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视角下江苏世遗湿地旅游线路分析
2024-10-29蒋承王亦非
摘 要:以视觉艺术为理论指引,深度剖析江苏世界遗产湿地的自然景观、人文元素与艺术价值,旨在设计出既能展现湿地独特魅力,又能满足游客审美需求的旅游线路。对江苏世遗湿地资源进行梳理,结合视觉艺术理论,构建具有创新性、体验性与教育性的湿地旅游线路,以期提升湿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推动江苏湿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视觉艺术;江苏;世遗湿地;旅游线路;自然景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视觉艺术助力江苏湿地‘世遗+文旅’开发路径探索”(2024SJYB1507)、2024年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视觉形象助力盐城新四军红色旅游资源线路整合路径研究”(24skA244)研究成果。
一、视觉艺术结合湿地旅游开发的意义
第一,提升游客体验。视觉艺术能够强化湿地景观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湿地环境中的自然景象,如广袤的水域、丰富的植被、迁徙的鸟类、变幻的天际线等,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视觉艺术杰作,再引入专业设计,可以进一步优化观景点的选择、视廊的开辟、景观节点的布局以及游览路径的引导,使游客在行进过程中享受连续而富有韵律感的视觉盛宴。此外,利用光影、色彩、比例等艺术手法增强特定景观的视觉冲击力,或设置艺术装置、景观小品等人工元素,都能丰富游客的视觉体验,提升其游览满意度。
第二,弘扬湿地文化与价值。从视觉艺术视角切入,有助于深度挖掘和艺术化呈现湿地蕴含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生态价值。采用视觉叙事手法,将湿地的演变历程、地方传说、民俗活动、生态保护成果等以壁画、雕塑、展览、导览标识等形式融入旅游线路,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更直观、生动地理解和感受湿地的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从而增强旅游活动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传播功能。
第三,创新旅游产品与业态。视觉艺术视角为湿地旅游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例如,举办湿地摄影大赛、户外写生课程、夜间光影秀、大地艺术节等活动,既丰富了旅游产品类型,又吸引了不同兴趣群体参与。这些艺术介入的旅游活动不仅增加了湿地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旅游热点和经济收益。
二、江苏世遗湿地的独特地位与旅游开发价值
江苏拥有多处世界遗产级别的湿地,如盐城黄海湿地,它们在全球生态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这些湿地不仅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对于维护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旅游开发角度看,江苏世遗湿地具有以下显著价值:第一,独特性与稀缺性。作为世界遗产,江苏湿地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对国内外游客具有极大吸引力,是打造高品质生态旅游产品的宝贵资源。第二,科研与教育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为科研教学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同时也是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的理想场所。第三,文化与历史积淀。许多湿地周边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传统,其与湿地生态共同构成了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为发展文化旅游、体验式旅游提供了丰富素材。第四,经济带动效应。合理开发湿地旅游能有效带动当地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多重效益。
三、视觉艺术视角下江苏世遗湿地旅游的
内容与开发方式
(一)视觉艺术视角下江苏世遗湿地旅游的独特内容
1.充满艺术性的自然景观
江苏世遗湿地,如盐城黄海湿地,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水文现象、壮观的天际线、四季变化的色彩等,构成了一幅幅壮美的自然画卷。从视觉艺术视角来看,这些湿地资源具有极突出的艺术性:第一,构图与线条。湿地的滩涂、河网、沙洲等形成丰富的线条与几何形态,犹如大地的自然画笔,为摄影师、画家等艺术家提供了绝佳的构图素材。第二,色彩与光影。湿地植物随着季节变化呈现多彩面貌,如盐蒿的红、芦苇的金黄等,其与碧蓝的水面、天空形成鲜明对比。晨曦与黄昏时分的光影效果更是营造出梦幻的视觉氛围,为摄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色调与明暗层次。第三,动态景观。湿地是众多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飞翔的鸟群、觅食的水禽等动态元素为视觉艺术增添了生动活力。此外,潮汐涨落、波纹荡漾等水体运动也赋予了湿地景观流动之美。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美学
从视觉艺术视角审视,江苏世遗湿地的生物资源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物种丰富。丰富的鸟类、独特的海洋生物、特有的湿地植物等构成生物多样性画卷,为生态摄影、生物插画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主题。第二,生命故事。通过视觉艺术手段讲述湿地生物的生活习性、生存智慧、种群关系等生态故事,可以激发公众对生物保护的关注与共鸣,提升生态旅游的教育意义。第三,微观视角。湿地生态系统的微观层面,如水生昆虫、藻类、微生物等,通过显微摄影、微距拍摄等技术,展现出细腻而奇妙的微观艺术世界。
3.文化遗存与人文景观
江苏世遗湿地周边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与人文景观,这些元素在视觉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一,历史遗迹。古代水利工程、渔村遗址、盐业遗迹等历史遗存与湿地环境相融合,构成独特的文化遗产景观,为历史题材的绘画、摄影、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与灵感。第二,民俗文化。湿地附近的渔业文化、盐业文化、农耕文化等地方民俗,通过服饰、器具、传统技艺等视觉符号,展示地域特色,为艺术创作增添人文底蕴。第三,艺术作品与设施。湿地公园内的雕塑、装置艺术、景观标识等艺术设施,以及与湿地相关的艺术展览、壁画、公共艺术项目等,直接将视觉艺术融入湿地空间,提升旅游目的地的艺术品位与文化内涵。
(二)视觉艺术视角下江苏世遗湿地旅游线路的开发方式
1.人类活动与艺术介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现渔民劳作、鸟类观测、湿地修复等场景,反映人类与湿地和谐共生的画面,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艺术干预与生态恢复:艺术家参与湿地修复项目,通过大地艺术、生态雕塑等方式,将艺术创作与生态恢复相结合,既美化环境,又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2.艺术体验融入
