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介入路径下的淮安博里村建筑设计研究
2024-10-29邓长霖丁杰徐石华予
摘 要:以江苏省淮安市博里农画西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农产开发、区域功能、乡村环境等层面分析其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发展现状,认为其对农民画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极大的优化空间。结合农民画的视觉特征为其设计新的视觉标签,同时根据农民画的参与性特点为其制定发展绘画体验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为其设计能够承载多种功能的系列模块化建筑,助力其成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关键词:乡村振兴;博里村;绘画体验;建筑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艺术介入路径下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2023SJYB1914)、2023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文旅融合视野下江苏乡村公共艺术的发生机制研究”(23SYB-144)研究成果。
一、博里农画西村概述
博里镇农画西村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这里的农民业余大多喜爱作画,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多次参展与获奖。早在1983年,博里农民画作品《农民小世界》入选全国首届农民画展览并被选送至欧洲展出,1991年5月,博里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农民绘画画乡”,2014年博里农画作品《晨韵》被联合国总部永久收藏,2021年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印发了《关于命名江苏省第六批次特色田园乡村的通知》,博里农画西村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1]。在2020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MMN5WXhAGz+oBvbthfNuNQ==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在此背景下,2020年以来博里村尝试了多种手段试图打造“诗画田园”式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博里村现状
(一)现有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博里村虽然在国家政策大潮的利好背景下谋求积极发展,但综合来看其主要手段依然集中在当地农产品的生产、推广与售卖等方面。然而,无论是虾稻共生、稻米生产、蔬果采摘或是莲藕种植,这些农产项目类型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的乡村农产品并无明显特色优势,且这四类农产项目科技含量不高,在市场大环境中无法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除农产品外,博里最大的特色资源——农民画,在当前看来由于其发展思路与模式的不完善,亦未形成良好的局面,没有对地区文旅产业形成良好助力。
(二)农画资源挖掘不够深入
博里村相较于其他村落的最大特色便是其独有的农民画资源,当前博里村对该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农画展览馆、广场景观小品以及民居墙绘这三个方面。农画展览馆设置有农画创作空间、农画作品展示空间以及洽谈交流空间,供本地农画创作者进行作品创作、作品展陈。此外,乡村户外景观广场中设有景亭、景墙等小品构筑物,在构筑物上镶嵌有本地画家创作的作品。村落中部分民居的外墙亦有绘制农画作品,较之前二者更加醒目。
一般认为,视觉方式是艺术要素的直接叙事载体与媒介,艺术介入实现的最直接方式是对当前对象的物质形象进行加工与要素附着,凸显审美层面的装饰感。但在设计方案中强调单纯美化或装饰空间环境,则显得手段过于直白,内涵也较为浅薄[3]。博里目前对农画资源的挖掘程度依然较浅,表现的手段过于单一,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乡村环境面貌特色不明显
