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林两则

2024-10-29何伟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4年9期

一、此“不以为然”正确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小说家松本清张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共犯》(朱田云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其中有两句译句用了成语“不以为然”,有待商榷。

按:这两处“不以为然”运用有误,应该改为“不以为意”。权威的《汉语大词典》解释:【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多用于表示不同意。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昭捷《啸亭杂录·傅阁峰尚书》:“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形势,上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把事情放在心上。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唐太守一时取笑之言,只道他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中,“以为”即认为,成语意思是“不同意”,表示不赞成某种观点。“不以为意”中,“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成语意思是表示对人、事抱有的轻视态度。

《恐吓者》中,根据语境,三天的大暴雨导致堤坝危险,拘留所决定转移犯人到相邻的地方法院分院二楼,从牢里转移出来的犯人非常高兴,与一般人不一样。因此,犯人们不以为意,反而兴致勃勃。紧接着小说写了一句:因为“他们本来对外界抱有敌意”。

《标本》中,根据前后语境,塚原太一对于周围的环境是不介意,不放在心上,后面写了他的动作、神态——嘴角挂着笑意。

因此,小说中的这两处“不以为然”,最好改为“不以为意”。

二、“与君一席话”,还是“与君一夕话”

南怀瑾讲述的《论语中的名言》中,有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有一段引用的话:“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p4)

而南怀瑾著述的《论语别裁》(上册),其《学而第一·谁来了解你》中的引用,却与上文有些出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版,p14)

同为南怀瑾的著述,到底孰是孰非呢?而且编者声称:《论语中的名言》是从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精选而来。

通常,我们听到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俗语源于《增广贤文·上集》,大意是:与您畅谈一次,收益胜过读上十年书。形容与对方的交谈时间虽短,但受益很大。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中国明朝时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则此书最迟成于万历年间,后经明清两代文人不断增补,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佚名,清朝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重新修订。

而南怀瑾的引用,出自陈眉公,即陈继儒。陈继儒《狂夫之言》: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与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陈继儒(1558—1630),与万历基本同时。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

从时间上来看,我们虽不能推断两个版本孰先孰后,但可以推断明朝至少流行两个版本:“与君一夕话”“听君一席话”。它们的表述稍有出入。

清朝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p53)第九回,也用到这个俗语:“子平听说,肃然起敬道:‘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真是闻所未闻!’”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老残游记》(1982年4月第2版,p93)、太白文艺出版社《老残游记》(1995年3月第1版,p77),都是选用“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为何此处用“一夕话”,而不是“一席话”?最重要的原因是《老残游记》中,这个故事发生在夜晚:“子平将诗抄完,回头看那月洞窗外,月色又青又白,映着那层层叠叠的山,一步高一步的上去,真是仙境,迥非凡俗。”主人公选择“一夕话”,更契合语境,表现出主人公随机应变的才智。

通常而言,“一夕话”“一席话”,两者皆可。但“与君一夕话”,强调的是在夜晚的对话,语境范围更小,而且“一夕话”与“十年书”,对仗更为工整。因此《老残游记》中,用“一夕话”,引用更恰当。而在南怀瑾的语境中,“一席话”,似乎更好。因为谈话不一定在晚上,也可能发生在早晨、中午、下午、深夜,因此“一席话”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适用性也更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