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宁夏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24-10-29杨立泳
摘 要:宁夏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悠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在全域旅游发展方面拥有良好条件。近年来,宁夏的全域旅游快速发展,但在景区整体规划与设计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针对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以提升宁夏全域旅游的景观品质,促进宁夏全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UGC旅游大数据的宁夏形象与环境要素研究”(20NXCGL02)、国家级发明专利“漂浮式水车游乐轮”(ZL202111344059.9)研究成果。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1]。目前,有关全域旅游规划设计方面的文献资料较少,关于宁夏全域旅游资源开发的资料更加匮乏。
一、宁夏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指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事物,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两大类。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将旅游资源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三个层次。文件包含的8个主类在宁夏旅游资源中全部有所体现。在31个亚类中,除岛礁、河口与海面、冰雪地资源外,其他28个类型的资源宁夏均具备。文件包含的155个基本类型中,宁夏具有111个,各类资源单体共计830处[2]。总体来看,宁夏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为全域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宁夏的自然资源
宁夏地处西北,自然资源独特。在全国10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有8大类、46种,因而具有“中国旅游的微缩盆景”之美誉[3]。其自然景观既有北方的雄浑粗犷,又有南方的妩媚秀丽。宁夏既是一个景观形态多样、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综合体,又是一个资源互补性强、组合度高的旅游目的地。通过考证研究,可知宁夏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是地文景观资源。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地表形态多样,南部多为山地和丘陵,北部以平原、沙漠戈壁、草原、湿地为主。山脉贯穿宁夏南北,包括北部贺兰山、中部罗山、南部六盘山等三条,山脉形态各异,生态环境多样。平原地貌有塞上江南银川平原、枸杞与硒砂瓜之乡卫宁平原等。戈壁沙漠地貌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等[4]。草原地貌主要有鄂尔多斯台地草原、中部宁夏荒漠草原等。湿地主要有阅海湿地公园、鸣翠湖湿地、鹤泉湖湿地及黄河沿岸湿地等。
二是水域景观资源。黄河从宁夏中卫市的黑山峡入境宁夏,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麻黄沟流出宁夏,在宁夏绵延数百公里,滋润了宁夏大片土地,哺育了宁夏70%以上的人口,也形成了宁夏独特的水域风光[5]。宁夏的河流风光主要有黄河主干及清水河;湖泊风光主要有沙湖、西湖、北塔湖、宝湖、鸣翠湖、鹤泉湖及地震形成的党家岔堰塞湖等;瀑布主要分布在黄河支流六盘山径河流域;泉水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地区、六盘山山区,有部分是温泉及地热泉等[6]。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宁夏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种类比较丰富。现有野生动物428种,重点保护动物有54种,与旅游可对接的特色动物有贺兰山岩羊、黄河鱼类等。森林有贺兰山天然次生林、罗山天然次生林、六盘山原始森林及次生林等。农业植物景观主要有中宁万亩枸杞观光园、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观光园、灵武大枣种植园等农业植物资源。
(二)宁夏的人文资源
宁夏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且多样。全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14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6处[7]。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变迁过程中,宁夏形成了独特的古代人文资源、现代人文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三大类人文资源。
一是古代人文资源。宁夏著名的古代人文资源主要有西夏王陵、水洞沟遗址、须弥山石窟、青铜峡108塔遗址等。建筑资源遍布宁夏全境,主要有清真寺、古阁楼、古塔、古民居、古村落及移民新村等多种建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二是现代人文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如宁夏川民俗园、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等,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属性。桥梁类资源:黄河流经宁夏境内共有25座桥梁,由南到北主要包括沙坡头黄河公路大桥、中宁黄河公路大桥、永宁黄河公路大桥、青铜峡黄河铁桥、叶盛黄河公路桥、银西高铁银川机场黄河特大桥、银川滨河黄河大桥、石嘴山黄河公路大桥等桥梁。宁夏各黄河大桥坐落于不同的自然景观带,且结构多样,外形丰富,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水利工程资源:主要有青铜峡水利枢纽、秦渠、汉渠、唐徕渠、东干渠、西干渠、盐环定扬水灌区等[8]。闽宁镇脱贫攻坚教育基地:闽宁镇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自1996年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开展对口扶贫协作以来,该地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现已建设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弘扬优秀红色文化示范基地。地方特产资源:宁夏地形起伏多变,气候南北差异大,形成了独有的地方特产,如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发菜等已名扬中外,是旅游业产品开发的重要资源。
三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宁夏非物质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主要有多民族的民风民俗,以及多样的传统节日、民间技艺、文学艺术等资源。
二、宁夏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多元性
宁夏地域面积不大,但汇集了多元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既有多变的地形地貌、独特的水文景观、丰富的生物景观,又有远古人类活动遗址、古代文明古迹、现代人文景观,且涵盖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全部内容,几乎都可以在宁夏找到,体现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多元性特色。
(二)独特性
宁夏地处西部干旱地区,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因此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但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差异大,形成了宁夏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在宁夏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涵盖了高山、森林、草原、沙漠、戈壁、河流、湿地、湖泊等多种类型、多层次的奇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性,远古文明资源、现代人文景观资源相互辉映,形成强烈的对比。非物质文化景观独具特色,如民间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相互交融,形成宁夏独特的旅游资源。
三、宁夏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思路
