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顺序,写出精彩文章
2024-10-29季友志
写作讲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要想写出别具一格、内容精彩的文章,除了挑选合适的写作素材外,还应当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以让作文结构清晰、线索分明,展现出独特的美感。那么,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应当如何安排写作顺序,写出脉络清晰的作文呢?
一、写景作文的写作顺序
在小学阶段,同学们时常遇到写景类的作文,无论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练习“这儿真美”,还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练习“我的乐园”,都要求同学们能根据生活经历,挑选一处熟悉的景物,将其生动地描绘出来,并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要达到这些要求,合理安排写作顺序必不可少。一般而言,写景类作文,常见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
1.按照时间顺序,让内容层次分明
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它要求作者细致地描写同一处景物在不同时间段的独特风貌和变化规律。例如,在课文《火烧云》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火烧云从出现到结束的全过程,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火烧云的动态变化。而在课文《四季之美》中,作者则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出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各自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色,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写作顺序,以写出景物的美感。如:
四个季节就像四位仙子,用魔法点缀着这多彩的校园。初春时分,春仙子将它那装有琼浆玉露的瓶子稍加倾斜,便迎来了一场春雨,在春雨的滋润下,桃花绽放了,以灿烂的笑容迎接早晨来校的学子们。就连默默无闻的小草,也纷纷探出头来,观察着万物复苏的景象。盛夏之际,月季花穿着粉色的连衣裙,随风摇摆。校园一隅的池塘里,荷花笑得灿烂,青蛙叫得正欢,似乎在为这多彩的季节奏上一曲华美的乐章。深秋来临,秋仙子送来了清风,还献上了沉甸甸的果实。校园里,桂花的香气令人沉醉,桃树也结出了硕大的果子,同学们纷纷站在枝头摘果子,都想摘到最大的。冬天已至,校园白茫茫一片,在雪的映衬下,梅花更加明媚动人。
——《校园四季》
在上述文字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四季校园之景的变化,并采用多种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眼前所见之景更显生机与活力,令人陶醉。
2.按照空间顺序,使内容错落有致
按照空间顺序描绘所见之景也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式,这类写作方式常见于游记类作文中。例如,在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中,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由远及近详细介绍了双龙洞中的景象,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进行了一次探险之旅。再如,在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也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写出了不同视角下眼前景色的变化,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同学们也可以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或者由面到点等方式描绘所见之景,以增强文章层次感。如:
山坡上,到处都是威武挺拔的大树,它们就像一个个忠诚的战士,守卫着家乡这片净土。几只小鸟在林间随意穿梭,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好不快活。枝头上的鸟巢是鸟儿们的家,几片枯黄的叶子从树上缓缓飘落下来,最终回到泥土的怀抱,成了养育树根的肥料。偶尔有几片叶子会随风飘到水中,它们宛如一叶扁舟,搭载着来往的小蚂蚁。山脚下,绿油油的草地宛如碧绿的毛毯,在向远处延伸,绿毯上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间,为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一抹诗意。
——《家乡的后山》
作者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依次描写了山坡上与山脚下的景色,同时又在局部细致描写了“山坡上的大树”、“枝头的小鸟”、“地上的落叶”,使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二、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记叙文是小学阶段写作练习中常见的文体,掌握好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对于提升作文的质量至关重要。常见的记叙文写作顺序主要包括顺叙、插叙、倒叙等。
1.运用顺叙,条理清晰
顺叙,是记叙文中最基本,也最常用的一种叙述方式,它是指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事件,该种叙述方式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采用顺叙的方式叙述,可以确保故事情节完整,线索清晰。如:
暑假,在妈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母子二人开启了为期两天的上海自由行。考虑到我这个小朋友的兴趣点,妈妈选择了城隍庙、东方明珠塔、上海科技馆和上海野生动物园等几个景点。
第一天下午,我们去了上海科技馆。科技馆很大,各式各样的科技展品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各个展厅中,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上海之旅》
作者采用顺叙的方式,在开头直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让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
2.使用插叙,丰富内容
插叙也是一种常用的记叙文写作方式,它是指在描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以回忆或者联想的方式,插入另一件与写作内容有关的事件,但该事件不是作文的中心内容,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从而让读者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如:
