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分享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4-10-29赵秀媛
摘要:本文通过“大学生对时政新闻观察度”问卷,对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大一年级在校学生的时政新闻关注度和互动需求进行调查。调查分析发现,新时代的大学生有着独特的话语体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进行课堂时政新闻分享,能改变传统的师生说教式的教授体系,给学生以自主权,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聚焦时政热点,把握教学节奏,拓宽青年学生对时政新闻分享的参与度,增强时政新闻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现时政新闻分享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时政新闻分享;实证分析;融合路径
分享式教学也被称为互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沟通交流互动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互动环节,实现高效的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学理念,在我国现有的各层次教学活动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广大师生的青睐。
时政新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各类报道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
思政课作为担负国家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关键课程,备受国家、社会、学校的重视,办好思政课、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大价值和意义。近些年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为达到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笔者在自己任教的各科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课前时政新闻分享环节的组织和尝试,在每次上课时,拿出一定时间由各班1-2名同学就自己关注的时政新闻进行分享讲述,分享讲述之后由教师进行适当总结评述,采取分享式教学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性、正确地看待国内国际发生的时政新闻。
为直观呈现和总结课前时政新闻分享的成效,笔者在同事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面向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的大一年级学生群体发布了“大学生对时政新闻观察度”的调查问卷。通过近三个月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0余份。笔者依托调查问卷所得,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进一步探究时政新闻分享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和两者融合的完善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对时政新闻的态度
为探究当代大学生对时政新闻的态度,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在关注新闻的类型、关注新闻的渠道、关注时政新闻的频率和对时政新闻内容的关注程度四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学生所关注的新闻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娱乐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等多种新闻类型都有所涉及,其中,学生关注较多的新闻类型前三名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第一是时政新闻,占比高达80.56%,第二是社会新闻,占比为66.67%,第三是娱乐新闻,占比为55.56%。
第二,在学生了解新闻渠道方面, 同学们观看新闻,进行信息收集和吸收的主要途径为微博、抖音、豆瓣等娱乐软件,手机新闻客户端和电脑新闻网页三个渠道,传统纸质媒体对学生在收集信息、新闻方面的影响较小。这一现象说明,随着时代和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收集信息、观看新闻的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多元化,人们收集信息、观看新闻的方式也呈现出了快速化、碎片化特征。
另一方面,在调查数据中,有77.53%的同学会自发地关注时政新闻,在关注时政新闻的频率上,有55.88%的同学能做到每天关注时政新闻。从上述两组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能从自身学习和提升的角度出发,较主动积极地关注时政新闻,这也说明,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时政新闻分享环节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青年学生时政新闻的关注程度进行追问。对问卷数据分析得知,青年同学们对时政新闻的关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多数情况下都是从较为直观浅显的事件现象层面来看待时政新闻,缺乏对新闻现象背后事件实质的分析和关注,在得出的问卷数据中,只看时政新闻标题,了解时政新闻时间地点人物时间这种大致经过的学生人数占比达到50%,造成这种情形和同学们现在获取新闻信息速度越来越快,且更加趋于碎片化有一定的关联。
综合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时政新闻的态度有着从思想到行动的自觉,但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同学们获取时政新闻信息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内容碎片化、解读表层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思政课教师在鼓励同学们关注时政新闻的同时,也需要对同学们在时政新闻现象背后的实质认知层面进行必要的引导,这也对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格局和视野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当代大学生对时政新闻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态度
