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在工业遗址空间展演中的运用
2024-10-29罗可涵吴施婵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工业厂房惨遭淘汰,传统的工业遗址显然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数字艺术的表现方式为切入点,探索其在工业遗址空间展演中的运用。通过介绍数字艺术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研究其特性,即交互性、可复制性和虚拟性,举例分析交互空间、光影空间与虚拟空间达到创新性工业遗址空间的展演效果。期望工业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将工业遗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传递到更多的地方,促进工业文化与工业精神的传承。
关键词:工业遗址;数字艺术;展演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哲社科重大项目“湖北‘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设计策略研究”(21ZD105)研究成果。
工业遗址是城市迭代更新的必然产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数字时代,数字艺术逐渐向多领域延伸,突破传统并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展演方式。与传统展演方式对比,数字化呈现方式更具灵活性、互动性与可持续性,根据观众需求提供个性化展演,既节约成本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国内有艺术家费俊和心理学家刘正奎合作的《情绪剧场》,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介入心理疗愈,画面根据每一位观众进行独特生成;国外有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气象计划》,通过数字艺术作品向人们传达环保意识。数字艺术逐渐成熟,但在工业遗址空间展演中的运用还有所欠缺。如何将数字艺术与工业遗址空间特性进行融合呈现,如何运用数字艺术凸显工业文化与工业精神,如何使演员与数字艺术作品相结合并在工业遗址空间中展演,都是我们需要去探索的问题。未来,数字化工业遗址空间必然成为社会生活和数字化发展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数字艺术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数字艺术的概念
数字艺术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形式,其融合了艺术、科技和数字媒体的元素,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创作、展示和传播艺术作品。同时,它依赖于计算机系统控制的显影设备,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设备中,需要被程序读取和解码才能展示出来。数字艺术分为算法艺术、数字影视和数字动画。算法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算法艺术通过“生成”来打造艺术,并预设一定的参数和限制等,再融入带有人物主观性的理念,从而完成创作。“生成”技术分为两类:一类由计算机及其他机器制作完成,不含算法;另一类由计算机内存和系统自行生成,含有算法。数字影视是指数字电影的特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数字艺术相关联的有PS、AI、编程技术、集群渲染技术、非线性编辑特效技术等。数字动画则是借助计算机,将传统动画进行数字化改造。
(二)数字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可交互性。数字艺术的可交互性是指观众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并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这种交互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例如触摸屏幕、使用传感器、发出声音或做出动作等。这种交互性突破了传统的仅仅观看内容的模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
第二,可复制性。数字艺术的可复制性是指数字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轻松地进行复制和传播。与传统艺术作品需要手工复制或制作多个版本不同,数字艺术作品可以更容易地通过数字文件的复制和传输来实现多次展示和传播,实现开源节流。同时,可复制性也使得艺术家可以更加灵活地展示和推广自己的作品。
第三,虚拟性。数字艺术的虚拟性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创建的虚拟世界或虚拟对象,主要通过视频、图片处理软件等展示出来。其不受现实的限制,在通过构想之后,创造出更加自由、多样化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空间。同时,虚拟性也使得数字艺术作品能更加深入地展现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想象力,为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艺术体验。
二、数字艺术的呈现方式
第一,数字化交互式展演。交互,即交流互动,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或特征。在展演中,交互性通常指观众能够参与展示内容,与展品或展览空间进行互动,从而获得更加丰富、个性化的体验。交互性展演通常结合了多种媒体元素,如视频、音频、动画等,通过多媒体的呈现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观众的反馈能够为展演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数字艺术中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观众参与作品制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改变作品的形态、颜色、声音特效和运动轨迹,与作品互动或共同创作独一无二的数字艺术作品;一些作品也会根据观众的行为进行实时变化,使观众感受到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工业遗址空间中,数字艺术这种将现代科技、艺术和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展演形式,通过交互式技术,将观众融入展演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工业遗址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展演过程中,工业遗址不再是冰冷威严的历史遗迹,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展演空间。观众可以通过触摸、感知、互动等方式加入演出,深刻了解工厂的发展历程、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工人的劳动生活等,实现多维度空间展演。
第二,数字化二维平面展演。二维空间是只有长和宽的平面空间,也被称为“二度空间”。二维设计以视觉设计为主,使用计算机技术或软件技术作为设计的桥梁,数字化作为展示媒介,亦可以利用图案的可复制性打造围合性空间或“视觉”空间。二维平面展演更加注重观者的视觉体验,利用空间地形打造视觉错觉的数字化二维平面,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欧普艺术是一种动态的二维视觉艺术,其源于一种不协调的图形与背景关系,将前景与背景两个平面置于一种矛盾之中。将数字艺术与该理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工业建筑空间中呈现,营造视觉错觉,既拥有二维的方式,又能展现出三维空间视觉效果。运用数字化技术代替支离破碎的色块进行空间设计,既节省人工,又能体现时代特性,突破空间限制,支持多地多展馆展出,演绎可复制性数字艺术。在工业遗址空间的展演中,可以利用工厂建筑环境特性打造呈现的方式,投射“三线”时期工厂旧址的图片,再加上当时采访职工的视频录像,让观者沉浸式地体验工厂遗址辉煌时期的景象。此外,还可以结合工厂旧址内部空间制作数字化作品,根据各个空间的位置特征,打造个性化二维空间下的3D视觉效果,实现工业文化活化设计。
第三,数字化虚拟性展演。虚拟性,即脱离了部分实物环境,运行在电子设备和网络环境中,使得数字艺术作品可以完全由计算机生成和控制,并存在于虚拟空间中,不受物理世界中的时间、空间和物质限制。因此,艺术家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自主创作,观众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访问艺术空间。
