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文化表达研究
2024-10-29肖玉婷孙玲玲
摘 要: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不仅应关注功能与审美,还需完成文化传承、展示的重要任务。探索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文化表达的原则,提出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文化特征的有效策略,详细诠释历史文脉的现代化表达,希冀能够有效提升校园文化表达力,增强校园景观的文化传播功能,提升其社会价值。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
在高等教育领域,校园景观设计已超越其传统角色,成为文化表达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高校校园不仅是知识传递场所,更是成为文化交流与表达的示范区。设计师必须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创建富有吸引力且功能全面的环境,在设计的各个细节中渗透文化元素,展现校园独有的文化身份。在此基础上,设计师还需关注生态文化,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论,打造别具风情的生态景观。
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文化表达原则
(一)文化传承原则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延续历史文脉,融合地域文化,展示校园独特的文化底蕴,增强持久魅力。延续历史文脉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历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高校校园是知识的殿堂、文化的摇篮,其景观设计应当深刻体现文化传承原则,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历史的厚重。高校应注重对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为历史场所设置标识,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景观元素再现,在视觉与心理上强化学生对校园历史的认知[1]。
(二)美学统一原则
美学统一原则在于整合视觉美感与艺术元素,确保校园环境的整体和谐,增加文化深度。该原则强调在视觉与感知层面达成一致,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出连贯且引人入胜的美学体验。视觉美感的统一不仅体现在色彩、形态和材质的搭配上,还在于充分利用上述元素反映校园的文化精神。设计师在校园规划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视觉美感统一,精心考虑色彩搭配,选择合适材料,合理布置景观,使之形成连贯的视觉观感[2]。
(三)文化融合原则
文化融合原则的核心在于理解并展示文化深度,而非表层的视觉表达。该原则强调通过园林景观的构成元素体现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园林不仅是生态与美学的展现,也是文化交流场所,因此园林设计应体现深层次的文化交融。文化融合原则要求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综合考虑地域性和全球性的文化元素,强调对本土和国际文化特征的理解与尊重。该原则下的设计通常选择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植物、地形、水体等自然元素,以及雕塑、亭台等人工构筑物,展现文化的多维度交融。文化交融在于物理形态的融合,也在于通过物理元素传递文化寓意,讲述历史故事。例如园林中的路径设计可以反映旅行文化,水体布置则反映自然生命的哲学理念,植被的布局可以展示对季节变化与生命循环的文化理解。文化融合原则也鼓励设计师深挖各类文化中的园林设计传统,发掘其背后的文化理念,将其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表达,增加园林景观的文化深度,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四)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注重创造空间对话,在物理层面上促进人与环境的互动,在文化社交层面激发师生与环境的交流。互动性原则应深入设计的每一层面,避免景观元素只作为被动的存在,使其成为激活校园生活、促进学习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该原则的核心在于设计出能够激励师生主动探索体验的校园环境。设计师利用巧妙的布局与设计策略,使景观深刻反映出环境美学,吸引师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性原则主要经由互动艺术装置或可变化的公共空间实现,使环境可根据不同的校园活动与季节实现自我调整,持续吸引用户参与。互动性原则同样强调利用技术增强景观的互动性,设计师通过集成的技术运用方案,如装设传感器和移动应用来增强用户对环境的感知,强化景观的动态特征,使之能够及时响应用户行为。技术集成能够实现环境智能化建设,使校园景观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优化。在文化层面,互动性原则可促进不同背景学生的文化表达交流,优化高校环境的教育功能。
二、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文化表达策略
(一)融合历史文脉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深度融合历史文脉与现代设计理念,尊重校园的历史特征,合理引入现代设计元素,创造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空间。布局是融合历史与现代设计的基础,设计师在优化校园布局时,应首先确认并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景观,确保相关区域在校园设计布局中占据核心位置;其次,围绕历史文化元素规划新的建筑设施,使其在风格上呼应历史建筑,同时满足现代教育需求。设计师可以在新建筑的设计中采用与历史建筑相似的线条比例,或者通过现代技术复现某些传统建筑装饰,如檐口与窗棂等。
选择材料时,设计师应综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材料,保持视觉上的统一。如表1所示,设计师可在重点区域使用传统材料,如石材、木材,保持历史建筑的原貌,提升景观质感。新建部分则采用现代材料,如玻璃与钢结构等,提供现代感的同时保证建筑的透光性,提高空间开放性[3]。巧妙运用多种材料,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目的,在视觉上实现过去与现在的交织。增强视觉连贯性也是设计的一大要点,设计师应统一颜色、形态与纹理,使校园新旧建筑之间形成视觉连贯。可采用类似的色调对校园景观进行配色,如采用校园历史建筑的主要颜色作为整个校园的基调,吸纳现代色彩搭配灵感,为校园注入新的活力。在景观设计中,应采用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元素,如铺地材料的图案、质地,以及公共空间的家具装饰等,以加强连贯感。在此基础上,设计师还需整合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历史文脉与现代设计,不断优化调整方案。设计师可运用数字化设计工具,如三维建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阶段模拟新旧建筑与环境的整合效果,预见可能的冲突并加以解决,并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优化建筑性能,确保新建部分在能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及维护管理等方面高效合理。
