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此青山

2024-10-29芦艺汀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24年4期

张汉修住在山顶,太阳刚露地平线,他就接收到早晨的第一缕阳光。

搬来山顶前,这座山叫黑山。山体岩石裸露,分布着二十多个矿坑,满目疮痍,荒草萋萋,还有人往矿坑里倾倒垃圾。

已经五十五岁的张汉修还是把自己搬到山顶,把根扎在山上,他从此看山、护山、育山、种山,日出日落,耕山锄岭。转眼十年过去,他终于完成自己当初上山时的夙愿,让家门口这座荒山穿上绿装,并改名为黛青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汉修用自己十年艰辛的漫长时光,树起了一座占地千亩、四季瓜果飘香的巍巍青山。

“人过四十不改行”,张汉修却在55岁那年,放弃经营多年轻车熟路的煤炭生意,改行干农业:接手黑山这座千疮百孔的“三无”荒山。

“三无”,即山上无水、无电、无路。

当时,没有一个人看好他的转行。

同行劝他:“农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甚至费力不讨好,你图啥?”

张汉修说:“不图名不图利,就图老了能在家门口有个观山喝茶的地方。”

家人更是想不通,说:“山上除了坑还是坑,你拿多少钱才能填满那些坑!”

张汉修多年积累,当然不是为了填坑,却足以让他有信心修复黑山,打造家门口的绿水青山。黑山变青山,既缘于他对环境恶化的焦虑和心痛,也缘于他童年对黑山的美好记忆。

张汉修是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河东村人,村东就是黑山,小时候他经常和小伙伴们到山上玩,挖野菜、逮蚂蚱、放风筝。黑山是他童年的乐园,充满原始野趣。后来,有人瞄上了山上的石头,黑山的命运发生改变。黑山的石头为石灰石,用途广泛,大量用作建筑材料,也是许多工业的重要原料,挖出来就能卖钱。一时间山上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整天机器轰鸣,车轮滚滚。那些日子里,河东村被灰尘笼罩,头发一上午就得洗,人们都不敢穿白衬衣,晚上天上找不见星星。再后来,国家刹住了乱采乱挖歪风,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竭泽而渔的采矿被叫停。可是,黑山已经遍体鳞伤,再回不到以前,山上留下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矿坑,最大的一个矿坑深二十多米,矿坑面积达一百多亩。更让张汉修心痛的是,已经开始有人往矿坑里倾倒建筑和生活垃圾。如此下去,黑山就会变成荒山、垃圾山。

难道让子孙后代家门口守着一座垃圾山?不能再沉默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张汉修心里萌生:尽己所能,用三年时间修复黑山。

2013年春节刚过,下了一场大雪。大雪封了山,也封了人们出行的路。张汉修穿上雨鞋,徒步上了一趟黑山。站在寒风凛冽的山顶,极目远眺,到处银装素裹,雪盖住了黑山的荒凉,也让那些狰狞的矿坑变得错落有致,有了美好一面。只要肯努力,把劲往美好的一面使,自己一定能把黑山擦亮,把家乡建设好。

从此,张汉修告别了煤老板生涯,把自己搬到山上,天天吃在山上,住在山上,干在山上,他穿胶鞋布衣,说农家土语,干剪枝粗活,变成了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汉。

黑山变青山,首先要解决黑山上无电无路无水的“三无”问题。

“三无”中,电和路容易解决。他开来大铲车,铲高垫低,开出一条山路;又组织人立起一溜高杆,电也引到了山上。

至于水,他想好了,用传统的植树造林的办法,从山下拉水。

随着冰雪融化,天气转暖,张汉修的黑山修复工程正式开始。他先组织人上山整理山上表层覆土,然后栽种下一棵棵苹果树、柿子树、桃树。随着一桶桶水倒入树窝,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覆土薄,又是山坡,树窝根本存不住水,倒多少流多少,水夹带着泥土流向山下。

张汉修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原来的想法过于简单,低估了黑山修复的难度。拉水植树能解一时之需,也可能让树木成活,但山上原有的这层薄薄覆土,远远养不活一座青山。因为覆土薄,树木难以扎下深根,影响树将来的生长,进而影响黑山修复的长远效果。修复荒山野岭,绝不是把表层的土复新一下、栽几棵树那么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无论什么树,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种在肥厚的土壤里才能活得好,活得久。