互动艺术装置:在重要观景点设置艺术装置或互动设施,如生态雕塑、光影艺术、声音艺术等,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同时提升景点的艺术氛围。
艺术导览与讲解:提供专业艺术导览服务,讲解湿地景观的艺术构图、色彩搭配、生物形态之美,引导游客从艺术角度欣赏湿地风光。
艺术工作坊与实践:组织摄影工作坊、绘画写生班、自然手作课程等,让游客亲身体验艺术创作过程,加深对湿地之美的理解和感知。
3.生态保护与教育并重
低干扰游览:设计游览路线时,尽量减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使用生态友好型交通工具,设置观鸟隐蔽所、生态栈道等设施,确保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影响野生动植物。
生态解说系统:沿途设置艺术化的解说牌、电子导览设备,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游客传递湿地生态知识、生物多样性价值及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摄影伦理宣传:倡导尊重野生动物、不破坏植被的摄影伦理,提醒游客在拍摄过程中避免惊扰动物、破坏生态的行为。
4.文化遗产与民俗展示
历史遗迹探访:纳入周边的历史文化遗址、传统村落、盐业博物馆等文化点,通过艺术化的展示方式,讲述湿地与人类文明的深厚渊源。
民俗文化体验:安排参观渔村、盐田,参与当地民俗活动(如捕鱼、晒盐、传统工艺制作等),并通过艺术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等形式,展现湿地文化的艺术魅力。
5.优质观景点选取与线路优化
视觉黄金点布局:精心筛选日出、日落、星空等最佳摄影点,以及鸟类活动频繁、植物景观丰富等特色观景点,确保线路中包含多样且高质量的视觉体验。
时空节奏把握:合理安排游览时间,考虑光线变化对景观效果的影响,确保游客在最佳光照条件下欣赏湿地美景,同时控制游览节奏,预留充足的驻足欣赏、创作时间。
6.合作与联动
艺术家合作:与国内外艺术家合作,邀请他们创作与湿地相关的艺术作品,并将作品地点纳入线路,打造艺术与自然交融的旅游亮点。
跨区域线路整合:与其他江苏乃至全国的湿地保护区、艺术小镇、文化名城等联动,设计跨区域的湿地艺术之旅,丰富旅游产品组合,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视觉艺术视角下江苏世遗湿地旅游线路
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随着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视觉艺术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旅游体验、传播地域文化、强化环保意识的新趋势。江苏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湿地资源省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东台条子泥湿地等优质湿地资源。进行视觉艺术视角下江苏世遗湿地旅游线路设计的可行性分析,旨在评估该方案在市场需求、资源条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可行程度,为方案的优化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市场需求与接受度
目标市场定位:以摄影爱好者、艺术专业学生、生态旅游者、亲子家庭、研学团队等为主要目标群体。这些群体对视觉艺术与自然生态的结合有较高的兴趣和需求,愿意投入时间与资金体验独特的湿地艺术之旅。
竞品分析:相较于传统的湿地观光游,以视觉艺术为切入点,结合湿地生态、历史文化、地方民俗等多元元素,提供观鸟摄影、艺术创作、生态教育等深度体验活动,具有鲜明的差异化优势。国内类似的湿地艺术旅游产品相对较少,市场空白较大。
市场调研: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社交媒体互动、旅行社访谈等方式,收集潜在游客对艺术湿地旅游线路的期待与评价。调研发现,市场对视觉艺术视角下的江苏世遗湿地旅游线路有明显需求,目标群体接受度高,在市场需求与接受度方面具有可行性。
(二)资源条件与可达性
湿地资源评估:江苏世遗湿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滩涂、独特的盐蒿“红毯”、丰富的鸟类资源等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盐文化、渔家民俗等人文资源为线路增添了文化内涵。这些资源足以支撑艺术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实施。
基础设施考察:江苏世遗湿地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拥有星级酒店、特色民宿、地方餐饮等接待设施,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为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区域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航空网络发达,可快速连接长三角及全国主要城市,内部交通衔接顺畅。
(三)经济效益评估
投资预算:线路开发主要包括艺术项目引入、配套设施升级、环保设施完善、营销推广等投入。
收入预测:预计年接待游客人次、平均客单价、年总收入预计等内容。随着品牌知名度提升和市场口碑积累,游客增长量也是重点考虑方面。
盈亏平衡分析:按照投资回收期规律,评估盈亏、投资回报率等,重点分析收益风险。
(四)社会效益评估
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线路设计通过艺术创作、生态讲解、民俗体验等活动,有效传播湿地文化,提升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价值的认识。艺术工作坊、写生课堂等活动有助于培养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的艺术素养和环保意识,实现寓教于乐。
社区参与与地方发展:线路开发过程中,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艺术项目创作、民俗表演、导游服务等工作,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提升东台及江苏湿地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环境影响评估:为减轻旅游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案设计中纳入了严格的环保措施,如限制每日游客人数、设置生态步道以减少对湿地植被的破坏、推行垃圾分类与回收、定期进行生态监测等。科学管理与游客教育,可确保旅游活动的环境友好性。
可见,视觉艺术视角下的江苏世遗湿地旅游线路在文化传承、教育功能、社区参与、地方发展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均有积极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综合市场需求与接受度、资源条件与可达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分析,视觉艺术视角下的江苏世遗湿地旅游线路具体方案在各层面均显示出较强的可行性,有助于传播湿地文化,强化环保意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海增.园林景观设计的视觉元素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9):1 813.
作者简介:
蒋承,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王亦非,硕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