能够以道德和伦理为准绳进行思考、做出决策。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种伦理挑战的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3]。
(三)增进理解,促进创新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又一重要意义在于,其可增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同时提升其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涵盖广泛知识领域的科学,其发展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通过德育渗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和作用[4]。
德育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仅关注技术操作,更要关注操作背后的原理和科学基础。学生通过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重要性。这种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其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愿望,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德育渗透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领域是不断创新和飞速发展的领域,创新精神是其核心要素之一。通过德育渗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启发其思考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学生在德育的指导下,可以更自信地提出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
(一)引导诚信,防止剽窃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诚信,防止剽窃”教学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综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避免剽窃等不当行为。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明确指出网络时代信息容易获取的特点,同时反复强调原创的重要性和剽窃的非正当性。教师还通过深入讲解学术诚信的基本原则,分析剽窃的定义、类型及其带来的后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剽窃行为不仅违反学术规范,还会对个人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案例分析任务,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剽窃行为的部分,并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类似情况下避免剽窃,以此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道德自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营造一个诚实和公正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可以设立学术诚信宣誓日,让学生互相监督,共同维护学术诚信。同时,教师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使用抄袭检测软件等演示抄袭的检测和判定过程,让学生明白,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剽窃不仅很容易被发现,还需承担相应的后果。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进行严格审查,发现剽窃和抄袭现象及时指出并进行严厉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和学术道德。通过这样一系列连贯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在技术层面上学会如何避免剽窃,更可在道德层面上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整个人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培养尊重,维护隐私
“培养尊重,维护隐私”这一教学策略的核心是,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和隐私保护的必要性,并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践行这一理念。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的信息,正确处理这些信息,尤其是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明确介绍什么是个人隐私,反复强调保护隐私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网络时代隐私泄露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隐私泄露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意识。教师应当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教授学生如何在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保护自己的隐私。例如,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正确设置隐私保护措施,如加强密码不规性、不公开敏感个人信息等。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信息技术操作练习,如创建和管理虚拟身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保护个人隐私。
教师还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隐私,如未经允许不得查看或泄露他人信息、对他人的隐私表示尊重,等等。为更好加强尊重他人隐私方面的教育,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如何尊重并保护队友的隐私。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会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尊重他人隐私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中隐私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除了加强对学生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教育外,教师还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安全教育软件,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和实践隐私保护的方法。教师还应定期对学生对隐私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行为习惯进行评估,确保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真正做到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他人隐私。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从技术层面学会如何保护隐私,更能在德育层面上培养尊重和保护隐私的意识,对于其未来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三)强调协作,促进公平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技术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平竞争的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应在课堂上设置团队协作式项目任务,如团队编程项目或软件共研项目。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通过与人合作、协同,共同解决问题。在进行项目式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每个团队成员的平等性,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意见,确保团队内部的公平和谐。
教师还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行业中公平竞争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享知名科技公司的成功案例,强调其是如何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展示一些违反公平原则的案例,如技术抄袭、不正当竞争等,让学生明白违背公平原则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教师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伦理教育,如对数据的合理使用、对知识产权的尊重等,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公平意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公平理念,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模拟竞赛活动,如编程竞赛、设计大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公平的重要性,并在公平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在竞赛活动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确保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和评价过程的公正性,确保每位参与者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当通过定期反馈和评估,掌握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赛表现,及时指导和纠正不公平或不合作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团队合作观和公平竞争观。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技术层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德育层面上培养协作精神和公平意识,这对于其未来在社会上的合作和竞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强调协作,促进公平”的教学策略是一项全面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关注技术技能的提升,更重视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塑造,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信息时代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增强自律,避免沉迷
“增强自律,避免沉迷”这一教学策略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律的习惯,避免过度依赖和沉迷于网络和电子设备。在数字化时代,学生面临着信息过载和网络诱惑的挑战,因此,教育其合理利用网络设备和技术,平衡在线和离线生活变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此一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和娱乐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如因沉迷网络游戏或社交媒体而影响学习和生活的例子,让学生充分认识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的负面影响。教师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编程或网络设计项目,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还能够大大缩减学生沉迷于网络和电子游戏的时间。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鼓励学生记录和分析自己每日对网络和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调整和控制学生对网络设备的非学习化使用时间。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数字素养教育,向学生强调理智使用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理解网络环境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潜在影响,从而提升其网络使用的科学性和自觉性。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团体活动,如辩论赛或研讨会,让学生探讨沉迷网络的原因和解决策略,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加深学生对过度使用网络问题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上网时限软件,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外力干预的方式控制网络使用。
教师还应当定期对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习惯进行评估,并据此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使用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在技术层面上提升自己科学使用网络的能力,更能在德育层面培养自律的品格和理智的网络使用态度,对于其未来在数字化社会中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本文阐释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意义,提供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伴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将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意识。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深入探索德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融合方式,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需求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王昌舒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傅春山.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6):65-67.
[2]陆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创新实践[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10):13-15.
[3]李卓洮.基于新课程理念简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3,(22):152-154.
[4]苏丽云.思政元素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华夏教师,2023,(29):84-86.
[5]缐宇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3,(1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