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培养
2024-10-29牟青李倩周文文
摘要: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问题。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法,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普遍较低,主要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和建议及启示,以期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自信心;培养策略;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的重任。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其中自信心不足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职业院校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自信心。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二、文献综述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价值和成就等方面的积极评价和信任。在教育领域,自信心的培养被视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内外学者对于自信心的培养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子女的自信心产生显著影响。积极、鼓励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过度保护、限制和否定的家庭环境则可能抑制孩子的自信心发展。
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的教育方式、课堂氛围和学校文化等因素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的鼓励、肯定和支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过于严厉、批评和否定的教育方式则可能损害学生的自信心。
在社会认知方面,“低级教育”“二流教育”“差生教育”“兜底教育”“打工教育”等各种“社会认同”危机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重要影响,这些“社会认同”危机致使社会民众对职业教育认同感低,职业院校的学生有沉重的失落感、自卑感。
在自我认知方面,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是影响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个体需在比较、实践中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知,从而接受自己的优缺点,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才能产生自信,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后期开展自信心培养工作做铺垫。
(二)观察记录法。以泰安技师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掌握学生自信心树立情况,积累原始资料,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跟踪记录档案,做好记载,撰写研究个案。
(三)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前期、中期、后期的不同表现作比较,切实调查学生在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是否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四)行动研究法。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同时,提高研究水平。
四、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本研究发现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不够高,担心无法胜任未来的工作。
(二)对自我价值的不认同: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和社会中地位较低,缺乏自信和自尊。
(三)对未来前景的担忧:由于就业压力和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许多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也制约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因素
本研究发现,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深远影响。
(二)学校教育因素:教师的教育方式、课堂氛围以及学校文化等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三)社会认知因素:消除“社会认同”危机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模糊、职业办学特色下的评价体系缺失等影响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四)个人经历因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成功经历,以及他们对这些经历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也会影响其自信心水平。
六、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培养策略与建议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普遍较低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以下培养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创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二)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教师应注重鼓励、肯定和支持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和学校文化。
(三)提高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多元评价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些措施有得于消解社会民众的教育焦虑,并增强其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有得于消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危机,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开展多样化的自信心培养活动:通过举办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团体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与建议。然而,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自信心培养体系,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同时,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自信心培养的策略和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
本研究虽然对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首先,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样本规模相对较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现状。其次,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缺乏对其他可能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因素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采用更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探究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问题。
八、对职业院校实践的几点启示
在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培养探究的研究中,对职业院校实践的启示显得尤为重要。自信心作为个体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职业院校实践的几点启示:
(一)实践是培养自信心的有效途径之一。职业院校应当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能够提升时的自信心。例如,通过参与真实项目或模拟情境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并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
(二)职业院校应注重教师和辅导员在自信心培养中的角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从而增强其自信心。辅导员则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促进其自信心的成长。
(三)实践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够促进自信心的形成。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团队项目、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承担不同角色和责任,这不仅有助于其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增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信心。
职业院校应当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综合支持。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个人发展的多样挑战,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和压力,更能够为其自信心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支持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构建更加完善的自信心培养体系,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总之,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已海.论如何培养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1):77-78.
[2] 贾勇.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234.
[3] 胡天佑,李晓.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的现实危机及其消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13):47-53.
(作者单位:泰安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