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星“侦探”的探索
2024-10-29刁玉松
八大行星中,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地球太远,很难用肉眼观测,所以人们很晚才发现和认识它们。而中国古人对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五大行星的观测甚至在商朝就开始了,几千年间,古人持续地对五大行星进行观测和记录,留下了宝贵的天文学遗产。
认识五星
最初,五大行星并不叫如今的名字。春秋战国时期,五行说逐渐盛行,天文学受其影响,古人才将它们冠以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名字,并将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合称为“七政”。
土 星
土星是五大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远的行星,古人测算它每28年运行一周天(现代设备测算土星公转周期约为29.46年),几乎每年都能镇守或填充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因此将它称作镇星或填星。
水 星
观测水星时,它总是依附在太阳的左右,与太阳的最远距离不超过一辰(古时的30度,现代设备测得水星与太阳之间最大角距约为28度),因此取名为辰星。
由于水星离太阳过近,大部分时间都会被太阳的光辉“淹没”,肉眼观测十分困难。只有当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大时,才能在日出前的东方地平线附近,或日落后的西方地平线附近偶尔被观测到。
金 星
金星,颜色银白,是全天最亮的一颗星,于是古人给它起了“太白”这个十分形象的名字。
在天亮之前,金星会作为晨星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作“启明星”;黄昏时,它又会出现在西方天空,则被称作“长庚星”。
木 星
木星,也被称作岁星,可能是古人最早发现和认识的一颗行星,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有大量关于岁星的记载。
古人测得木星12年运行一周天(公转的周期,现代设备测得木星的公转周期约为11.86年),所以把黄道(可理解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附近的亮星12等分,通过观测每年岁星经过的位置来制定纪年,如“岁在星纪”,这很可能是岁星名字的由来。
火 星
火星名为荧惑,因为它颜色发红,荧荧像火,而且光亮时常变化,顺行、逆行捉摸不定,让人迷惑。
大概是因为火星的颜色和运动变化无常,古人将其视为灾难之星。著名天象“荧惑守心”,指的便是火星在心宿(二十八宿之一,主要位于天蝎座、豺狼座天区)处一直徘徊的现象,曾被认为是大凶的天象。
在天空中“逆着跑”?
天球是天文学中引进的概念,是一个以选定点(常为地球)为中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的假想圆球,人们可以将所观测到的天体投影到此球面上,用以标记和度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
行星视运动,指的是观测者所见行星在天球位置上的移动。在对浩瀚繁星进行长期观测的过程中,古人逐渐掌握了行星视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大部分时间,行星在天球上自西向东走,被称作“顺行”;偶尔,它们会自东向西反向运动,被称作“逆行”——我们常听说的“水逆”,指的就是水星在视运动中的逆行现象;而在顺行和逆行之间的转折时,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会短暂地不动,被称作“留”。
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火星和金星的顺行、逆行交替十分明显;水星逆行虽然明显,但不易观测;木星和金星的逆行则需要长期、系统观测,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据《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记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已经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据《隋书·天文志》记载,到了汉初,古人已经明白五大行星都存在逆行的现象。
甘德和石申使用专有名词“勾巳”来描述行星逆行现象。《开元占经》记载:“甘氏曰:去而复还为勾,再勾为巳……石氏曰:东西为勾,南北为巳。”东汉郗萌对此进行解释:“星行如巳,字为巳。”即:行星由顺行到逆行,轨迹会在天空中划出了一个不规则的圈形,非常像“巳”这个字。
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五大行星的运动有着更加准确和形象的描述,他不仅将行星的逆行轨迹描述为“柳叶”,还记录了行星在逆行轨迹上运行的快慢情况。
再次相遇之时
在唐朝修订《大衍历》(也称《开元大衍历》,为729年修订的天文历法)之前,古人将两次晨始见行星之间的时间间隔定义为会合周期。《大衍历》后,其定义更改为“行星连续两次与太阳某一特殊位置相合的时间间隔”,同现代天文学的定义一致。
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描述五大行星运动的文献,是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的帛书《五星占》。其中,记载了自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到前177年(汉文帝三年)间五大行星的运动周期,以及一份关于木星、土星和金星3颗行星位置的表格。
根据这些内容我们推算出,当时测算得到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天,仅比现代天文测量值大0.48天;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天,仅比现代天文测量值小1.09天。
西汉《三统历》和东汉《四分历》所测的五星会合周期与今天的测量值相差无几。祖冲之(南北朝天文家、数学家)在《大明历》中,将五星会合周期的测算精度再提高一步,误差全部小于0.095日。到了隋朝《大业历》时,除火星和金星的误差为1%日外,其余行星的误差降到1/500日以下。
中国古人对五大行星的观测精度令人赞叹不已,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几千年来,他们的观测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样的行星观测记录,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知识链接
古人对天体位置关系的分类
古人将月亮、五星、太阳这些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大体分为“犯”“凌”“掩”几类。
据清朝天文学家何国栋所著《天文辑要》记载,对天体进行观测,若2个天体经度相同,纬度上比较接近就是“犯”,纬度上特别接近就是“凌”,纬度完全相同就是“掩”。不同历史时期的标准有所差异,但大体分类是一致的。
古代行星掩恒星和行星互掩的记录十分宝贵,因为这些基本上是古人在目视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精确的观测,在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中,依然有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