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记忆视角下民族特色村寨景观更新研究

2024-10-29全圣韬毛轩何雨潼刘卫国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9期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发展面临着历史风貌与文化形态逐渐消逝的困境。以湖南省张家界市马头溪村为例,分析马头溪村的自然资源记忆要素、物质记忆要素以及非物质记忆要素,指出目前马头溪村存在传统风貌衰退、景观功能失调、传统文化淡化、记忆传承受阻四点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记忆重塑、记忆共鸣、记忆创新、记忆共享四项策略,从景观更新的层面上保护和延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集体记忆。

关键词:集体记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景观更新;马头溪村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校级科研创新项目“基于集体记忆理论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景观设计研究——以张家界市为例”(JGY2023086)研究成果。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许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面临着传统建筑风貌丧失、文化特色淡化、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威胁到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据相关数据,从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的个数从363万锐减至271万,平均每天有80—100个村落消失,其中就包括大量传统民族村落[1]。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还承载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有着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是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民族性景观。

在当前社会,如何有效地传承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保持其纯粹性和活力,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集体记忆,作为一个社群或民族共享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以及情感和精神上的纽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挖掘和重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集体记忆,我们不仅能更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还能为传统文化的持久传承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集体记忆理论概述

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和自我定位的基础。集体记忆这一概念被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于1925年提出[2]。此定义不仅揭示了集体记忆的社会属性,即它是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传承的,还强调了其过程性,即集体记忆是在不断回忆、讲述和重构中得以维系和更新的。这种记忆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回顾,还是群体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主要由记忆的主体、客体、载体、过程四部分构成:记忆主体包括村落居民、离村与归村人员、与村落有关联的非原住民,以及研究者和实践者;记忆客体是主体对于乡村中发生的过往的记忆内容,包括历史事件、日常生活、知识经验以及村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记忆载体是保存和传承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和口述资料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等多样化形式;记忆过程是传统村落在社会变迁中,受外部影响而发生的动态演变,涉及集体记忆的建构、失忆与重构,实现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记忆转变。

二、马头溪村集体记忆特征

马头溪村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土家族古村寨。全村面积23.6平方千米,共25个村民小组、9个连片古村寨,现有2 348余人。马头溪村因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宜居的生活条件而备受赞誉,荣获了“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公共空间记忆特征明显

自然景观是村落的宝贵资源,不仅赋予了村落宁静与美丽的特征,更是村民们心中的精神寄托。马头溪村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包括形似马头的南武当山和观音堂山、环绕21个村民小组的马头溪水以及两岸的稻田等。深藏于山水之间的马头溪村以当地的自然、人文以及历史等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村落肌理和公共空间。这里的公共空间不仅是村民们日常交流、休憩的场所,还承载着世代村民的集体记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传统村落也历经沧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其整体布局理念和村落公共空间结构,却以文字、图画等形式被记录在宗谱和村志中[3]。

(二)物质要素记忆特征明显

马头溪村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家族古村寨,留存了大量历史建筑和古迹。例如: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屋坪、郑国祥“进士楼”、两河口“天上街市、云中古城”;有300多年建筑历史的马头溪风雨桥、湘西北贸易古道驿站。此外,还有郑国祥、李尧墓碑等文化古迹。这些建筑及构筑物所特有的物质性记忆都是历史的见证,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村民生产生活的印记。

(三)非物质要素记忆特征明显

马头溪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既包括独特的土家节庆,例如山歌节、糊仓节、放排节等,又包括最能体现土家族重情义、懂感恩的婚嫁习俗。当然,也有各种手工技艺及艺术形式,例如:竹编、棕编、草编等编制工艺;土家织锦、绣花鞋垫、土家织布等手绣工艺;木雕、石雕、竹雕等雕刻艺术。此外,马头溪村还拥有丰富的土家歌舞民间艺术,例如哭丧歌、扬叉舞、阳戏、土地戏等。这些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性记忆共同构成了马头溪村的集体记忆,是维系民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三、马头溪村集体记忆构建面临的问题

(一)集体记忆断层,传统风貌衰退

集体记忆是乡村社区成员共享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在马头溪村,曾经熟悉的乡村风貌、民俗活动、手工技艺等,正逐渐从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传统风貌正面临凋零的困境。民族建筑在岁月的洗礼下逐渐破败,特色景观也在缺乏有效保护的情况下逐渐消失。村民和外来者对于马头溪村的独特记忆逐渐模糊,村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特色难以得到有效传承。这不仅是村落本身的巨大损失,更是对集体记忆的一种无情侵蚀。