针对宁夏全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再借鉴海南省全域旅游规划设计的成功经验,确立总体规划、彰显特色、协同发展、有机结合、科学保护的宁夏旅游资源开发基本思路。
(一)统筹安排,总体规划
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政府要对全区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特点、属性、区位及承载力等内容进行准确估计。准确定位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与最终模式,组建专职机构统筹安排总体规划,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首先要注重配套设施、交通设施、公共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之后再分步搞好景区、景点的设计和建设,实现全域旅游品质全面提升。
(二)寻找差异,彰显特色
旅游资源有特色才会有吸引力,寻找差异、彰显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合理保留原有资源的特色,深度挖掘自然景观的独特内涵,用创新和发展的眼光规划设计旅游资源。如针对沙湖、沙坡头景区,要加大力度彰显黄沙、湖水、河流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风貌与特色,强化其视觉碰撞与触觉互动规划设计,给游客带来独特的身心体验。
(三)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同发展是资源开发的目标。只有制订前瞻性的规划设计,才能实现景区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促进生态效益共同提高,彻底改善地区经济及生态环境。
(四)共生性与可参与性有机结合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生与可参与,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共生性设计是指旅游资源相互关联,旅游项目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共同发展的设计表达。参与性设计是要发挥人文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可参与性、观赏性和体验性特色,使游客得到行为和精神上的满足。如针对地域饮食、传统节日、民间婚俗、民间艺术、特色手工艺制作等文化内容,应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其共生性与可参与性的设计。
(五)科学保护,有效传承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加强对原生态资源的保护。一方面,景区的功能性建设要围绕原生态资源现状开展,尽量不要改变资源结构,保留原有资源蕴含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在增加必要的旅游景观时,涉及对其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注重必要景观与原有资源的整体协调设计。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还包括对其周边环境的传承与保护。
四、宁夏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旅游空间的整体优化设计
第一,整体布局,统筹规划。整体布局旅游资源空间序列,统筹规划展示景区的独特魅力,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旅游景区的品质提升。缩小地域差异,逐步打破宁夏旅游西强东弱、北重南轻的不平衡现象,全面提升宁夏旅游景区景观的整体品质。第二,注重旅游景区的视6R+K/H+e+nI2cL/B2C9pzw==觉效果设计。打破程式,凸显资源差异,重视全域旅游景观的视觉效果设计,加强南部山区、中部丘陵、北部平原的地貌特征,并利用黄河贯穿整个宁夏及沙漠、草原散落于宁夏大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将宁夏各方位的旅游景区有效串联,打造不同文化、不同地貌的景区,形成具有节奏变化、富有艺术韵味的全域旅游新模式,充分展示宁夏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多元性特色,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第三,整合大地景观、农田景观。大地景观、农田景观属于原生态景观,具备独特的观赏价值。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跳出景物思维限定,将大地景观与农田景观有机整合,保持原始地貌自然形态,展现大地景观的自然美,重塑农田景观形式美。如将宁夏水稻、枸杞、大枣、葡萄、油菜种植与梯田、山地、丘陵、沙漠、湖泊、河流等有机结合,进行整合设计,形成独特的景观展示模式,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身心体验。第四,注重景区主入口设计。入口是景区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在景观设计中要重视对景区内特色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提炼精华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思维方式与手段,强化景区入口的文化展示,凸显景区的特色,提升视觉冲击力,吸引游客参与体验。
(二)加强道路景观品质提升与基础设施完善
第一,提升道路景观的品质。交通系统是游客顺畅出行的保障。近几年,宁夏旅游景点公路网已全部贯通,给游客出行提供了便捷,但道路景观品质还需提升,应将不同地域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元素,以雕塑、艺术装置等形式展示于道路两侧。这样不仅能够展示地域文化,还能够增强道路景观的节奏变化。在道路两侧,应种植西部特有的植物,营造西部特有的道路景观植物种植带,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道路景观体验,提高道路景观的观赏性。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景区品质的名片。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中,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及设备的功能性与智能化水平,凸显设施的人性化与美观性。同时,可从景区中提取代表性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再设计,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视觉符号,应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造型及装饰,加强景区文化信息的展示,形成宁夏旅游景观独特的地域风貌,加深游客的记忆。
(三)特色旅游产品设计
对当地特产资源、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归纳,针对游客消费心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对产品包装进行创新设计,展示地方特产、特色文化的特有性,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进而使地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得到保护与创新。第一,打造品牌旅游产品,展示艺术效果。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寻找文化背后的故事,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品牌形象,展示宁夏旅游产品的艺术魅力,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第二,突出本土特色,强化地域特点。强化对不同地域特有资源的研究与设计,重视不同景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综上所述,通过对宁夏人文、自然资源的整理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文化遗产保护文件等理论指导,针对宁夏全域旅游资源的特点,从三维空间视觉角度立体规划设计宁夏旅游景区,旨在全面提升宁夏全域旅游的品质形象,彰显宁夏旅游景观的特色,为宁夏经济建设服务,为全域旅游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蒙欣欣.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8):12-13.
[2]杨占武.宁夏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报告[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40-41.
[3][4][5][6][7][8]张文娜.宁夏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杨立泳,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