博里村围绕农画展览馆建筑布局了系列景观构筑集群与绿地空间,但考察后发现实际环境的视觉、功能、文化与生态效果并不理想。视觉层面,村落户外空间地形过于平坦,围绕中心区域的农画展馆设置有几处绿化与构筑群,建筑与构筑物视觉效果未做到系列化统一;功能层面,村落中心景观区域主要承担游客的参观与休憩功能以及本地村民的日常交流与文娱活动,但在外来游客较少的情况下,农画展览馆周边空间利用率较低,多个景观节点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本地村民除儿童外较少会行至村落景观中心节点,客观上造成了村落中心重要空间的低人气现象;同时在调研景观植物时发现,乡村社区的绿化率偏低,植被种类偏少,植物配置粗放,具备乡土特色的植被种类也少见种植。
三、概念与策略
(一)艺术资源的探索、评估与利用
环顾全国,多数乡村面临的问题,前有环境质量的下降,后有乡土文化的凋敝,环境质量尚可通过建设予以补足,但乡土文化的再续却是难题[4]。博里村若想在文旅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则必须扎实做好其农民画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当前博里村对农画技艺的演示和对农画作品的展陈,都过于浅显和直白;在乡村环境中,仅仅将农画作品生硬地与景观构筑物进行嫁接,太过于生硬且缺乏创造性,视觉效果亦不甚理想。因此这里试图从画作信息中提炼博里乡村环境再设计的相关语料。
(二)核心设计语汇的形成
在研探农画资源的设计转化过程中,基于博里乡村地域中孕育出的这一独特资源事实,拟赋予该场域新的概念意向,联想并引入《芥子园画谱》这一物象要素[5]。《芥子园画谱》是中国画的经典传世之作,内中详述了中国画笔墨技法、诸绘画要素的创作技法[6]。而博里村农民的农画技艺扎根于这片土地中,农画作品在这里代代出新,农画技艺亦成体系,好似画谱一般,因此将博里社区类比于农民画的“芥子园”,为乡村场域赋予“农画芥子园”的新意向标签。《芥子园画谱》这一物象要素的多层意涵又可以为博里乡村环境重构提供更多的设计语料。
回到农画资源本身,结合“芥子园”的意涵,从考察搜集的数百幅优秀农画作品中筛选出十二幅代表作品。拟使用这十二幅作品进行图像解构。这里再次结合“农画芥子园”这一概念,希望能通过对农画要素的解读、提炼和演变,抽象地凝练出能够代表博里场域特征的视觉标签。“芥子”本是佛教用语,代表宇宙中极微小的物质[7]。因此,由“芥子”派生出对农画的像素化解析方式。这些单个的像素格子正对应“芥子”,用这些“像素芥子”作为博里环境再设计的最基本语料和代表性视觉标签。
(三)基本构筑单位
基于对博里乡村当前环境的评估,拟对其中心景观区进行优化改造设计,增添部分功能性建筑与构筑物,在视觉效果上形成系列化,在功能效用方面秉承实用化,在气质意涵层面做到高度特征化。据此要求将前文解构与凝练出的“像素芥子”进行实体转化,试图构建出最基本的建筑单位,在外在形式和利用逻辑两个层面让此基本单位成为博里新环境要素的基本构成要素。
该“芥子”单位被设计成为0.2 m×0.2 m×0.2 m的立方体块,体块由外部框架结构与内部方块填充结构组成。框架拟采用不锈钢焊接,内部方块由六个可活动的方形面材结合而成。面材拟使用钢化玻璃或铝合金材料,根据实际需求内部保持中空或填充混凝土砂浆。中空情况下,每枚面材可以自由安排其凹凸位置,亦可以将其中若干枚设置为可开放式结构,将芥子立方体赋予储存格位或通透开窗效果,同时能够保证单个体块质量较轻,人力可以较为容易对其移动,方便施工。内部填充情况下性能类同于砖块或混凝土墙面,可以保证其坚固稳定性及保温隔音效果。体块六个外面材拟根据构筑物的不同主题采用不同色彩,多个方形彩色体块的排列或堆叠组合模仿出农画作品被像素化解构后的视觉效果,在审美层面契合主题。
(四)结合在地资源拓展乡村产业类型
博里农画资源的参与性和过程性特点,使其可以和艺术体验产业结合。在此策略背景下,对苏北城乡的绘画创作体验产业进行了调研,认为博里具备发展该产业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可对附近区域形成需求辐射,具备一定的发展可持续性。将农画创作体验与乡村旅游结合是一种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路径。通过乡村主体与艺术活动的互动和参与实现一种互动、共创的过程,通过乡村主体的介入,艺术与乡村社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实现了乡村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双赢[8]。创作体验,画的是博里特色农民画,又能够很好体现出博里本身文旅融合的场域情景化特征。博里的特色产业若能够持续良性发展,对村民收入和乡村经济发展都会是一种强大驱动力。
四、艺术介入式系列建筑设计
博里艺术体验相关产业具体由农画工作室、特色民宿与景观盒子三类建筑承载。系列建筑与构筑物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以“芥子”单位进行构建,将最小单位进行组合,得到两种基本的模块化构筑,称之为芥子盒,由于每个“芥子”单位面材的色彩差异,形成了墙面的不同色彩观感,与农画像素呼应。