(二)空间规划分散,景观功能失调

马头溪村被河流贯穿且规划区域跨度较大,是典型的线型村落,在空间规划上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和管理,马头溪村的公共空间联系不紧密,新建建筑与村落传统风貌不协调,甚至破坏了原有的村落肌理,严重冲击了原有的公共空间和文化景观。这种分散的空间规划使得村落的集体记忆变得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化认同和记忆体系。村民对于村落的共同记忆逐渐模糊,村落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受到了削弱。

(三)经济利益驱动,传统文化淡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外来资本的涌入,马头溪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商业化开发行为也给村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严重冲击。商业化的包装和营销使得村落的传统文化元素被简化或扭曲,传统的文化活动也逐渐失去原有的韵味和意义。村民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导致村落的文化特色逐渐流失。这不仅是对村落传统文化的背叛,也是对村落集体记忆的一种无情摧毁。

(四)创新进程缓慢,记忆传承遇阻

面对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压力,马头溪村在创新发展方面显得有些滞后。尽管村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同时,在集体记忆的构建方面也存在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记忆传承项目和活动,使得村落的集体记忆难以得到有效构建和延续。这不仅影响了村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潜力,还对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集体记忆视角下马头溪村景观更新策略

(一)记忆重塑——历史景观的再现与强化

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9世纪下半叶提出“历史景观”的概念,他认为历史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文化体系特征[4]。历史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景观,可以传承和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同时,历史景观也是乡村居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保护和利用这些景观,可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历史景观的再现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而是通过深入研究、仔细考证,将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景观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保护历史景观,在恢复其本身所拥有的功能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以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

(二)记忆共鸣——文化活动的体验与传承

记忆能够为人提供线索,使其与景观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是人在具体环境中产生的特有的地域感[5]。集体文化活动作为村民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发展变迁和日常生活中都非常重要[6]。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传承方式,无论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还是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它们都是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这些传承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文化精神的延续。因此,应深入挖掘马头溪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各种文化体验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村民和游客可以共同参与,亲手制作传统美食,学习民间舞蹈,感受马头溪村独特的文化氛围。这样的体验不仅能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还能促进文化传承,让马头溪村的文化记忆在共鸣中生生不息。

(三)记忆创新——现代景观的融合与发展

现代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不仅关乎美学,还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记忆创新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理念,强调将传统记忆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打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能唤起人们深层记忆的景观。结合马头溪村特有的文化活动,打造互动式的景观体验区,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这样的设计不仅尊重了历史,而且能满足现代人对美观与实用的双重追求。在马头溪村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还是对未来的探索,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记忆。这样的景观,既是马头溪村的一张名片,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四)记忆共享——社区参与的景观营造

景观不仅是眼前的风景,还是心中的回忆。坚持村民参与的乡村景观设计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7]。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讲述者,与村民们一起挖掘、整理属于马头溪村的集体记忆,然后将它们巧妙地编织进景观设计中。这不仅仅是一个美化环境的过程,更是一个找回记忆、重温历史的旅程。记忆共享的景观营造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空间的构建,更是一种社区精神的塑造。当村民们共同参与景观营造时,他们的记忆与情感便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这样的乡村景观,不仅是村民们的共同家园,还是他们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寄托。

五、结语

马头溪村这一土家族特色村寨,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历史风貌与文化形态逐渐消逝的困境。本文针对马头溪村在集体记忆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集体记忆断层、传统风貌衰退、空间规划失序、文化商业化侵蚀及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集体记忆视角的景观更新策略:通过历史景观的精准再现与功能强化,实现文化记忆的实体化传承;通过文化活动的活化体验与代际传承,激发文化记忆的共鸣与延续;通过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创新,探索传统记忆与现代景观的和谐共生;通过社区广泛参与的景观营造过程,构建共享的文化记忆空间,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这些策略不仅能实现对马头溪村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保护,还能彰显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潜力。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在保留与传承马头溪村独特文化魅力的同时,促进其作为旅游目的地与居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杨晓翔.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村落环境规划研究[J].大观,2021(8):26-27.

[2]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04.

[3]鲁可荣.乡村集体记忆重构与价值传承[J].民俗研究,2021(3):62-70,158.

[4]贾鸿雁.文化景观遗产旅游中的文化尊重研究[J].商业研究,2011(5):201-204.

[5]孙卓洋,王路生,李春.集体记忆下历史街区景观场所的活力与更新[J].广西城镇建设,2021(11):26-28.

[6]宋胜彬,李明,李浩颖,等.基于村民满意度评价的近郊型乡村公共空间优化探析:以郑州市官渡镇十里铺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4(1):95-97.

[7]胥梓萌,张宏志.基于村民需求的乡村景观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2(16):118-120.

作者简介:

全圣韬,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与景观设计。

毛轩,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与景观设计。

何雨潼,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系统服务。

刘卫国(通讯作者),博士,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