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云港地区渔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2024-10-29薛嘉雨吴静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9期

摘 要:江苏连云港渔村聚落具有特殊的空间形态,研究其聚落空间形态,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传统物质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自然环境、道路网络、建筑风貌、空间布局等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对连云港渔村进行分析研究,并选取依山临海渔村的典型代表高公岛村作为样本展开重点分析,旨在通过总结连云港滨海乡村的空间形态特征,丰富和完善我国传统渔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体系,保护和传承连云港地区渔村的传统文化和特色,为打造苏北滨海景观带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关键词:连云港地区;渔村聚落;空间形态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连云港地区渔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KYCX2024-75)研究成果。

连云港地区是苏北沿海重要的渔业基地,海岸沿线分布的渔村聚落曾经保留着丰富的渔业文化和传统风貌。笔者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发现,部分传统渔业村在乡村环境改造和开发建设过程中,传统民居建筑拆迁后集中新建,渐渐失去了原有的聚落肌理和形态,只有少数的渔村还保留着基本的格局和风貌,例如高公岛街道的高公岛村、黄窝村、柳河村,连岛街道的西连岛村等。因此,在渔村持续的发展过程和苏北滨海景观带的打造过程中,如何总结归纳当地传统渔村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并对其加以合理保护、开发,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一、连云港渔村概述

连云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中,渔村聚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例如从1762年开始就有九姓十八家渔人从陆地上岛定居西山,连岛西山3961e1d315d8c56e55829f8e6fc199e24821d5b50e47bed40742cdfea2e10064村的历史从那时就开始书写。由《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的官方数据可知,江苏省的渔业乡共41个,渔业村共507个,渔业人口共124万余人,传统渔民39万余人,渔业从业人员100万余人。其中,笔者调研了连云港约60余个渔业村,调研区域主要分布在赣榆区青口镇、海头镇和连云区高公岛街道、连岛街道等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青口镇分布3961e1d315d8c56e55829f8e6fc199e24821d5b50e47bed40742cdfea2e10064有渔业村16个,海头镇分布有18个,高公岛街道分布有3个,连岛街道分布有4个。其中在2022年高公岛街道黄窝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4年韩口村上榜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中国渔业村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渔业人口的数量也不断降低,而导致渔业村和渔业人口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渔业资源枯竭、渔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在渔业村和渔业人口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一些传统渔业村为了追求产业转型和发展旅游,被盲目改造,逐渐失去了传统渔村的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渔村聚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其中,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包括水资源、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连云港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我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全国最大的紫菜养殖加工基地和对虾养殖基地,具有丰富的海产品资源。连云港市海岸线东起燕尾港镇,向西北延伸到板桥镇,沿连云港港北上至绣针河口,长达204.82 千米,分为沙质海岸、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其中渔村分布区的海岸主要为基岩海岸和淤泥质海岸。同时,连云港分布有大小海岛20个,总面积693.7公顷。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特征等。连云港作为江苏唯一一座山海相依的城市,具有平原、高山、大海三种地形地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据地貌特征,《连云港市志》将连云港全境大体分为四个区域,即西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平原区、东部沿海滩涂区和云台山区,地貌以平原为主。连云港的渔村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东部沿海滩涂区和云台山区。根据笔者调研,宋口村、周庄村等位于中部平原区,韩口村、海脐村等位于东部沿海滩涂区,高公岛村、黄窝村等位于东部沿海云台山区。

(二)道路网络

道路网络是渔村聚落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村聚落通常一面或多面临海,并且与村外公路相连,因此村口、港口码头作为重要的交通节点,多分布在靠近公路的位置,通常也是渔村道路网络的交汇点。例如石桥镇韩口村的行政区与码头位置都与村外公路相连,村委会位于村落中心,为村落重要的交通节点。并且渔村的道路格局与渔港密切相关,渔村的主要道路往往通向渔港或渔船停泊区,成为渔民出海捕鱼的主要道路。例如连岛街道的西连岛村,村中的主要道路通向渔港,并且与沿海公路相连。