(二)展示地域文化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深度融合地域文化特色,整合地形地貌与地方艺术,展现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如表2所示,设计师必须细致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巧妙地将其融入校园空间景观设计中,塑造校园的文化身份,增强视觉影响力。地形分析是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设计师需对校园所在地的自然地形开展全面分析,包括地形的起伏、水文特征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深入理解地形对校园布局的自然约束,将地域文化的特色引入校园设计。如校园地处山区,设计师可以利用地形的自然坡度来设计阶梯式花园,在较为平坦的区域设计露天剧场,满足功能需求,还能突出山区的自然美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转化是实现地域文化表达的关键步骤,设计师需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历史背景、艺术形式、传统工艺以及民俗活动,从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随后将文化符号进行艺术化处理和设计转化,使其既能保留原有的文化意义,又能以现代形式呈现,自然而不突兀。例如设计师可以将地方特色的色彩、图案应用于校园内的路面铺装、墙面装饰或公共艺术装置中,使地方设计元素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增强视觉效果,营造浓厚的地域特色文化氛围。
在具体空间应用中,设计师需考虑如何将地域文化与校园的功能区域及景观设计有效结合,利用精心设计的布局方案,使文化元素在校园中分布均衡又重点突出。对于主要的公共空间,如入口区域、中心广场或主要行走路径,设计师应优先考虑布置富有地域特色的设计元素,如纪念碑、特色园林。上述景观都是典型的地方文化载体,能够加强校园的文化表达,提升视觉冲击力。在地域文化特色展示过程中,设计师也可引入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精确地规划校园中的每一处设计细节,适应原有地形,精确放置文化元素,切实提高设计的精度,高度还原设计方案。
(三)管理生态景观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理念强调在设计与规划阶段采取全面的生态考虑,确保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设计师应采用可持续的设计方法,充分利用生态恢复手段,管理水资源,引进本地植被,增强校园的生态功能,提高美学文化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4]。设计方案需以恢复和增强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优先考虑原生地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配置。在具体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可采用生态学原理指导植物种类选择及布局,创建多层次植被结构,模拟自然环境,促进各种生物的共存,打造特色生态文化,为师生提供贴近自然的机会。除了关注植被规划外,设计师也需注重水资源管理。可采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增设渗透性铺装、雨水花园和生物滞留设施,有效地管理雨水,减少径流,增加地下水补给,降低校园内的城市内涝风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设计师可采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屋顶和硬质铺装面的雨水,将其储存起来用于景观灌溉或其他非饮用目的,进一步减少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本地植被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维护成本较低,因此设计师应选择能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构建植被主体,有效减少灌溉需求。在植被配置方面,设计师需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与景观效果,分析其提升校园生态功能的能力。还应考虑使用生态工程技术,如构建生态廊道和绿色屋顶,提升校园的生态文化价值,为学生与教职工提供享受自然文化的机会。生态廊道能够连接校园内的不同生态区域,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师生提供休闲场所,增强建筑的美观性,形成特色生态文化。
(四)渗透人本文化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必须贯彻落实人本设计理念。根据校园师生的实际需求,兼顾景观功能性与舒适性,确保每处设计都能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创建富有吸引力的环境,支持学习、社交与休闲活动。在具体实施人本设计时,设计师应深入分析使用者需求,利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用户行为观察来收集相关数据,深入理解用户的行为模式,判断活动需求,分析其对空间使用的偏好。基于上述信息,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既反映校园文化又符合用户需求的景观设计。
空间适应性是人本设计的核心,设计师应采取灵活的布局策略,确保校园空间能够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每个区域都设置特定的设计元素,如座椅、照明和植被,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提升环境舒适性。设计路径与流线时,应深入考虑无障碍访问因素,确保所有用户都能方便地使用校园设施。
三、结语
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演变,设计师需不断创新方法,利用现代科技与自然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文化教育目标。设计师应重视景观的功能性,兼顾生态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在设计中渗透丰富的文化,充分适应不断变化的高校环境需求。设计师也可在保留本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纳全球多元文化的精华,创造兼收并蓄的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清.浅议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J].居舍,2022(7):115-118.
[2]陈坤,刘雨.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中的表达探微[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20(6):179.
[3]艾静.探析大学校园文化表达体系构建:以浙江大学为例[J].管理观察,2019(20):124-125,128.
[4]刘丹.信息类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J].现代园艺,2017(24):104-105.
作者简介:
肖玉婷,硕士,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设计学。
孙玲玲,硕士,南昌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乡村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