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探究
2024-10-29贾丹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景观设计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探讨生态文明理念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如乡土性原则、市场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生态原则,进而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思路进行研究,探索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乡村景观设计,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退化、资源利用低效、传统文化流失等多重挑战。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只有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强调人类活动应尊重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不仅关注环境保护,还涵盖了绿色发展、资源节约、能源高效利用以及对生态文化的弘扬,提倡构建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乡村景观设计概述
(一)乡村景观元素分析
乡村景观元素涉及对自然环境、人工景观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自然景观涵盖地形地貌、植被和水体,这些元素决定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美学特征。人工景观包括传统建筑、道路和基础设施,它们是乡村生活和生产所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元素则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和社区活动,它们体现了乡村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活力,是对人类生活活动的记录。
(二)乡村生态景观特征
1.类型与功能多样性并存
乡村景观是一个凝聚了生态、美学、旅游等不同功能的共同体,涵盖山地、森林、河流、湿地等自然元素,又融合了农业景观、村落建筑和人文景观,体现出生态、生产、生活和文化功能的多样性。
首先,生态功能确保了生物多样性,帮助调节气候和净化空气,构建了一个健康的自然环境。其次,生产功能支持了农业、林业和渔业等经济活动,保障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生活功能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休闲空间,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最后,文化功能通过承载历史和传统,加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这种多样性不仅促进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还丰富了乡村社会文化生活,使乡村生态景观在综合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地域性与乡土性相融
乡村生态景观根据不同的地域性形成了不同的美学特性与文化内涵[1]。地域性指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地理特征,而乡土性强调在地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增强乡村景观的生态功能,还能保留和弘扬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乡村景观设计主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优化种植布局,利用地形特征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景观结构,并充分利用和保护当地水资源,实现生态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
3.人文性与历史性兼具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人文性与历史性兼具是实现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人文性注重体现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价值观,而历史性强调保留和传承历史遗迹、传统建筑和文化景观。二者的结合能够赋予乡村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历史韵味,增强地方的文化吸引力。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首先,会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利用它们作为设计元素,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活力。其次,关注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文化习惯,通过设计公共空间、社区设施和景观元素,营造符合人们生活方式的宜居环境。例如,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恢复和重建具有历史意义的乡村景观,使其既保留历史记忆,又满足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最后,将地方特有的文化符号、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融入景观设计中,不仅能够提升景观的美学价值,还能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4.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自然性强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而社会性关注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手法,如生态修复、植被恢复和自然水系管理等,可以保护和提升自然环境的质量,同时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参与景观设计和管理,使设计方案既符合生态原则,又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将自然空间与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设计多功能的公共空间,既能提供生态服务,又可以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和社交需求。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使乡村景观设计关注到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加重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5.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依存
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景观设计中密不可分的两个关键要素。生态性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的健康与平衡,提供新鲜空气、水源保护和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环境的同时,也确保资源的长期利用。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增强生态性,可以提高景观的可持续性[2]。例如,植被恢复和湿地保护不仅能维持生物多样性,还能改善水质和保证土壤健康,进而增强乡村地区的抗灾能力和农业生产力。同时,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实践也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健康和富有弹性的乡村环境。
三、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一)乡土性原则
生态文明理念下,对于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更加强调历史与场地精神的延续,在建设中既要尽可能地采用乡土技法、材料来体现乡村特色,又要运用高效、具有可持续性的现代技术手段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3]。乡土性是指在乡村景观规划中,通过保护地形、水系和植被,延续传统建筑风格,传承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优先使用本土资源,并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
(二)市场原则