为探究时政新闻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及融合途径的完善,笔者在问卷中也设计了多个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在问卷中,笔者首先设计了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您认为在大学的思政课教学中是否有必要融入时政新闻”供同学们进行单项选择。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占比97.22%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时政新闻,这一认知也符合党和国家层面对思政课提出的要求。大国战“疫”、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党百年、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逐梦深蓝……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就是“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而时政新闻正是这些鲜活素材的重要载体和呈现方式。
在时政新闻与思政课教学融合途径上,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三种途径供同学选择,分别是:第一是由同学或老师进行时政新闻分享,并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以此形成一个固定的教学环节,第二是由老师联系相关知识,将时政新闻转化为教学案例,在讲解理论知识时进行穿插讲解,第三是在课间播放相关的时政新闻视频,由同学们自行观看。通过三种融合方式的选择,来探究青年学生更易于接受和喜爱的时政新闻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模式。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有近80%的同学就时政新闻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模式更倾向于通过课堂分享,形成师生的互动和讨论。
另外,为进一步探究学生更喜欢何种时政新闻分享的呈现模式,笔者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四种模式,分别是同学分享+同学评述、同学分享+老师评述、老师分享+同学评述和仅有老师或同学进行单纯地分享。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来看,有占比59.26%的同学更喜欢同学分享+老师评述的模式呈现。这一数据结果也反映出同学们对时政新闻的关注有着更深层次的需求,同学们希望在对新闻现象的感性陈述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老师从理性认知层面的引导和解读。
综合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融入思政课教学有着高度认同感。同时,笔者也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分享和关注需要一种从更高层次进行理性解读的启发和引导。这也再次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视野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时政新闻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通过笔者的观察和实践发现,时政新闻分享环节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接受和认可,有占比88.46%的同学认为时政新闻分享这一环节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让自己了解了一些之前并未关注的新闻事件;有占比88.46%同学认为在其他同学的分享和老师的评述中有了思想的碰撞,为自己观察社会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考。
时政新闻融入思政课教学,就现阶段笔者的实践而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固定环节,让同学们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进行分享的模式,待学生分享之后由任课教师进行简要总结和评述。针对这一融合模式,笔者在具体操作和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时政新闻分享的学生人数有限。在调查问卷中,占比59.26%的同学认为能够进行时政新闻分享的人数较少。受课时所限,每次课前进行时政新闻分享的同学只能有1至2个名额,按一学期17个教学周计,所以一学期下来能进行时政新闻分享的总名额也就20至30个,排除掉国家法定节假日调停课的情况,实际能进行时政新闻分享的人数约为25个。按照我校目前思政课排课情况来看,基本每个教学班人数在65人左右,所以结合课时情况和时政新闻分享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能在课堂上进行时政新闻分享的同学占到全班人数的1/3,总体来看,能进行时政新闻分享的人数有限,这一情况与同学们对时政新闻分享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表达欲和分享欲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同学们对时政新闻的解读不够深刻。从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结果来看,占比59.26%的同学认为对时政新闻的分享停留在新闻内容上,缺乏深层次的解读。在时政新闻分享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是在前期准备不充分或是在课堂上被老师临时随机点名抽中的情况下进行时政新闻分享的,在这种情况下,同学只能比较浅显地就时政新闻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主要经过进行讲述,并不能很好地结合自己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来表达自己对于相关时政新闻的认知和分析。
三是认为时政新闻分享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不够密切。时政新闻具有政治性、广泛性、信息性、时效性的特征,是建立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上所形成的。而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依托成体系的教材结合相关理论所进行讲解的知识内容。因此,时政新闻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别的,针对性有所欠缺。
四、时政新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完善途径
