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2024-10-29窦梓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9期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于乡村的发展和建设尤为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乡村生态景观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由于乡村景观建设经验不足,并且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存在盲目性和破坏性。一些乡村在建设的过程当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受到影响,还出现了景观“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基于此,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总结乡村生态景观的特点,分析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探究乡村生态景观的设计策略,形成理论基础,以期为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乡村生态景观;生态文明;建筑保护

一、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

(一)乡土性

乡土性是乡村生态景观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体现了乡村景观的自然美、人文美、生产美,是乡村旅游和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元素。乡土性的产生离不开农业生产的独特性、自然环境的优越性以及文化习俗的传承性。首先,乡村生态景观不需要过多的人为雕琢和干预。长年累月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如农事节日、农业谚语、农耕记忆等。乡村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活动展现出乡村独有的景观元素,如播种、插秧、收麦等农业活动,水车、磨盘、箩篼等乡村工具,这些都能很好地体现当地的特色文化。其次,乡村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与传统艺术文化。例如:肥沃的土地、清澈的溪流、成群的鱼虾、清新的空气等乡村生态景观;竹编、木雕、泥塑等手工技艺。此外,乡村还有具备特色人文价值的建筑、道路等。这些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生态景观与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有较大的差别,拥有更多的自然与原始属性。

(二)丰富性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广袤的土地造就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这些有明显差异的环境和文化决定了乡村生态景观的丰富性,不同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在乡村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景观。例如位于北方的黄土高原,那里黄土堆积,千沟万壑,植被稀疏,河谷和梯田是1aafdd1b4b5fd30acf29608ff2ec57f2e84b99d24d8863d8a03e78bbc9d62cc9主要的农作区域,窑洞是村民居住的主要建筑。这些由于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元素,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乡村生态景观。与其对比明显的是南方水乡,那里地势平坦,降水丰富,水系分布极具特色,如溪流、池塘等。这些水资源不仅具有饮用和灌溉功能,还与其周围的植被和多样的水生动植物,共同造就了独特的江南乡村生态景观。由此可见,我国不同地域都保留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让人感受到原生态的乡村风情。

(三)生态性

我国大部分的乡村都远离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明显的过渡带。乡村虽然大多数以聚集的方式存在,但是相对于城市来说人口较少,对自然生态没有过多干预,也没有开展大拆大建活动,并且有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淳朴自然观。因此,乡村没有出现大量如城市区域的钢筋水泥建筑和建筑施工污染,也没有地表水和饮用水的污染,更没有工厂废弃和汽车尾气的排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环境。多样化的生态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又能促成良性的、传统的生态循环模式,如桔梗还田、禽类粪便施肥等资源的再利用,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与结构完整,减少土壤侵蚀与流失。目前,大部分乡村仍保留着良好的生态性,自然环境优越,原始资源保存完整,民风淳朴,尤其是距离城市较远且交通不便的乡村,其乡村生态景观基本保持原始状态,这有助于调节局部气候,如降低气温、增加湿度、清新空气等。

二、相关政策支撑力度

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理论指导思想,并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后继续完善补充,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可见其关键地位。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提出了目标任务: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乡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019年6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的发展思路,细化了六个方面的重大举措,确定了相关责任主体。

2021年11月17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把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作为目标规划,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生态文明是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在面对自然时,要有保护和尊重的态度,避免过度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平衡,尽最大的努力去恢复生态本来的面貌。

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绕过的问题。近些年,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人力、财力上,相关部门都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乡村具有城市所不具备的生态环境资源和风土人情。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加强对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的研究,通过景观生态学理论、旅游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多学科交叉分析,构建出生态良好、内容丰富、文化鲜明、因地制宜的乡村生态景观,既能够提高乡村生态景观的质量,又能够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旅行体验,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乡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策略

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形态,其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以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承载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乡村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对人类活动的干扰特别敏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系数非常高。因此,在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上,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高其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维持生物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需要注重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与生活品质的提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只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发掘当地的历史、民俗、技艺等,将这些文化融入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与建设中,从而更好地展现乡村独有的文化魅力与底蕴,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保护生态环境资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给广大乡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不合理的生态景观设计也对生态平衡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浪费。