聚落内部的道路系统受地形和村民生活习惯影响,通常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这些道路连接着渔民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所,形成紧密连接的道路系统,为渔民们提供出行便利。不同地形特征的渔村聚落也具有不同的内部道路交通系统。平原渔村中的道路通常较为宽敞,地形条件较好,街巷格局呈方格网状,例如海头镇的海脐村。依山渔村中的道路为了适应地形通常曲折起伏,建筑依山而建,与地形紧密结合,呈鱼骨状或树枝状,例如高公岛街道的高公岛村。

(三)建筑风貌

建筑风貌是渔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显著特征,也是渔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连云港渔村聚落中建筑和院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可以发现连云港渔村聚落中的建筑平面布局形式有“L”型、“U”型或是单体建筑。单体建筑从外形上来看较为简单,建筑内部包含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功能空间。“L”型和“U”型是在单体建筑的基础上,在院落中设置其他类型的建筑用房,这种建筑形制使室内空间更加宽敞。渔村建筑形式以石砌形式为主,在建造传统民居建筑时充分使用当地的岩石材料,打造出特色石砌建筑。这种居住空间的特点是建造空间的原材料来源于就地取材的石材,建造方式为“石头到顶”和“干打垒”两种。在建造时建筑的墙身多用大小不一的碎石堆砌而成,在转角部分才会用上较大块且较为方正的石块支撑墙体,因其使用当地特色石材,石砌房屋的外观形态很有趣味。

(四)空间布局

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当地的文化、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等因素有关,其中地理条件的不同往往是不同聚落空间形态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电子卫星图像,依据连云港渔村聚落的整体形状和空间边界等的不同,将连云港渔村聚落空间形态粗略划分为团块型、条带型和伞型三种。可见地理条件对聚落的空间形态具有重要影响。

在空间布局中,建筑布局同样具有顺应地形的特点,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布局特征,常见的布局形式有行列式布局、联排式布局、组团式布局等。平原渔村的地形平坦开阔,因此建筑布局多整齐分布,并且有清晰的主次道路系统,建筑一般朝向一个方向,道路一般与建筑平行或垂直,多为行列式建筑布局,例如海头镇的海脐村、石桥镇的韩口村。在依山渔村中,建筑依山而建,根据地形的起伏变化,将房屋与地形紧密结合,建筑一般朝向不一,顺应地形而建,没有明确方向,多为组团式或分散式建筑布局,例如高公岛街道的高公岛村、连岛街道的西连岛村。这些渔村既能够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独特性,又能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是山地地区独有的建筑风格。聚落中某些重要的建筑布局也具有一些固定特征,例如聚落内部的行政文化中心通常分布在聚落的交通主干道上,或是聚落的中心位置,渔民渔具收纳和集装箱群以及鱼市通常分布在渔村沿海区域。

三、高公岛渔村聚落空间特征

(一)聚落自然环境与选址特征

高公岛村位于连云港海岸线中段,与柳河村、黄窝村同属于高公岛街道。高公岛村西靠云台山脉,东临黄海,渔村主要分布在高公岛东侧和羊山岛西侧,呈团块状,海岸类型属基岩海蚀类型。临海的区域有渔港和渔货仓库,其高公岛渔港已被批准升级为国家一级渔港,年海洋捕捞、交易量超过1.5万吨。

高公岛村位于高公岛街道,西北与连云港港口相邻,呈三面环海、一面依山的半岛地形,是典型的依山临海渔村。山地作为一种天然的防护屏障,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防护,减轻海风、海浪等海洋自然力量对渔村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依山临海的渔村聚落选址可以减少自然力量可能带来的风险,增加渔民和村民的安全感。同时,依山临海地区往往拥有相对温和的气候条件,山体可以阻挡来自内陆的寒冷气流,海洋则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并且,依山临海渔村位于海岸线附近,靠近海洋资源集中的区域,使渔民更容易出海捕捞,捕获更多的海产品,满足渔村居民的生计需求。与高公岛村相近的羊山岛渔业码头和沿海各大港口相连,水陆交通便捷,村落空间层次分明,选址特征明显。