前几天,我正在学校里吃午饭,突然,赵老师跑过来跟我说:“今天五班的老师要去开会,你去救个急,当回老师,教下他的学生吧。”
“什么,当老师?真的?还上课?我也才六年级呀。”这让我不禁有些忐忑。
我从小就有当老师的梦想,去年,即将从师范大学毕业的表姐和我谈起她的实习经历,什么开始站在讲台上双腿打战不敢往下看啦,什么刚开始上课时讲话语无伦次啦,什么第一次被学生喊老师心里那个甜啦……说得我心痒难耐,也想过一把做老师的瘾。心想:表姐也真是,要是换了我,才不会腿发软呢。不过,要是能被别人喊一声“老师”,应该会很有趣吧。
现在,看到赵老师认真的样子,我急忙连连点头,生怕别人抢去了这份唾手可得的“美差”……
——《一次难忘的体验》
在上述文字中,作者巧妙地穿插进与表姐的对话,让读者在跟随主线故事的同时,能够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虽然这段内容在结构上并非必不可少,删去它也不会影响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情节的推进,但这部分内容不仅能让作者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还巧妙地为后文作者即将“赴任”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3.应用倒叙,设置悬念
倒叙,是指把故事结局或者事件当中最突出的片段放置在作文开头,然后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顺叙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以倒叙的方法安排行文顺序,既能够在开头巧设悬念,又可大幅缩减叙述的过程,使作文情节紧凑、结构清晰。如:
“你知道吗?余老师请假了,以后我们的数学课好像是隔壁的周老师来代。”“怎么会这样,这事你从哪里听说的?”……刚下课,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余老师请假的事情。
余老师为什么突然请假呢?这事还得从一周前说起……
——《我们的余老师》
在上述文字中,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在开头巧设悬念,让读者想要迫切地知道余老师请假的原因,从而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三、说明文的写作顺序
说明文也是小学阶段较为常见的写作文体之一,掌握适当的写作顺序,能有条理地写作。常见的说明文写作顺序包括从主要到次要、从表象到本质等。
1.从主要到次要,使叙述结构清晰
在介绍某类事物时,由于事物本身可能具有多种特征,为了避免写作内容烦琐和冗杂,我们需要分清主次,基于事物的特点对写作内容进行取舍,先介绍事物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再对其他部分进行简略描写,从而使文章结构清晰。如:
仓鼠的外形最讨人喜欢。瞧,它圆滚滚的身子,仿佛一个毛茸茸的球。仓鼠身体小巧,面颊上面有皮囊,上下颚各有一对锐利的门齿。最有趣之处是它吃东西时,懂得把食物藏在腮两边,等到了安全的地方再吐出,所以有人称仓鼠为“大颊鼠”。它背部的毛发一般是浅黄褐色或棕黄色……
——《可爱的仓鼠》
在上述文字中,作者详细描写了仓鼠的外形特征,同时写出了仓鼠独特的生理构造,内容详略得当,结构清晰。
2.从表象到本质,让内容层层深入
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因此,在写说明文时,我们还可以从表象入手,逐步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对于一些与知识解读或者现象分析等内容相关的说明文写作非常有帮助。如:
仙人掌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在我的书桌旁,就有一株仙人掌……
许多植物在沙漠地带是难以存活的,可是全身是刺的仙人掌,为何能够承受炎炎酷热呢?这是因为仙人掌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这些根系可以在地表下很短的距离内广泛延伸,从而更好地吸收水分。另外,仙人掌的枝干内部还有类似于海绵状的结构,这些组织结构也可以帮助仙人掌储水……
——《强悍的仙人掌》
在上述文字中,作者通过写仙人掌非常耐旱的表象,逐步深入阐述其耐旱的原因,读者能随着作者的笔触,对仙人掌有更全面的认识。
佳作展示
梅园赏灯
正逢元宵秋佳节,我和妈妈刚刚吃完晚饭,正准备一同前往梅园,观赏今晚的灯会。
梅园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随着人流缓缓向前,看到了一扇用彩灯装饰的大门,这就是灯会的入口了吧。怀着激动的心,我和妈妈走进大门。
我顿时感觉像是进入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每一处景致都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让人恍若置身于人间仙境。其中,最吸引人的,要属名为“龙腾天下”的大型灯组。你瞧,两条张牙舞爪的巨龙正盘旋于灯座之上,其中一条巨龙,尾巴轻轻晃动,仿佛随时都能挣脱束缚,腾空而起,翱翔于九天之上。而另一条巨龙,则昂首挺胸,傲视群雄,它那矫健的身姿和自信的神态,仿佛在向过往的游客展示着自己作为龙族的骄傲与荣耀。面对如此壮观而又生动的灯组,游客们无不驻足观赏,啧啧称奇。我也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的手,站在巨龙之下,用相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
激动过后,我和妈妈继续向前奏,在这,又看到了另外一组主题灯。瞧,有飘飘欲仙的嫦娥仙子,有代表福禄寿的小葫芦,还有引吭高歌的天鹅和秀丽端庄的自然女神……这些花灯个个精美绝伦,它们把这原本黯淡无光的夜晚,点缀得如此绚丽,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花灯,每一个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它们以不同的主题和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站在远处眺望,整个梅园仿佛变成了一片灯的海洋,每一盏灯都像是天空中的星星落入凡间,与人们共同欢庆元宵佳节。这真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呀!
点 评
在这篇记叙文中,作者采用顺叙的方式,直接在开头引入主题,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为下文做好铺垫。在描绘景物时,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不断变换视角和场景,将梅园灯会的盛况逐渐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表达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文章内容既富有文采,又充满了诗意。此外,作者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巧妙地融入文章之中。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得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份纯真与热情。