综合上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解读和分析,一方面坚定了笔者在思政课教学中继续融入时政新闻的信心和决心,在笔者的教学和实践中,进行时政新闻分享这一固定环节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认可和喜爱,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也培养了同学们主动关注时政新闻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在调查数据中也反映出来一些就时政新闻与思政课教学融合亟须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需要尝试更多新闻类型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合运用
通过前文的分析论述,学生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尝试将社会新闻、法律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等更多类型的新闻事件纳入思政课教学中。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在讲到国家安全观时可以融入相关的军事新闻进行讲解,在讲到社会主义法律运行时,可以融入相关法律新闻和案例解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融入历史上的今天、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历史新闻来丰富课堂教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在讲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关内容时可以融入相关的文教新闻,在讲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可以联系我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相关发言进行讲解。总体思路就是突破时政新闻一种新闻题材的运用,综合社会、法律、文教等多个维度的新闻事件丰富新闻分享环节的内容。
(二)提高新闻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的安排,每节课要讲授的知识内容是任课教师可控的,为进一步密切分享的新闻内容与教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由任课教师根据理论教学的相关内容提前梳理出一至两个关键词,在前一次上课时可以进行公布安排,让同学们课后围绕关键词去微博、新闻客户端、新闻网页等多渠道去收集和查看相应的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梳理出新闻事件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在紧密新闻事件与教学内容关系的同时,也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丰富了案例数量,从而提高新闻内容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联系性,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同学们围绕关键词进行新闻事件的查看和收集的过程中,也会对相应理论知识形成一个前期的感性认知,结合后期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讲解,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同学们进行思想层面的价值引领,以达成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目标。
(三)改进分享模式为同学分享+同学评论+教师总结
从前文的数据分析得出,同学们对进行课堂时政新闻分享有着极高的热情,也渴望通过老师评述得到一些新的引导和启发,为了扩大时政新闻分享的影响面,也为充分展示同学们对时政新闻的所思所想,在不改变课时总量的情况下,尝试将原有的“同学分享+教师评述”模式改进为“同学分享+同学评论+教师总结”模式。
首先根据前一次课上布置的关键词,由一个或两个同学围绕关键词多途径收集相关新闻事件和报道,并形成相关的新闻稿件,然后在上课前由一至两个同学就自己看到的新闻事件进行当堂分享,同学分享之后,再通过随机点名抽取同学对相关新闻事件发表口头评论,以此来带动同学们对新闻事件形成讨论,在同学们分享结束、口头评论结束后再由任课教师进行更高层次的理性解读,并对当堂课程的教学内容完成导入。
另一方面,为有效控制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任课教师需要对同学分享、同学评论和教师总结各个环节的时间作出明确规定和限制。一般定为课前5分钟至8分钟,最多不能超过10分钟,同学分享2—3分钟,同学评论3分钟,教师总结2—3分钟。这样的时间限定对同学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总结归纳能力都有一定的考验,所以提前安排布置也显得十分有必要。
(四)任课教师需进一步高度关注各方面新闻事件
组织同学进行课前时政新闻分享一方面有着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课前分享的新闻类型已不仅仅局限在时政新闻一种新闻类型上,这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学生进行新闻事件的分享有着很多的不确定,看到的新闻事件也会有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视角的解读,这要求任课教师平时就需对社会新闻、法律新闻、时政新闻等多类型的新闻事件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度,所以,作为任课教师也需要利用好相关的媒体平台和资讯渠道,例如人民网、学习强国、学习思政课等网络平台和中央电视台相关的评论节目,加强对各类新闻事件的关注,以此促进新闻内容总结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作为时代新人的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有着广阔的国家国际视野,能够洞察时事的能力,通过新闻事件的课堂分享,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的思考和获得感,辅之以任课jTMk9lFLpt1ptGqs1zf9jGkzea8tDk5aNbHb1ecs8MQ=教师从更高层次进行的立场、价值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在新闻事件的分享、评论中让新闻事件“活”起来,以此来提升同学们的政治素养,培养同学们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施红星.完善网络时政新闻报道的措施和意义[J].传媒,2012(3):76—77.
[2]王玉琦,薛佩宜,李懿.由“介入”到“互动”:时政新闻可视化叙事的优化策略探析[J].传媒论坛,2023(12):4-7.
[3]朱先平.时政新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大学,2024(8):12-15.
[4]范蕾蕾,杨雅婷.新媒体时代江西高校大学生时政新闻使用与政治参与调查——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2024(01):120-122.
(作者单位:丽江文化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