(二)聚落道路网络特征

从规划布局方面来看,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聚落街巷格局多顺应自然环境的特征,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聚落街巷格局有着不同的特征。高公岛村村域总面积5.5平方千米,是一个三面环海、一面向山的半岛地形,村内有海滨大道穿境而过,将高公岛村从中间划分成两个区域,其中海滨大道西北侧的区域依山而建,海滨大道东和羊山岛西的区域依海而建,形成渔村。从整体来看,高公岛村的街道呈鱼骨带状,穿境而过的海滨大道是高公岛村的主要街道,在主要街道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垂直于主街的次要街道。从尺度上来看,次要街道的尺度小于主要街道,主街主要承担过境交通和村内的主要交通功能,次要街道则承担村内的交通功能。

从街巷网络方面来看,高公岛村的街巷网络紧凑而层次分明,以辐射状主干道为核心,延伸出曲线走向的支路,交通节点相对较少但交通便利,街道窄小适合步行通行,受历史、地理和文化因素影响,反映了海岛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三)聚落建筑风貌特征

三面环海、一面环山的特殊地形,不利于建筑的整齐排列,导致高公岛村的建筑布局特征相较其他平原区的村落更复杂。因此高公岛聚落中的建筑多适应地形而建,建筑规模不等,建筑布局复杂多变,村中的道路也顺应建筑的布局排列,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

除此之外,海滨大道从村中穿境而过,将高公岛村分割成依山部分和依海部分,其中依山部分处于山体下方,受到地形限制,建筑沿山体呈组团式布局,因此靠近山体部分的建筑密度较低。依海部分为渔村,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渔村沿海岸线集中建设,形成较为密集的建筑布局。并且作为传统渔业村,聚落中渔业生产和交易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因此依海部分的建筑密度较大。村落整体建筑布局为组团式建筑布局,其中依山而建的建筑布局为组团分散式布局(图1)。

(四)聚落空间布局特征

高公岛村内的依山部分以高公岛国家一级渔港建设指挥部为中心点向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形成紧密复杂的空间布局。建筑布局和街巷从中心点向外延伸,靠近中心点的建筑分布集中,外围的建筑分布较分散,是典型的伞型聚落空间形态。临海部分建筑分布密集,呈一整块密集的建筑群,并且内部没有明确清晰的道路系统,道路多窄小,是典型的团块型聚落空间形态。基于以上的研究分析和实地调研可得,高公岛村的空间形态特征为伞型和团块型。

总之,本文以连云港地区渔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环境、道路格局、建筑风貌和空间布局四个方面分析了连云港渔村聚落的构成要素。再通过对渔村聚落的地域类型和空间形态划分,选取出最具代表性的连云港渔村聚落,即高公岛村。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方法,得出高公岛村的空间形态特征,即高公岛村是三面环海、一面依山的半岛地形,是典型的依山临海渔村,其宏观空间形态是伞型和团块型相结合,微观空间形态从建筑布局和街巷格局两方面来看:建筑布局整体呈组团式,密度高,其中依山部分的建筑分布密度相对较低;街巷格局呈鱼骨带状分布,依山部分的道路格局比临海部分的道路格局更清晰。基于本文的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促进连云港渔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2]江苏省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1984—2005[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

[3]周璐.陕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8.

[4]吴静.苏北滨海旅游区新民居研究:以连云港西连岛渔村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3):136.

[5]郑广慧.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22.

[6]连云港天地图-地图服务[EB/OL].[2024-04-15].https://jiangsu.tianditu.gov.cn/lianyungang/map/index.html.

作者简介:

薛嘉雨,江苏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吴静,硕士,江苏海洋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