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中,要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同时尽可能地使用非污染材料和工艺手法,避免对当地的生态资源造成破坏。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应坚持生态保护原则,对生态景观前期规划、中间的施工过程和后期的运营待客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不仅要关注乡村的经济效益,还要关注乡村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寻求生态旅游景观与自然、资源、文化的和谐共生。在空间资源整合方面,应明确乡村生态景观空间的规划红线和重点保护区域,建立适当的生态环境缓冲区域,杜绝对农田、林地、河道和其他原始生态资源越界开发,维持乡村基础生态平衡。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注重发展当地农业、养殖业,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在水塘较多的乡村地区,针对捕鱼季节产出的废水和淤泥,进行及时有效的清理。此外,为了避免当地水库和海域的富营养化,可将捕鱼排出的水体用作农田灌溉,而淤泥中磷的含量较多,可作为肥料进行二次利用,从而实现对生态的保护。同时,也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再现合理的水陆生物结构,并调整场所布置结构,建设视觉与功能相统一的多层次风景带,以提升乡村的整体环境质量。

(二)优化景观设计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不同人群对乡村生态景观的需求,相关人员在进行生态景观规划时,应结合该区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突出该区域的民俗特色和人文精神。

不同区域的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特色和饮食习惯等,这得益于独具特色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环境。生态旅游景观的规划和设计需要对当地的基本情况进行明确的了解,例如宗教信仰、民俗民风、民间禁忌等。只有在历史文化和设计方案都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构成最佳的设计方案。

在保护当地特色建筑时,既要考虑现有特色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设计生态景观时,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性和丰富性,尽可能地减少大拆大建,并结合当地特色建筑,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产业空间场所,使游客能够明确分辨出当地的文化特征。为了避免同质化单一化的情况发生,可增加产业融合机制,完善产业融合结构。

在景观施工工作开展后,相关人员应该加大力度实施好开发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维护工作,明确开发区域。设计人员要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在景观中融入乡村元素和乡土文化,丰富设计内容,优化居民和游客体验,以更好地满足大众感受乡土文化的切实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时,采用微更新、轻介入的手法,将乡村特色进行提取和精炼,增加标识系统的完整性。

(三)突出人文规划设计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应坚持“生态保护、人文关怀、材料环保”等原则。一般来说,景观设计师如果对村民的生活习惯、劳动实践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探究,设计就会偏离现实,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也就不能深刻反映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同时,村民的需求在乡村规划设计中的表达也会缺失。因此,在项目设计规划之前,要确保民俗专家、村委会干部或普通村民参与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使村民既能与村委会干部、景观设计师进行互动,又能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对旅游服务的认识。在项目设计规划前,应尽可能地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将这些元素综合整理之后,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主题活动,如民俗文化节、手工艺体验馆、文化小品等。在项目设计规划中,增加沉浸式体验项目,满足游客对农田风光环境的互动需求。同时,加长游玩时段,提升游客重复游玩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当地民俗,适应村民日常的生活和劳作习惯,还可以充分体现出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中对人文关怀的重视;适当打造彰显当地特色的挂饰摆件等物品,围绕当地特色发展多种多样的相关产业,既能促进乡村的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活动,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乡村如何更好地发展,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为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乡村经济收益的平衡提供了解决思路。

随着全国各地开始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乡村生态景观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从现阶段来看,不少地方的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仍没有找到正确的指导方向,乡村的生态旅游发展也参差不齐,出现了破坏环境、景观同质化、缺失乡土气息等问题。本文针对全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景观现存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打开了设计思路,希望为今后的乡村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陶钰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J].明日风尚,2017(22):65.

[2]刘钊.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8):52-56.

[3]张秋双.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3(6):94-97.

[4]李雪艳,吴言,时潇潇.乡村生态景观设计探究:以南京石塘村为例[J].装饰,2020(10):130-131.

[5]于法稳,侯效敏,郝信波.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与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4-68,159.

[6]任红颖,邱守明,夏凡.西部脱贫地区农旅融合发展的增收效应及实现机制:基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准自然实验[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10):1 256-1 263.

[7]钟漪萍,唐林仁,胡平波.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20(7):80-98.

[8]胡勇.保持乡土文化生命力的美丽乡村景观设计:评《乡村景观设计》[J].世界林业研究,2022(6):132-133.

[9]李眉洁,王兴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其路径优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22(3):153-159.

作者简介:

窦梓华,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