农画工作室设计有四种,将《芥子园画谱》中的树、石、人、屋四种绘画要素进行信息提取与造型演变。“树”主题工作室平面布局呈内向环状,形成了狭窄内院结构,工作室建筑柱体和外墙面开窗采用树状线型,呼应主题;“石”主题工作室平面布局呈十字交叉状,未设内院结构,局部一层空间打通为廊柱结构,建筑二层屋顶设置绿化模块,外墙开窗为方形,开窗位置随机;“人”主题工作室平面布局呈勾状,有小面积内院结构,局部屋顶可上人,二层建筑屋顶设置绿化模块,工作室外墙开窗采用小方格造型,每面外墙随机安排多个小开窗;“屋”主题工作室平面布局呈“L”形,有小面积内院结构,二层建筑屋顶设置绿化模块,外墙开窗呈横排条纹状,与其他工作室形成形式差别。
特色民宿具体设计有四种,将《芥子园画谱》中的梅、兰、竹、菊四种绘画要素进行信息提取与造型演变。“梅”主题民宿平面布局为放射状,以五栋小型模块化建筑组团形成,各栋通过走廊联通,每栋建筑配有内向型院落,可以同时提供五家游客居住,部分屋顶可通过爬梯上达;“兰”主题民宿平面呈零散组团式布局,由五栋小型模块化建筑组团形成,其中四栋围合成一较大型院落,成为公用空间,另一栋建筑面积较小,作为辅助用房,房顶依然设计为可上达式与绿化模块式;“竹”主题民宿平面布局呈现“L”形体块围合状,五栋建筑围合成一处较大院落,建筑都为芥子盒模块组合体,公用院落内设有多处树池以及水景,丰富居住空间功能与观感;“菊”主题民宿的五栋模块化建筑呈“8”字布局,共围合成为两个小型庭院,庭院之间有走道连接,庭院拟种植各种乡土植物以供观赏,可提供两家游客同时居住。
景观盒子具体设计有四种,将《芥子园画谱》中的亭、廊、舫、榭四种古典建筑进行素材提取与造型演变,设计成为具备亭、廊、舫、榭形式与功能内涵的四种芥子景观盒子。“亭”主题盒子为框架结构,由“芥子”单位组合而成,平面布局呈三角形,共两层,构筑体块形态呈现下宽上窄的金字塔形状,也与古典“亭”的造型相似;“廊”主题盒子为框架结构,外立面处理成像素色块拼接,平面布局呈条带状,共两层,构筑整体造型与古典“廊架”相似,在功能上也等同于可供欣赏与游憩以及植物攀爬的传统廊架;“榭”主题盒子为框架结构,平面布局呈“L”形,整体框架结构,为临水建筑,建筑的阶梯状区域一半置于水面之上,和传统“水榭”功能相似;“舫”主题盒子为框架结构,平面布局呈放射状,一层为柱体,二层可行人,周围以钢化玻璃栏杆进行围合,是水上构筑物,和传统“画舫”建筑异曲同工。
五、博里新图景:乡村桃花源
方案对博里农画西村的整体空间格局做了适当优化,新芥子建筑和构筑物形成数个组团,围绕村落中心农民画苑建筑错落布局,其间穿插衔接农田斑块与绿地斑块,结合场地原有鱼塘与沟渠水系,将多种空间基底有机重组,以达到整体村落视效、功能、生态与文化多层面协同优化的效果。至此,博里农画西村由“农画芥子园”的原始定位经历了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利用与再生产,辅之以乡村产业的创造性拓展与优化,转变成为苏北大地上宛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美丽村落。未来,博里通过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以及乡村和城市的和谐共荣等途径[9],在文旅融合模式下的乡村振兴之路势必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牟汉杰.绘出美丽乡村万千彩[N].农民日报,2024-04-18(5).
[2]吕品晶,雷大海,刘焉陈.新发展理念下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J].美术研究,2023(4):5-8.
[3]华予,曾莉.学科竞赛语境下艺术介入型乡建设计研究:以淮安市幸福街乡村社区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7):77-79.
[4]曾莉,齐君.环境、文化、产业:论艺术乡建历程上的三个主要范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2):140-146.
[5]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38.
[6]苏金侠.《芥子园画传》书名、版本和百年来国内研究成果形式梳理[J].西北美术,2022(4):51-55.
[7]赖永海,高永旺.维摩诘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59.
[8]陈娟,李泓毅,曾莉.文旅融合背景下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与创新路径[J].艺术百家,2023(6):33-38.
[9]文宏.建国以来乡村振兴路程回顾及未来展望: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1-49.
作者简介:
邓长霖,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丁杰,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徐石,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华予(通讯作者),硕士,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