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生态水利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路径研究

2024-10-29黄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9期

摘 要:公园城市建设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下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对城市建设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生态补偿,是对与自然分离的城市空间的有效缝合,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水是生命之源,而生态水利强调遵循自然法则、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立足生态水利是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研究通过依托生态水利来落实公园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公园城市;生态水利;实施路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有的生活环境相较于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而言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同时,随着时代变迁,城市扩张、城镇化进程加速,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没有充分考虑生态价值的项目建设,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建设公园城市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重要策略,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措施,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保障。而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生态之基,立足生态水利,做好“水文章”,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础。

一、公园城市的理念发展与现状

(一)公园城市理念的发展

我国早期提出的公园城市相关的理论雏形被认为是钱学森的“山水城市”[1],而国外的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理论;后来经过研究与发展,我国相继提出了“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以及后来的“国家森林城市”;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相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45f63e64c6a1e64f50b0889d362e3d022],我国公园城市建设开始迈入新阶段,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投入实践。

在公园城市理论探索期间,也曾被总结出一些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盲目模仿,简单叠加建公园等情况。公园城市并不是简单的“+公园”或者“公园+”,换而言之,并不是多建几个公园,从数量上来实现公园城市,又或者是通过扩建公园、扩大公园面积来建造公园城市。它强调系统性,城市是公园的一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生态价值,力求二者协调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公园城市,并不是在城市里建造孤岛式的公园,而是在“城市大公园”下生长出来一组组建筑。在发展公园城市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也要避免因为建造过程中不合理的人工设计或者使用不环保的建造材料而阻断了与自然生态的连接。

公园城市的兴起体现了人们对更高阶段生活的需求。尤其是在经历了系列公共卫生事件之后,人们普遍认为公园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对户外活动、对绿色环境更加重视。对于人们而言,公园城市的建设被认为是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公园城市建设的现状

经过初期建设实践的摸索、研究、发展后,我国的公园城市建设获得了明显成效,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然而,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公园城市建设仍属于起步阶段[3],与一些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期间,国家先后成立了一批“公园城市标准化试点”(比如四川成都、深圳龙岗、湖北咸宁),各地相应出台了一些结合本地特色的公园城市建设的试点方案,经过不断充实与发展,在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实施方法、建设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24年4月,我国首个公园城市国家标准——《公园城市建设评价指南》正式获批立项。

二、生态水利的含义

(一)水利

“水利”一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早期曾是指捕鱼之利;为了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相抗,营造适合人民生活的生存环境、发展社会经济,人们集聚智慧采取了一系列治水措施,兴水之利、除水之患,逐渐扩展到将防洪、灌溉、通航等都称为水利;随着时代更新发展,“水利”一词的内容被不断填充、丰富,含义越来越广,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都被纳入水利的范畴。可以这么理解,水利即为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合理调配水资源,构造适合人类生存的水环境,除水之害、兴水之利。

(二)生态水利

生态水利可以看作对水利在新时期的涵义扩充,为水利赋予了生态文明意识的新内涵。它应充分考虑生态价值,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时候,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都作为基本要素来考虑,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它强调生态用水,遵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系统规划、合理利用水资源,注重平衡好水资源使用、水生态保护二者的关系。因此,生态水利强调在城市规划中,应当统筹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以及雨水、污水等水资源,系统规划开发、使用水资源,不能超过水生态自我调节、修复的能力;规划分源、分类、分级使用水资源,设计水资源分级净化,包括生态措施、污水处理人工措施等,实现水资源循环使用;强调恢复、保护湿地、滩涂系统,保护水生态多样性,提高水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规划设计生态水利工程,除水害、兴水利,化害为利;健全依法治水相关法律法规,为水资源保护提供有效保障。

三、生态水利与公园城市建设

在早期的城市规划中,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亲近大自然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也只是建造相对独立的休闲娱乐场所,没有系统地将自然环境融入居民生活环境中来规划,人们的生活和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割裂的,城市居民并不是经常能够亲近大自然,例如纽约居民就曾没有很多机会亲水、观水[4]。随着后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人们愈发觉得生活离不开大自然,绿色是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渴望日常去公园中散步、活动,在自然环境中呼吸新鲜空气。所谓公园城市,并不是在城市中建造一个个孤立的公园,而是整个形成一个大系统,城市是公园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大公园”中实现人、城、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生态水利强调的是遵守自然生态法则,实现人与水生态的和谐共生、良性发展,将人和水视为整个大系统中的两个核心元素来考虑、规划。由于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传统水利更加侧重于防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情况,以及供水、服务经济发展,并没有建立十分成熟的生态文明意识,而且受经济、技术等条件限制,水利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并不完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累积,环境问题颇多,水生态破坏形势较为严峻。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水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人们的治水能力已经显著提升,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5],比如水污染情况还时有发生,水资源保障能力不强,“看海”现象频生等。而无论是治水,还是水生态修复,都需依托生态水利,系统规划、治理。

