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2024-10-29孔庆达孙庭祥杜中彬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9期

摘 要: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中加强海绵城市理论的落实,不仅可以更新城市公园规划工作者固化的工作观念,还可借助海绵城市理论的引领作用,持续提高城市公园规划水平,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概述及其与城市公园规划之间的关系,剖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规划中应用的积极影响,结合具体应用案例,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探索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提出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道路规划、水景规划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对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有利于推动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规划中发挥最优的功能,确保城市公园能有效对废水实行净化处理,使水资源在城市中循环起来,进而使城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公园;风景园林;城市建设

过去的历史经验表明,不注重自然生态的城市建设理念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要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就应摒弃不注重自然的城市建设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在社会发展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现代生态设计的里程碑。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建设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之举,同样,也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优化转型。

在城市公园规划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若是能合理落实海绵城市理论,不仅可以促使城市公园设计工作顺利开展,还可以保证其质量得以提升。因此,在城市公园规划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海绵城市理论和城市公园设计相结合,在整体上促进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海绵城市理论及其与城市公园规划的关系

海绵城市理论主要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其在城市干旱缺水时能释放储存的水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利用,在出现洪涝问题的过程中能加强对水的吸收,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相关工作者在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的过程中,要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注重将其和传统刚性设施相连接,通过雨水收集、延迟排放等措施,降低城市洪涝风险,通过有效管理和再利用雨水,减少城市对有限水资源的依赖,通过自然过滤和净化系统,改善城市水质,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让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

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公园规划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确保城市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在社会发展新阶段,城市公园规划的相关设计人员通过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水平,有利于完善城市生态建设,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可见,海绵城市和城市公园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用的积极影响

在现阶段城市公园规划中,相关工作者引入并落实海绵城市理论,借助这一新型环境保护理论为我国绿色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确保城市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能自如应对环境变化和暴雨内涝等自然灾害,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备良好的性能。

在城市公园规划中,相关工作人员加强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还可通过加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让城市在面临自然降雨的过程中,能通过相关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储蓄,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加强自然降水在现代城市中的自由移动,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减少对传统供水系统的依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屋顶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加强雨水管理,或通过引入湿地、绿道等完善绿色基础设施,抑或提高城市规划力度,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避免水资源浪费,增加城市的自然水资源容量,确保新建建筑和基础设施与水资源管理系统相协调。

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相关设计人员有效落实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方法,可以让城市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体现美观、环保以及舒适的优质特性,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让城市在现阶段发展中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三、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规划中应遵循的

相关原则

城市公园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在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海绵城市理论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促使现阶段的城市公园规划工作更有意义和价值。

第一,在道路规划方面,相关设计人员在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增加绿地面积,并有针对性地将直线路形替换成曲线路形,确保城市公园间隔绿化带设计面积与排水需求相适应。

第二,在绿化植被方面,相关设计者要注重园林植物在城市公园规划中起到的相关作用,着重处理好园林植物群落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园林绿化与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人员在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分散性高、连续性强的绿化植被,通过进行有效的优化调整,让优化设计后的绿化植被相比以往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

第三,在材料选择方面,城市公园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遵循海绵城市理论选择和应用相关材料,如选择性能齐全、渗透性好的路面材料,使雨水径流得到更好的把控。

第四,在地面铺装方面,城市公园规划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路面嵌草砖和铺装草皮的工作,如为更好地填充草皮,让路面和植被紧密结合,可借助有效方法把路面孔隙率控制为20%—50%,确保设计效果,达成既定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目标。

四、海绵城市理论应用案例

以上海市虹口区江湾社区虹湾绿地为例,虹湾绿地的地坪铺装主要是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以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市政排水负荷,以渗为主,还水于土,力求绿色环保。此外,相关工作人员为确保能形成景观水面,还在建设中利用场地原有低洼地势形成的水塘并且开挖塑形,进而通过建设临水茶室和水上栈道来增进游人与水的交互,提高公园质量。同时,相关工作者还在水池旁边科学合理地设置一些下沉式雨水花园,利用适应性较强的水生、湿生植物承载周边汇水区雨水,强化自然蓄渗作用。

以上海崇明区新三路步行街为例,相关工作者围绕实现“小雨不积水”的目标,重点设计了生态停车区、花溪景观区和休憩景观区三个部分。其中生态停车场位于街区两侧,休憩景观区有重点地分布在街区的部分区域,花溪景观区则是在整个街区的中心区域。生态停车场采用的是露天停车场的形式,并采用透气、透水性较强的铺装材料,间隔栽植乔木、灌木等绿化植物,实现绿荫覆盖,并让街区内的停车空间和园林绿化空间相互交融。雨水花园和休憩景观区同时也是绿化生态蓄滞区,是人工挖掘形成的浅凹绿地,由草木植被作为覆盖,从而实现蓄水、净水和收集雨水的功能。