市场原则强调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以需求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应基于市场调研,在了解游客和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开发适宜的项目和服务,如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手工艺品等。其次,注重经济效益,在保护生态和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最后,有效整合和利用本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创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同时,鼓励创新,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趋势,开发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如乡村民宿、农业体验等,提升市场吸引力。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既能降低对新能源的消耗,又能实现对废弃资源的重复利用,同时也能提升生态效能,保证乡村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对乡村景观环境进行持续性优化及创新设计,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乡村景观进行设计。
(四)生态原则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生态原则是确保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保护和恢复本地动植物栖息地,选用本土植物进行绿化,避免外来物种入侵,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和湿地以自然净化水体,减轻洪涝和干旱对当地的影响,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管理土地,防止土壤侵蚀和退化,保障土壤健康,促进肥力恢复。同时,避免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改造和过度开发,保持自然景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四、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一)充分考虑群众需求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加强对村民需求的考虑,减少规划过程中对村民生活的影响,这样对整体乡村景观建设进度是有益的。同时,在规划建设中,设计师需要为村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设施,提高村民的日常生活质量,这样村民才更愿意参与生态景观建设当中。另外,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保留原有的乡村景观,充分挖掘本土元素,结合乡村村落的文化特点,对其进行创新设计,避免对村民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使景观能够更加符合当地村民的审美,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
(二)乡村景观形态组织
在对乡村田地进行规划设计时,可以从季节形态入手,营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雪的不同静态景观,也可以借助天空与大地来营造出更加广阔的生态景观,使观者心旷神怡。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不同,其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观赏人员可以通过移动实现一步一景,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乡村景观。同时,设计者也可以设置动态的水景,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动态休闲体验空间。
(三)乡村景观空间营造
在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点、线、面的运用,注重空间的秩序感。乡村院落是村民生活方式的体现,是情怀,体现了人们对庭院生活的向往[4]。在乡村庭院设计中,以干净整洁为基础,利用本土植物作为点缀。此外,还需要注重软景、硬景的搭配,在充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突出乡村建筑的特殊美。在设计乡村街道景观时,可以将其视为乡村景观绿化系统当中的“血管”,即线性空间。整个乡村道路的绿化可以展现出乡村的容貌,是不可或缺的景观元素。乡村街道设计以整洁美观为主,结合行道树、太阳能路灯等,使突出乡村文化的特殊建筑成为临街立面的特殊造型,形成整齐干净的街道景观。另外,还可以将大面积种植区域看作面状空间。为此,需要对大面积的种植田地进行详细的规划与整改,营造出更优美的生态环境。
(四)凸显当地文化特色
随着乡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乡村逐渐变得干净整洁。然而在乡村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不能忽视乡村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应充分挖掘乡村地区的特色文化,思考如何才能够将人文景观与生态园林建设相结合,使游客在观赏风景的同时也能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5]。在发掘乡村景观资源时,设计人员需要提炼其中的历史传统与风土人情,合理地将这些元素运用到乡村景观设计中,比如在重要的景观节点、休闲场所等地体现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此外,还要重视生态教育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将经济产业与乡村生态景观33365e8039322330bf5781ab65981259有效融合。例如,为游客提供大量的农家乐服务,既展现出淳朴的田园风光,又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
(五)谋求可持续发展
乡村生态文明强调能源的利用率提升和清洁能源的开发等,注重低碳化的设计方式[6]。对乡村景观内容、旅游活动的空间及线路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不仅需要注重乡村经济的收益,还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人民生存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五、结语
中国乡村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乡村景观设计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相关人员需要摒弃过去简单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要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变。乡村景观设计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发展产业、改善民生,推动乡村的绿色发展和良性循环。同时,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强相关部门、企业、农民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景观设计的实践与创新。相信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乡村景观设计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启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孙一卉.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2]张梦凡.基于生态理念的外秦淮河滨水景观评价与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1.
[3]熊家欢,彭伟峰,周维邦,等.生态理念下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J].乡村科技,2019(31):71-72.
[4]韩传亮.潍坊新农村景观改造项目规划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2.
[5]周树伟.基于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北京市常乐村村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6]张秋双.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3(6):94-97.
作者简介:
贾丹,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