数字艺术的虚拟性技术包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艺术家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创造出高度逼真的虚拟艺术空间,让观众通过头戴式显示器、交互设备等,与虚拟艺术空间进行互动。除此之外,三维图形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在助力数字艺术中的虚拟性,如模拟自然环境、打造虚拟角色等。
艺术家利用虚拟性技术不仅可以虚构一个艺术世界,还可以打造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空间。例如,在虚拟世界中打造真实的工业遗址空间,将现实中的物品通过计算机技术构建数据,建造模型,呈现与现实世界中外形相同的景观,将演员展演过程都化作数据输入程序中,使观者沉浸式触摸与体验这一“工业遗址景观”。
三、数字艺术在工业遗址空间的展演方式
(一)交互空间
2023年3月25日,“我想看见‘你的看见’”数字艺术展在北京798艺术园区正式开展。这是国内首个聚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艺术展览,是未来科技与艺术的碰撞,展现出了艺术家们对视觉的幻想,呈现出超越现实又不断演变的多维度、多角度作品。
在展览中,作品《水母》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让观者与虚拟世界进行互动,如与水母跳舞、画画等;《ERA ART·MR情绪料理》通过数字艺术结合MR技术来介入情绪疗愈,以观者为主体,开启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现场直觉等感官交织而成的个性化疗愈;《虚拟剧场》中的每个场景都有不同的音律,并且对应不同的眼镜,使观者进入盲盒体验。
艺术家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和互动设备创造出独特的展示方式,使作品更具创意性和新奇感。同时,这些数字艺术作品可以让观众参与其中。观众通过运动感应、触摸屏幕、声音识别等方式与作品互动,改变作品的展示形式,从而获得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正是这种多维度的展示和表现方式,可以让观众的观演过程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
工业遗址空间作为历史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将数字化交互空间展演引入工业遗址空间中,可以实现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既可以展现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又可以体现传统工业遗址的独特韵味。艺术家通过数字技术为工业遗址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增进观众对传统工业遗址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使观众在空间中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和碰撞。
(二)光影空间
瞭仓沉浸式数字艺术馆坐落于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内,是一处总面积超过4 000平方米的光影体验空间,应用了扩展现实技术,致力于通过数字科技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瞭仓沉浸式数字艺术馆自开馆以来,向大众呈现了“生生不息——时空的理想之旅”“奇境”“流动万象”等主题数字艺术展,呈现出独特的沉浸式光影效果。光影空间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对工业遗址进行虚拟重建,将原始的建筑结构等用数字化效果呈现,即使工业遗址遭受了改变,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方法进行再现,使光影空间在虚拟环境中得以保存和展示。
工业遗址空间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光影效果。数字化光影空间展演可以利用灯光、投影等技术改变空间的光影效果,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艺术体验。工业遗址空间将艺术与科技进行融合,并结合特有的工业风格建筑,运用数字技术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将工业光影作为宣传主体,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了解工业遗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力地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三)虚拟空间
2022年,中国首个工业遗址数字艺术馆与元宇宙体验空间横空出世。中国首个工业遗址元宇宙体验场——深圳蛇口大筒仓,包xKA22Qj/fXgAHYNYG0Or4yazUmoCLSyuYPlQFLB55p0=含了VR、AR、实景渲染、全息投影和光纤传感等多项前沿技术。
在深圳蛇口大筒仓中,创世幻境中的《砂与川》、利用大筒仓改造后AI生成的《无镜之梦》、将旋转楼梯与人类基因和生物蛋白相结合的《转译通天阁》等,都是文化与数字艺术的结合,融合了工业精神,将未来的无限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设计师将数字化与当地建筑特点有机结合,用不同的主题赋予了工业遗址空间新的意义。当代学者吴伯凡曾深刻指出:“当我们用手指来操作键盘和鼠标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数字来虚构一个世界,此时的手指对于虚构的世界而言犹如上帝的手指,它们是‘创世’的手指。”在展演区域,设计师融合了艺术与科技元素,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虚拟空间,让游客在虚拟世界中体验虚拟游戏;通过AR应用程序,游客可以与虚拟元素进行互动、与虚拟角色进行交流、观赏虚拟艺术品等,沉浸式感受虚拟世界的美妙。
在工业遗址中,数字艺术作品可以与工业遗址的历史建筑和环境进行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环境。这种融合可以使观众在欣赏数字艺术作品时,感受到工业遗址空间的震撼,让观众在娱乐过程中的体验更加丰富多样,增强工业遗址空间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实现数字化与历史价值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对数字艺术在工业遗址空间展演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工业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与传承,还能将工业遗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传递到更多的地方。数字艺术在工业遗址空间展演中的运用也面临着难题。未来,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理论与实践两手抓,深入研究数字化在工业遗址空间展演中的运用。此外,还要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和国际合作,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即使现阶段数字艺术在工业遗址空间展演中的运用仍面临挑战,但我们对于未来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仍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春阳.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4(15):73.
[2]何晶晶.数字化时代的数字艺术空间[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8):86-88.
[3]梁珂.北京城区工业遗址室内空间的改造与利用:以首钢工业园为例[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21.
[4]孙聪.虚拟数字艺术空间[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22.
[5]胡雯彧.基于AR技术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以山东博物馆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20.
[6]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罗可涵,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设计艺术研究。
吴施婵,硕士,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主任助理。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