于是,他按下了黑山修复工程的暂停键,把植树的事先放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原计划三年完成开发绿化,现在重新规划,则意味着三年完不成。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三年完不成就用两个三年,甚至三个三年,直到把山绿化好。

新规划中,张汉修把水和土放在了第一位。水土不分家,有了优质水源和土壤,才能植树造林,才是实现真正的修复,确保修复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想要用水,只有两个方法,要么引水上山,要么在山上打井。

引水上山,需要协调多方关系,铺设很长管道,绝非易事,还可能会受上游掣肘。

打井,周围山上还没有能在石头上打出水井的先例。要知道,绿化一座青山,需要有充足的水源。

最理想的办法是在山上打出水来,拥有自己的源头活水。

黑山上能打出水吗?

张汉修呆坐在山顶的石头上,陷入了沉思。他想起小时候听村里老人们讲,以前黑山上有泉水,泉脉直通到东海。至于后来为什么泉水没了,什么时候没的,不得而知。张汉修想,既然老人们记得山上以前有泉,肯定不会是空穴来风,说明山下一定有水。他决定试试,自己打井!

敢闯敢试,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他叫来钻井队,不用罗盘,自己站在山顶根据山势、地表情况,目测选点定位,然后开始打井。钻头打到地下四百五十米,果然打到了水层。他选了三个点,打出三口深井。

打出来的地下水里含什么成分?用来浇树浇庄稼有没有危害?张汉修将水样送到质检部门。检测结果出来:水里富含多种矿物质,达到矿泉水标准。

水质检测过关,并且是矿泉水级别,这个结果令张汉修精神为之一振,他觉得这是他进军生态修复事业的好兆头。

水有了,接下来开始考虑优质土从哪里来?

若是种花养草,找到一两盆优质土容易,想找到修复一座山的优质土,谈何容易?

张汉修苦思冥想,也没想出好主意。有次他去城里办事,经过一个楼盘开发工地,看到堆成小山的积土,他不禁心头一亮,当即有了主意:从开发商手里买土。

他买土有条件,两买两不买:买熟土不买生土,要最上边那层熟土;买郊区不买城里,郊区的楼盘多选在开阔的庄稼地上开建,都是优质土,基本没有垃圾污染。谈好价格后,张汉修找车把土运到黑山。

优质土有了,最简单的办法是像盖被子一样直接在山上铺一层。可是,如果把土直接铺在山上,难免会随水流失。要想土不流失,只有想办法把土“种”在山上。

种树先“种”土。

张汉修借鉴南方梯田的果园模式,根据山体坡度设计多个层级,然后按照等高线进行整平,再用挖掘机和铲车把高处的石头一点点打下来,打下的大块石头砌墙保坎,碎石垫平浅坑低洼。梯田整平了,张汉修还不舍得往上铺土,担心好不容易花钱买来的土会顺着石缝流失。他现在特别爱惜土,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寸土寸金”,看到土特别亲,看到土地浪费就感觉特别心疼。

他给整平的梯田先铺了一层基土。基土也有严格标准,不能有污染,不能用建筑垃圾土。张汉修瞄上了采石场的废料——这种废料是相对石料而言,主要由山体覆土和石粉石屑组成,不能当石料出售,价格非常便宜。他把这些开山废料收购过来,过一遍筛,留下细料,粗料垫到梯田洼处。他给这种细料起了个名字,叫荒岩土,比黏质土透气性好,给梯田铺上这种基土,犹如给床铺上一层舒适的床垫。基土之上,再铺以八十厘米厚的优质土,一切准备停当,这才开始栽种果树。

对张汉修来说,黑山修复过程,其实就是他开山“种”土的漫长过程,“种”土进度就是黑山修复工程的进度。2013年到2023年,他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是他从五十五岁到六十五岁的十年啊,他放弃了很多我们常人所谓的幸福,用自己的万般艰辛换来了他所希望的黑山的样子,换来了千亩瓜果飘香。

昔日那些张着大嘴的矿坑,张汉修因地制宜,一一利用起来:他借助矿坑地势,修建了一个占地六百平方米、高约三米的冷库,再在冷库上方覆土造地,种植果树;建了两个一千多平方米的蓄水池;其他那些矿坑,则建成藕塘、鱼塘。