自然生态平衡离不开绿色水生态,公园城市建设也需以生态水利为基础,以人、水和谐为基,促进实现人、城、境、业的和谐统一。

四、基于生态水利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系统规划,生态引领

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人、水两个要素,突出人水和谐发展。

1.保障水域空间

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侵占河道、围湖造田等行为,导致水域面积减小,河、湖生态环境退化,对水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实际水系分布,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逐步恢复水域面积,划定水域岸线空间保护范围。

2.促进水循环利用,提高自净能力

合理规划水系连通工程,完善水系网络,优化水系格局;在城市更新规划中,根据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变暗渠为明渠,增强水体曝气充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在公园、绿地、林荫道等地方,统筹规划中水利用设施及中水生态净化处理设施,通过化学、生物方式净化中水,加强水循环,提高水体自我修复能力。

3.全面规划、优化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凸显海绵城市建设

提升、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及供水;在规划设计中,注重尊重、模拟自然环境中的水循环[6],合理规避相对粗放的快速汇流设计,加强水循环系统优化,通过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渗水铺装材料等设计,减少地表径流,减缓地表汇流,补给地下水,通过生态措施涵养水源。

(二)优化设计,尊重自然

1.合理优化水利工程,凸显生态价值

一些传统水利工程中的截弯取直、全面硬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造成了破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可在优化水利工程建设中,考虑恢复和维持水系岸线的自然曲线,减少水的高流速冲刷破坏,减缓汇流,增加水域面积,提高水资源区域补给量;利用边缘效应原理,设计时要考虑多边界的水体形态,保护生物多样性;采用生态护坡、护底,加强水体与土壤的接触;根据具体地形、水系布局,利用水力学原理,设计微地形、落差景观,增加水动力,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2.水景观打造

在水景观建设的初期探索中,由于发展不完善、经验缺乏,出现了水景观设计单一式、套路式的情况。设计工作者没有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也没有植入独特的美学价值,导致打造的水景观不和谐,也没有充分体现生态价值。当前,应转变思路,结合生态水利、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优化景观设计。水系岸线景观打造,可融合当地的文化特色,通过植物景观设计、建筑景观设计等,实现人工建造与自然的平衡,形成和谐的、具有当地文化特点的滨水景观;对于条件允许的水工建筑物,结合周围建筑,进行具有独特风格的复合功能设计(比如规划合适的公共性空间,种植适宜的植物,改善、建造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构筑物,使用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材料、颜色等),将城市与自然“割裂”的空间缝合起来,使之融合为一个整体。

(三)强化意识,智慧管理

1.强化公民水生态文明意识

加大水生态文明宣传力度,通过多媒体、交通海报、期刊等多渠道宣传;将生态水利理念融入基础设施建设,在学校、住宅、商场、交通等城市建筑中,用好“水元素”、体现“水文化”,实现多维度宣传。加强水生态文明教育,在学校的教学课程思政内容中恰当引入水生态文明教育,鼓励高校设置完善的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在高校的“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中加入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在社会中,提倡举办“水文化”活动,比如水生态知识竞赛、生态水利相关演讲比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优秀文章征集、美丽水景观摄影大赛等,加深公民对水生态文明的认知。提高公民水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可通过政府引领,设置奖励机制,提供给公民更多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机会,比如水生态志愿者活动、河湖保护志愿者服务等,推进实现全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健全水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刚性约束进一步规范公民用水行为,让公民将节水、护水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从水利基础设施方面,通过技术创新,研制生产绿色材料;加快技术改革,保障绿色建设;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为系统管理一体化提供保障。从水生态修复方面,推进技术创新发展,攻破水生态修复难点,助力“活水”建设。从水利管理体系方面,推进水利智能化、网络化监管,加强水网构建,推动智慧水利建设,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

公园城市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生态引领,促进自然、经济、社会、人文高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水利强调人水和谐共生,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落实生态水利,用好水元素,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基底。

参考文献:

[1]彭程,刘丰军,陈镜屹,等.“公园城市”视角下遗址及其周边区域更新建设策略[J].城市建筑,2024(9):43-48.

[2]陈明坤,吕德星,张佩玉.标准描绘公园城市美丽画卷: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纪实[J].中国标准化,2024(9):6-13.

[3]张懿.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实施路径研究[J].住宅产业,2024(4):25-27.

[4]BECKER-BORIS E.“Natural and Cultural Treasures”:on access and activism in building urban park systems in seattle and New York/ New Jersey[J].Journal of Urban History,2023(2):457-462.

[5]卜继勘,黎小东,卜欧文,等.新发展阶段城市水利的特点及规划编制浅析[J].湖南水利水电,2023(1):56-59.

[6]党丹丹,彭琳琳.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J].住宅产业,2024(2):65-67.

作者简介:

黄瑛,硕士,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