以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为例,它展示了一种新的城市水文景观的处理方式。这座公园拆除了原本的运河混凝土沟渠,还原了自然河床,并通过采用“流经植物过滤”“表层土壤修复”“河床自然修复”等工程措施,在回归自然的基础上增强了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并没有特意“引种入园”,然而在生态恢复自然化之后,公园内的物种多样性增加了30%。

我国城市公园设计中的相关工作者可以借鉴以上优秀经验,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在公园建设和改造上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调节塘、雨水湿地等途径,通过贯彻和落实“渗、滞、净、蓄、用、排”六字方针,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在探索海绵城市理论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应用的方法时,根据实际情况精准落实,不断优化提升,让海绵城市理论发挥较强的作用,确保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成果达成既定的目标。

五、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规划中应用的方法

为确保海绵城市理论能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获得更好的应用,相关工作者除了要大力引入海绵城市理论外,也要注重基于实质效果优化所需,不断强化海绵城市理论在落实过程中的应用作用,确保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效果。以下以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道路规划和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应用为例,进行相关分析。

(一)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道路规划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相关设计人员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于道路规划设计方面,科学合理地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可通过将保护城市生态文明和平衡生态环境机制作为前提,结合城市实际发展情况和地域特征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并注重将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城市环境作为规划设计中的主题内容和中心思想,高效达成工作目标。在该过程中,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道路规划设计方面考虑城市道路设计形式,在确保城市公园交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利用应用性较强的环状路网形式实现预期的路面设计目标。这样既可以降低道路中直线型道路设计方案的出现概率,还可以让折线以及曲线型路面设计方案增多,并且在绿化带额定规划设计工作中,可以通过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排水需求,让城市排水系统避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出现不能健康运行的问题。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水景规划中的合理应用

在城市公园规划中,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也应在水景规划方面合理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确保海绵城市理论能发挥最优的应用功能,让园林水景规划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在我国城市公园中,水景是比较常见的景观类型,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水景规划设计中探索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

在我国以往城市公园设计规划中,存在设计人员对海绵城市理论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导致水景出现固定不动的不利现象,水池整体处于完全封闭状态,难以充分发挥水景的功能作用。如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人工河道、湖泊以及溪流等水景设计,提高城市公园的水资源储存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城市公园景观的功能,还可以让其具备较好的视觉效果。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公园水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融入海绵城市理论,通过对地势的全面精准勘察,选择地势比较低的位置,促使自然降水保持向中心低洼处水池迁移。可将相应储水系统设计在公园广场或相关有利的位置,收集地面雨水,为园林内部绿植灌溉和水补给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借助收集的雨水补给城市附近的运河,保持城市地下水的稳定,满足生态需求,减少城市对水资源的消耗。

同时,城市公园规划相关工作人员还可应用建设人工湿地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城市水体整体净化效用,从而强化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效果。现阶段,某些城市公园规划实际中存在湿地周围开展动物养殖的现象,导致动物排泄物大量存在。城市公园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在加强人工湿地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可基于湿地建设积极整治,以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用休闲旅游代替以往的动物养殖,优化改善自然环境,稳定自然湿地中的营养物质,促进城市经济良好发展。

此外,我国规划设计工作人员还可以结合园区内不同区域的功能,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设置与之相契合的渗滤沟形式。如针对广场硬质路面,将渗滤沟的间距控制在20 m左右,确保广场出水系统与相邻雨水收集点间的相互连接,实现渗滤沟与园林其他建筑相呼应,以充分发挥作用,进而提高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水平。

六、结语

在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若想让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人员不仅要提高对海绵城市理论应用的意识,还要以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城市环境为基础,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公园规划形式,让海绵城市理论发挥实质性的影响作用,让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能逐步达成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并利用的目标。此外,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人员也要不断加强对海绵城市理论的深入理解,提升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效率,即结合城市实际发展情况和地域环境特点,通过以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为中心思想,确保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成果,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城市在整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J].居业,2019(12):59-60.

[2]单淑斐.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探析[J].居业,2019(12):12-13.

[3]安莹.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应用[J].绿色科技,2019(23):185-186.

作者简介:

孔庆达,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孙庭祥,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杜中彬,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