现在的黑山,不但绿盖叠翠,还有了水光碧波,终于焕发新颜,张汉修十分高兴,决定给黑山换个好听点的名字,便取名黛青山。

汉语词典里,黛青指深青色。青,又往往用于形容春色。

黛青山,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山上打了井、种了土,改造成梯田,张汉修有了更新的想法,眼界不再局限于传统果品树种,开始考虑走高端特色生态农业种植之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软籽石榴,其糖分高、口感好,性价比高。软籽石榴原产于突尼斯,1986年才引进我国,落户河南省农科院。张汉修当时觉得这就是自己要找的特色农业品种,分别到突尼斯和河南省农科院考察学习,最终确定软籽石榴为黛青山的主打产品。

经过一年的整修,张汉修先期完成改造梯田三百亩。2014年春天,三百亩梯田全部栽种了引进的突尼斯软籽石榴树苗。他对此信心满满,把每一棵树苗都当成心头肉般照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除草施肥浇水管理。

可是,突尼斯软籽石榴树苗不抗寒,2015年冬季一场寒流,引进的石榴树苗差点全军覆没。张汉修不知道引进的石榴树苗不抗寒,到了该发芽时没发芽,检查枝条,才发现枝条都干了……

这次失败,既有经济上的损失,更有精神上的打击,可以用惨痛来形容。张汉修没有气馁,失败了,找出失败的原因,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再站起来。

为找出石榴苗干枯的原因,他曾怀疑土壤有问题。罗村镇是淄博市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有100多年历史,莫非土壤重金属超标导致石榴苗死亡?他主动找到相关部门,要求对黛青山的土壤进行检测。结果出乎张汉修意料,土壤里不存在影响作物生长的有害物质,反而检测到了非常难得的硒元素。

硒,是近些年被重视起来的一种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微量元素,全国用硒冠名的各种农产品不计其数,贴上硒的标签,就相当于贴上了健康食品通行码。

这次失败,让张汉修明白了一个道理:引进的品种再好,也会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必须有自主意识,培育自己的产品。

失败,对强者来说,只能是他走向成功的垫脚石,是一次思想和智慧的启蒙。

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2016年,张汉修重新引进软籽石榴树苗。为防止重蹈覆辙,他这次栽种全部改为棚栽模式。为解决引进品种的水土不服问题,他决定探索石榴树改良技术。

果树改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过不断嫁接、试验,改良一个新品种,需要五六年时间,这同样考验着人的毅力和韧性。

张汉修身上就具有这种可贵的毅力和耐心,他不但要打造好黛青山的绿水青山,还要在软籽石榴领域有自己的新作为。经过不间断地探索和试验,目前,他已改良了五个软籽石榴品种,黛青山软籽石榴树全是他改良后的树种。改良后的树种结出的石榴,不但在色相、口感上青出于蓝,也打破了突尼斯软籽石榴不易贮存的短板。

张汉修只有小学文化,没学过农业种植技术,以前剪个枝、嫁接个树苗都要找人来干。由于常年在山上摸爬滚打,一年四季同果树打交道,他硬是由一个门外汉磨炼成了行家里手。他嫁接的果树,只要嫁接后缠在伤口的塑料布不开,成活率达到百分之百。

一晃十年了。这十年,张汉修在山上养成了两个习惯。一个是早上早醒,夏天四点多,天刚蒙蒙亮,张汉修便醒了,醒了便起床,出门查看果树的生长情况,哪里需要浇水,哪里需要采摘,做到了然于胸。另一个习惯是随身裤兜里装着修枝剪,只要看到需要剪掉的枝子,他从兜里掏出剪子顺手就把活干了。

十年了,张汉修把自己“闭关”在山上,穿胶鞋,着粗布缭衣,像个农民深爱着土地一样,把自己深深融在了这片青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现在,黛青山已建起七百亩石榴园,种植了八万余株软籽石榴,还有二百亩桃树、杏树、樱桃、猕猴桃,黛青山绿化率达到90%以上,可谓耕遍山脊锄遍岭,青山半寸无遗土。他改良的软籽石榴苗已带动和推广到周围村庄,种植面积达两万余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张汉修注册的“黛青山富硒软籽石榴”先后被评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第十四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产品、山东省第六批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他本人先后荣获“中国好人”、第八届“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张汉修现在感到欣慰了,他的前半生在商海里奋力打拼,后半生都献给了国土绿化的“光彩事业”,并做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这座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